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降魏:到底是真降還是詐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相諸葛亮嘔心瀝血,六出祁山,大舉興兵伐魏,只可惜老天不佑,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說,還落得個蜀國疲蔽、民力耗盡、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下場。


雖然北伐不成,但諸葛亮的道德操守卻名噪天下,成了令世人景仰並膜拜的完人,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最終結局更令後世英雄扼腕長嘆,並常常為之一掬同情之淚。

令人欣慰的是,諸葛亮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姜維不負眾望,尤其是在忠誠、堅持、努力、不服輸方面,他的表現似乎很接近恩師諸葛亮。

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表現得比老師更猛烈、更執拗一些。

遺憾的是,勝利的天枰早已向曹魏傾斜,臨危受命的姜維對天下大勢雖然心知肚明,但仍然做著近乎絕望而悲壯的努力。

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在鍾會、鄧艾率兩路魏軍大舉伐蜀,西蜀將破,後主劉禪獻成都降魏的糟糕情形下,姜維依然一心向漢,他困獸猶鬥,做著最後的拼搏、掙扎。

雖然後來見大勢已去,他逼不得已降魏,似乎有損名節,但也有史料說他是詐降於魏,真實的意圖是為了曲線救蜀。

他結好鍾會,然後再尋找時機除掉鍾會,最終實現自己滅魏興漢的夙願。

由此看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不止關羽、徐庶等輩,姜維也是。

像他這樣一直心懷故國、始終心系前朝的人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上簡直寥若晨星。

從姜維的表現來看,諸葛亮相人的眼光真是奇准,除了能力比師傅稍遜以外,姜的政治信念、對蜀漢的熱愛與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都經得起歷史檢驗,他殫精竭慮,篳路藍縷,先後九次討伐中原,也讓諸葛亮的衣缽、理念得到了最好的傳承與貫徹。

從另一個角度看,劉漢的魅力不可小覷,儘管其氣數已盡,名實俱亡,但還是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為其赴湯蹈火,拋頭灑血,竭盡全力地想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已傾。

劉氏家族被很多人視為漢室之正宗,曹、孫皆是忤逆之輩,按今天的眼光看未免有些不識時務,有些滑稽,但也讓人心生些許感慨。

那麼,姜維降魏到底是真降,抑或是如傳聞那般為救蜀漢而詐降的呢?

史書《三國志》對姜維降魏一事主要側重於鍾會善待於他,對他十分友善,並信之不疑。

並未提及姜維是詐降於魏,這也是正史對這件事的看法、定論。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說:「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

會與維出則同輦,坐則同席」。

鍾會還對長史杜預說過,依姜維的名氣與水平,就是諸葛誕與夏侯玄這樣的中原名士也遠遠不及他啊!

鍾會對降將姜維等降人執禮甚恭,不光將印信、符節、車蓋等象徵著權力地位的東西歸還與他,還與姜維情同手足,二人出則同車,睡則同榻,坐則同席,簡直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

享受著這般絕高待遇,姜維感恩戴德都來不及,還可能思念舊主、暗蓄異志,用詐降麻痹鍾會,天天想著殺掉鍾會並恢復蜀漢嗎?

由此看來,姜維降魏是時勢使然下的主動抉擇,是他審時度勢後做出的理智舉措,是真降而非詐降。

關於姜維詐降一事,《三國志》、《魏略》、《三國小典》等文獻均未提及。

有關姜維結好鍾會,再擇機殺會以恢復蜀漢的傳聞都是《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這般私家筆記、或演義小說中記載的傳聞、故事。

私家筆記就是俗稱的野史,演義小說指《三國演義》。

按中國人的治史習慣,野史中的記載只能作為參考,因此缺乏有力的、直接的證據,不足為信,當不得真。

假如姜維真的一心要興復漢室,他大可以引蜀軍主力回撤南川,然後偏安一隅,據險堅守,假以時日,和鍾會、鄧艾決一雌雄,他的勝率也不是一點沒有的。

假如他真的一顆紅心向著劉漢,也可以率兵順流東下,投奔東吳,然後再聯合吳軍,伺機復國。

姜維明知後主劉禪已經成鄧艾的俘虜,而劉禪發出的讓他歸降曹魏的指令不過是照鄧艾的意思辦,可他還是遵令執行了,確也有些令人費解。

假如他一心恢復社稷,還有許多種選擇的,他卻選了詐降這條看似毫無勝算、又有些詭譎離奇的彎路去實踐,很不符合常理,也夠繞的。

以姜維的聰明,絕不會去做如此費力不討好的糊塗事的。

如此看來,姜維歸降鍾會,是真的投降而非詐降了。

試想想,連蜀國的國君劉禪都投降了,即便姜維想抵抗到底,即便將手上的老本全部拼光,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鍾會身為魏國後期的衣冠名士,自也不是傻子。

