在三國他比諸葛亮的預言還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文中的「肅」即魯肅,表字子敬;「權」即孫權。
魯肅與孫權的這番對話比較接近「三分天下」的預言。
而此時,諸葛亮還「高臥隆中、笑傲風月」呢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展開來寫的重頭戲,歷史上僅僅那麼一句「凡三往乃見」,小說的作者竟然妙筆生花寫出了有聲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讓人佩服作者編故事的本事。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誰?並非諸葛亮原創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荊襄的前一年,劉備見到年輕的諸葛亮,他們的交談涉及天下大事,被目為對策史稱《隆中對策》。
對策中的主要內容為兩部分:一是分析形勢,指出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也」;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往北,太強大,拿不下來,往東,那是人家經營多年的地兒,也別惦記。
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荊州,益州,這一條線路。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三分的基本論述。
這在當時是預見,後經實踐大體得到了證明,就因為此使《隆中對策》具有了很高的價值而千古傳誦。
但把他歸功於諸葛亮的個人創見,不大公平。
漢末中原大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長安成為一片廢墟,中原人士大量流寓荊州,史稱「士之避難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荊州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諸葛亮
一時間荊襄人才薈萃,如龐德公、司馬德操、黃承彥、徐庶、龐統、諸葛亮等,都是雲集荊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
他們關心政治經緯世事,研討政局抨擊當權,成為當時左右局勢輿論的政治家集團。
諸葛亮就是這集團中的一個成員,因此隆中對策,就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傑作,而是荊襄士人集團集體智慧的產物。
當時有識之士都有比較相同或比較接近的觀點,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曹營的程昱指出「曹公無敵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作為曹營中的謀士,程昱有著清醒的頭腦,對江東這塊地方他的看法與其他人都不相同,別人認為,孫權必殺劉備,從而曹軍可以承其弊,一舉平定江南。
三國時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諸葛亮
他認為孫權據有江東,並不會自覺強大而恣意所為「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
」因此會結外援,以加強自己的力量,他不會殺劉備,反而會扶助劉備。
這是截然相反的看法,看法雖然不同,但對孫權的看法沒什麼不同:是敵對的一方,且有相當的實力,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而劉備是為各方的利益及當時的形勢所迫新產生的力量,主要作用是孫權的資助。
為了共同的利益兩股較小的力量(劉備尤其小)聯合起來,共同抗曹。
這種局面「難解勢分」就是天下三分的結果。
而第一個提出天下三分的是東吳的魯肅,公元200年魯肅見孫權進行了精闢的形勢分析「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也是鼎足而立的看法。
當曹操號稱八十萬眾即將殺向江南,許多東吳的文臣武將都喪失了抵抗的信心,而此時魯肅堅持抗曹的主張,同時提出和劉備結盟,資助劉備,以造成鼎足之勢。
他的主張被孫權採納,並獲得了成功。
應該說鼎足之勢的設想,雖然是當時傑出人物各自得出的結論,那也是他們共同看法而非諸葛亮的首創。
三個早已預料到「天下三分」的人,第三個你絕對想不到
導語:由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三國時期成為中國人民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裡面也湧現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用勇冠三軍、萬夫莫敵的武將...
同樣是預言三足鼎立!為何魯肅的塌上對,遠不如諸葛亮的隆中對?
魯肅,在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心中,一直都是忠厚老實的代表。其實魯肅被民間嚴重低估的「王佐之才」,他比諸葛亮更早語言了「三國鼎立」,那魯肅的《塌上對》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有什麼異同呢?
他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大名將之一,卻只活了46歲
喜歡看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戰,曹丞相含恨敗北,劉備得了荊州,三國鼎立的調子差不多定下來了。其實,在這場著名的戰役里有一位人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魯肅,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
聰明與智慧的化身,出山之後誓死復興漢室,盤點諸葛亮精彩的一生
聰明與智慧的化身,出山之後誓死復興漢室,盤點諸葛亮精彩的一生相信大家對於諸葛亮並不陌生,在三國時期中,憑藉著自己超群的聰明才智,幫助劉備打下了千里江山,為了中興漢室的夢想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一生,...
