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而曹魏國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
有關魏、蜀、吳三國的疆土劃分、人口數量和軍隊實力對比,就從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時說起。
曹魏疆土北至遼東,南至漢水,西至甘肅,東至渤海,占據87郡及十二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揚州。
國土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5萬戶,420萬人。
可作戰軍隊約80萬左右,被分為三部分:雍涼二州西北軍團、荊襄、中原軍團、中原、揚州東線軍團,騎兵是主力。
東吳疆土北至漢水,南至越南中部,西至三峽,東至東海,占據六郡一州: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荊州。
國土面積1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戶,280萬人。
可作戰軍隊約35萬人,分為江東軍團和荊州軍團,但主要以水軍為主。
蜀漢疆土北至漢中,南至雲貴,西至緬甸東部,東至巫峽。
國土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6萬戶,90萬人。
可作戰軍隊約為20萬人,步兵是主力。
從三國的疆土劃分、人口數量、軍隊數量上看,曹魏是吳國的2倍,是蜀國的3倍。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這點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然而自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劉備興復漢室的遺志,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曹魏,直到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然後諸葛亮的高徒姜維又接著繼承武侯遺志,九次北伐曹魏,進軍中原。
前前後後加起來,蜀漢共發動了14次北伐曹魏的戰爭,雖然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引發了後人的深思:蜀漢其實是以三分之一的國力去對抗強大的曹魏,靠的是什麼?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
然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最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最充滿智慧的軍事家,他就算再想滅掉曹魏,一統中原,那也不可能一次次地把蜀漢國運押在死亡的賭桌上。
司馬昭自封為晉王后,下達了一個死命令,同時也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直接點破其中的奧妙所在。
司馬昭叫來帳下精通兵法、善於排兵布陣的軍事奇才陳勰,立即委任他為全國軍事總參謀長,並責令他在半年之內破解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否則提頭來見。
「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其實就是諸葛亮聞名天下的「八陣圖」,唐代詩人杜甫曾盛讚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司馬昭見陳勰有畏難之意,便長嘆一口氣繼續說道:「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傷我大魏久矣。
」
這「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八個字,可謂是點到問題的關鍵。
諸葛亮和高徒姜維面對強大的曹魏,不顧國力對比懸殊,竟敢發動14次北伐,靠的就是此法寶。
諸葛亮創建八陣圖其實是用心良苦,三國之中,蜀漢最弱,諸葛亮豈能不知。
但是要想實現興復漢室,一統華夏的遠大抱負,就必須北伐,而面對強大的曹魏,諸葛亮就得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和戰術。
諸葛亮深知蜀國地勢不平,只能重點發展步兵,並配合強大的弓弩部隊,以對抗曹魏強大的騎兵部隊。
這就是為什蜀漢大軍在祁山以南是連戰連克,而一出祁山以北就連續吃敗仗了。
所謂蜀軍的長驅直入,遠離成都大本營,造成戰線太長,軍需補給跟不上,最終功敗垂成,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
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祁山以南地勢凹凸不平,是蜀漢步兵的天下,魏軍不占優勢,而到了祁山以北,地勢平坦,一馬平川,魏軍的騎兵便能所向披靡了。
為了避免突髮狀況發生,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應運而生了。
八陣之法一來可阻滯魏國騎兵的高速衝擊,二來可以充分利用陣中的掩體,發揮蜀軍強大弓弩部隊的威力,大面積射殺魏軍。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九伐中原,就算出了祁山以北,並在軍需補給嚴重不足,且連續吃敗仗的情況下,還能全身而退的奧秘所在。
這也是蜀國伐不成魏、反為所累,魏也不能快速滅蜀的真正原因了,司馬昭那一生無奈的嘆息,也就在於此了。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明確提出: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成掎角之勢,再北伐中原,則霸業可成。
然而天命不在劉備,關羽大意失荊州,掎角之勢已破,諸葛亮縱使有三頭六臂,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輔佐劉備實現昔日的夙願了。
但為了不辜負劉備託孤之重,諸葛亮也只能硬著頭皮,殫精竭慮地扶持後主劉禪,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直到斗死在五丈原了,實在是可悲可嘆。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諸葛亮北伐中原人人贊同,姜維北伐中原卻人人反對,原因有3點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與劉備商討天下大勢之時,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對。隆中對不僅為劉備立國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策略,也申明了終極目標,即西川和荊州兩路出兵,北伐曹魏奪取中原。在後來的《出師表》中,諸葛亮...
三家歸晉背後的故事: 蜀國不想亡國, 吳國想要統一
東漢末年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兼并戰爭,魏蜀吳三強鼎立的局面越來越明顯。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國;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蜀漢堅持北伐,為何不攻略涼州西域等地呢?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
軍隊攻破了敵國國都之後,士兵們加官進爵,主帥身首異處
魏國名將鄧艾,偷渡叢山峻岭的陰平,軟硬兼施,逼迫蜀漢後主劉禪投降,是當初無愧的平蜀第一功。但是,敵國平滅之後,這位立下不世之功的將軍,不僅沒有拿到應有的賞賜,反而落了個死無全屍的下場,這又是怎麼...
為獨霸蜀漢軍政,不惜在諸葛亮死後暗害同僚?姜維四大疑點真相!
在上次在《本是曹魏烈士後代的他,卻「叛變」成為敵國的忠臣,還獲得高官厚爵》中我們曾經講到姜維人生際遇很傳奇,本來是曹魏重點栽培的烈士子弟,但是卻陰差陽錯成為了蜀漢棟樑。不過,正如其他許多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蜀漢為何沒有在曹魏曹局動盪時大舉北伐?
在《三國演義》中直到諸葛亮生命走向盡頭也沒有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景。而他也只能將大任交給後世之人。後主劉嬋曾經問過他,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以繼承相位。諸葛亮說,蔣琬可以。後主又問蔣琬之後...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何曹魏不主動打蜀國?
按著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蜀國每每都是主動出擊魏國,反觀魏國從始至終都是一幅守勢,按理說魏國從各方面都碾壓蜀國,簡直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怎麼卻打的如此被動?為何不...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蜀漢僅10萬軍隊為何敢北伐50萬軍隊的曹魏
自赤壁大戰以來,劉備得以占據江南,從而西向得蜀川,北上得漢中,成三分天下。在蜀國集團建立的初期,荊州尚在,蜀國國力倒也位居第二,還有一絲爭衡天下的機會。但自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託孤白帝,可以說蜀...
此人堪稱諸葛亮第二,為完成諸葛亮未盡事業,卻掏空了蜀漢
北伐中原,完成統一,是諸葛亮生涯晚期的追求,只是幾次用兵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諸葛亮死後,他的得意門生薑維繼承了老師的遺願。姜維此人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慮周全,善於用兵,明代著名學者稱讚他又一孔明。
蜀國的滅亡就因為諸葛亮的一個決策
諸葛亮被後世傳的太神,其實他也做過不理智的事情,而且是大事。諸葛亮嚴格上講應該是七出岐山,其中有一次是拒敵,一個經濟並不景氣的國家,常年都在備戰,出站,可謂民不聊生,每次都是前期打的順利,後期糧...
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