從史料中露出的蛛絲馬跡看,他也並不是完全不提防足智多謀的姜維,對這位潛伏爪牙的籠中虎,他也是有所戒備的。

鍾會將印簽、節旗、車蓋等權力的象徵物還給姜維,與他臥同榻、食同席、出同車,看似親密無間,其實是不放心,時時將他置於自己的視線範圍內。

鍾會疑心姜維另有所圖,所以天天監視他,更時不時露出隱隱殺機。

當初鄧艾奇襲陰平得手,魏軍出其不意地來到成都平原,迫使後主劉禪獻城出降,很有點象如今美軍擅長的突襲斬首行動。

然而,即便魏軍得成都,姜維仍有機會翻盤,他的五萬蜀軍主力絲毫未損,將孤軍深入的鄧艾驅逐甚至消滅,是並不難做到的事。

令人搔破頭皮也想不通的是,姜維率領著這五萬蜀軍精銳主動放下了武器,基本未作任何抵抗就繳械投降了。

鍾會深知姜維不是泛泛之輩,因此放下身段,做些籠絡姿態也不奇怪,須知五萬蜀軍雖然歸降,但假若駕馭不好的話,譁變、復叛、甚至反戈一擊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鍾會將姜維盯得死死的,日夜不離其左右,姜維縱有掀天本事也調動不了其蜀軍舊部之一兵一卒。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對姜維日夜提防的鐘會自己卻反了。

《三國志·鍾會傳》記載:鍾會滅蜀後,「 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之猛將精銳盡在己手,遂謀反」。

鍾會滅掉蜀漢後,身心膨脹,加上手握眾多精兵強將,遂鋌而走險,起兵反叛。

史書上說,鍾會先是告發鄧艾謀反,除掉鄧艾後,他攜手姜維,欲殺掉不同意舉事的眾多魏將,以五萬蜀軍為先鋒進攻長安,然後攻擊洛陽、許昌,最終占領中原。

如此看來,姜維似乎參與了鍾會的謀反行動,他確實似有詐降的嫌疑呢。

但從事件的前因後果看,姜維不是主謀與策劃者,倒更像是被鍾會裹挾的被動參與者。

鍾會是曹魏後期的傑出文學家、軍事家,司馬師誇他有王佐之才,時人譽之曰「小張良」 ,意思是軍事才能和漢朝開國元勛張良有的一拼。

這樣一位智慮深遠的高人,真的會在姜維的攛掇下起兵謀反嗎?即便從純軍事角度考慮,鍾會讓姜維率五萬蜀軍打前鋒也不符合常理。

北伐中原理應由人熟地熟的魏軍做先鋒才對,讓兩眼一抹黑的蜀軍作前驅,猶如驅羊飼虎,還不如讓他們留守西川更合適,即便打敗了也還有一塊可以喘息休整、偏安一隅的根據地吧。

鍾會是深諳韜略的大軍事家,姜維也非等閒之輩,不會連這也看不出來吧?

如此草率、弱智而近乎兒戲的行動,似乎不像是鍾會所為。

果然,鍾會的部下還未集結完畢就發生了譁變,鍾會、姜維被屬下擒殺。

一件看似能夠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這不像是善於運籌帷幄、能決勝千里、可以和張子房相提並論的軍事大神——鍾會的策劃。

只有一種可能,鍾會死於司馬昭的誣陷與暗算。

原來,鍾會、鄧艾率軍滅掉西蜀,立下奇功一件,加上麾下儘是能征慣戰的虎賁之士,又得五萬蜀軍降卒,二人又極得西蜀人心,占據西川後擁兵自重不是啥難事。

鍾、鄧本有十餘萬眾,加上投降蜀軍共擁二十餘萬軍隊,在彼時,這是一支可以吞噬一切的強大力量。

而且西川地勢雄險,物華天寶,鍾會、鄧艾加上姜維都是謀勇兼具之輩,這幾位若起二心,後果不堪設想,早有取代曹魏野心的司馬昭豈能瞧不出個中厲害,而坐視其自我壯大呢?