三國頂尖謀士,只此兩人,郭嘉和司馬懿等都靠邊站!
三國英雄人物很多,猛將如雲,智謀之士也燦若明珠,在這些人物當中,出色的有李儒、田豐、審配、陳宮、賈詡、郭嘉、程昱、荀彧、許攸、張昭、周瑜、龐統、法正、司馬懿、楊修等,然而,在這些謀士中,只有兩個...
別再神話諸葛亮的《隆中對》,此人才是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計謀
諸葛亮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其個人形象在封建時代就被民間藝人進行了神話。呼風喚雨,能掐會算,撒豆成兵這些藝術形象都賦予在諸葛亮的身上,甚至是在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個人形象也是...
三國傑出的五大戰略家,魯肅排名第三,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段戰亂風雲的歷史歲月之中,有運籌帷幄、算無遺策的名臣謀士,也有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的無敵猛將,更有著眼整個戰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戰略家,那麼三國有哪些傑出的戰略家呢?什麼是...
他的功勞比周瑜更大,一個戰略影響東吳數十年!
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講述了劉備多次拜見,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在這座小茅廬中,諸葛亮提出了名震天下的「隆中對」,即: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再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出宛、洛,劉備...
《隆中對》竟然是魯肅先提出來的
提起《隆中對》,喜歡三國的人都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活現,...
被三國演義歪曲的魯肅,實際上厲害在哪裡?
魯肅,字子敬,是繼周瑜之後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按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又有「壯節」「奇計」,甚至還能擊劍騎射,講武習兵(怎麼有點像徐庶吶)。可謂文武全才。魯肅生而失父...
中國歷史故事之諸葛亮隆中之對
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請教27歲的諸葛亮,這種真心實意虛心求教的精神著實使諸葛亮感動。劉備懇切深沉、坦露胸懷的一番話語,使諸葛亮看到了他志存復興漢室、撥亂反正的忠肝熱腸。於是諸...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魯肅對孫權說過三句話,改變了孫權的命運,讓孫權對他感激不已
魯肅是孫權的肱骨之臣,與周瑜、呂蒙、陸遜並稱為江東四都督。周瑜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呂蒙奪荊州擒關羽,陸遜夷陵之戰敗劉備,都是對東吳有赫赫戰功。魯肅憑什麼和周瑜等人並列?
此人比諸葛亮更先提出天下三分,來看看他和諸葛亮誰更厲害
魯肅在歷史裡可不像三國演義里 一個忠厚的,好愚弄的人。他之所以向著劉備,是因為魯肅和周瑜不同。如果周瑜是鷹派,對劉備的態度主戰,強硬。那麼魯肅就是鴿派,主和,真實。歷史上著名的南郡之爭,真是的歷...
定鼎三國的真正英雄是誰?別讓《三國演義》誤導了
翩翩英姿美少年, 好施樂善義結緣;風雲際會乾坤動, 長袖善舞世勢轉。遠見卓識 洞天下,語破玄機驚梟頑;逆行倒施擎天力,三分大勢一指彈。——詩讚三國英雄魯肅。如果做一個訪問調查,誰是定鼎魏、蜀、吳...
諸葛亮給劉備量身定做的職業規劃,魯肅也曾為孫權定製過
先來看魯肅給孫權定製的職業規劃,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來見孫權,孫權相當敬重魯肅,和魯肅談論,一天到晚不疲倦。一天晚上,孫權留魯肅喝酒,夜深同榻抵足而臥。半夜孫權問魯肅:「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扮豬吃老虎不吐骨頭 從智激孫權就能看出:原來魯肅也是個狠角色
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場,因為那一戰之後,才開始有了真正的三國鼎力,那一仗要是曹操打贏了,可能對老百姓來說是個真正的好消息:軍閥混戰沒有了,大家可以安居樂業了,管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