於是司馬昭拿出權臣以及帝王的慣用手段,先挑起鍾會與鄧艾的內訌,讓他倆上演「二士爭功」活劇,等兩隻不知死活的鷸蚌鬥了個兩敗俱傷,自己再穩穩當個坐收其利的「漁夫」。

司馬昭先誣陷鄧艾造反,再驅使鍾會擊滅鄧艾。

鍾會並未聽命,而是按兵不動,觀望事態發展。

司馬昭派來的監軍衛瓘按捺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率軍解除了鄧艾的武裝。

鄧艾被解決後,唇亡齒寒,鍾會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對此過程有詳細的描述:「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司馬昭重施伎倆,他在魏王處誣告鍾會起兵謀反,鍾會百口莫辯,內有衛瓘、胡烈等司馬昭心腹造謠惑眾,一時軍心大亂;外有魏軍大兵壓境,一時間風聲鶴唳,壓力山大。

鍾會縱然雄才大略,機關算盡,也抵不住司馬昭的步步緊逼。

在內外夾攻下,他終於被逼鋌而走險,最終被司馬昭派兵剿滅。

不久,鍾會、姜維死於譁變軍人之手。

他倆死後,西川秩序大亂,亂兵四處抄掠,殺戮甚眾,死傷枕藉,飽受戰火摧殘的天府之國再遭重創。

曹魏最有能力、最有功勳、最有威望的兩位將軍身首異處,內心最偷樂的人就是司馬昭,搬去自己取代曹家路上的兩個最強掣肘,自己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由此可見,姜維詐降曹魏不過是個子虛烏有的「偽命題」。

由於傳統思維里劉漢一貫被視作正溯,因此在人們的潛意識裡,「興漢滅曹」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腐儒更是希望劉漢王朝基業長青,生生不息。

姜維歸降曹魏,做了個識時務的「俊傑」,本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亦是人趨利避害下的自然選擇,卻讓這些希望劉漢正統永存的理想主義者很是不爽。

這些自詡為心懷故國的人更願意看到一位忠君愛國、信念執著、以襄漢滅曹為己任、不惜忍辱負重的英雄人物出現,對三國終將歸於一統的大勢置若罔聞,於是將錯就錯,把自願歸降鍾會的姜維塑造成了一個忠於劉漢的英雄楷模,杜撰出一個有些漏洞百出、更有些無法自圓其說的有關詐降復國的傳奇故事。

願景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歷史的趣味在於赤裸裸的真實,人性的複雜更是出乎意料,真實的歷史不帶有一絲一毫的理想主義的脈脈溫情。

連蜀漢的象徵、國主劉禪都投降了,身為臣子的姜維又能復得了哪門子國?即使他有心抗爭,也無力回天了。

明知沒鳥用的事情再強行去做叫愚蠢,明知不可為而不為才叫智者。

對於姜維這樣的聰明人來說,這樣無謂的抗爭乃至曲線抗爭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自己願意為蜀國死戰,手下這數萬弟兄的身家性命卻不得不替他們早做考慮,再說國君成了階下囚,自己竭盡全力輔佐的對象沒了,即便詐降也是徒勞無功,不如降了鍾會,他日再作打算。

因此,本就是魏人的他腳下只有一條路可選------ 投降曹魏!有關姜維詐降曹魏的情節不過是一則牽強附會、以訛傳訛長達近兩千年的虛構、杜撰的悲情英雄故事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流傳著姜維「膽如斗大」的傳說呢?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

姜維自殺之後,為什麼還會被人剖腹取膽?

姜維字伯約,是甘肅天水人,因為姜維在很小的時候父親殉職,因此姜維被賜為中郎,慢慢磨練參軍的本領。姜維從小就跟母親相依為命,姜維十分孝順。但是他卻當上了一個奸臣,他第一次投降諸葛亮,但是諸葛亮覺得...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姜維是詐降還是真降?鍾會是否真的造反過?

《三國演義》中姜維詐降曹魏,騙取鍾會信任,勸鍾會造反。試圖利用鍾會推翻曹魏政權,然後除掉鍾會,迎回後主。故事情節曲折而又感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塑造了姜維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忘初衷的高大形象。但歷史...

姜維其實並不是詐降而是真降

《三國演義》里有「姜維詐降曹魏」的故事,講後主劉禪投降後,姜維為了復興蜀漢,詐降曹魏,接著姜維騙的鐘會信任,最後勸說鍾會造反,可惜事與願違,功敗垂成。然而實際上,姜維並非詐降而是真的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