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夷:被陳壽抹去的諸葛亮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諸葛亮的北伐被陳壽抹掉了:諸葛亮如果勝利,總是一筆帶過;而諸葛亮的失誤卻被放大了。

只是為了印證:「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這其實是很不正確的。

陳壽本人,也是有「前科」的。

比如曹植的智囊丁儀的後代就曾講過說,陳壽要他給十萬糧食,就給他的祖先立傳。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敗於街亭。

那麼馬謖的任用成了一個爭議:究竟是諸葛亮疑人不用?還是諸葛亮差識人之明?——其實都不是。

注意,諸葛亮安排了兩個先鋒:一個是趙雲、一個是馬謖。

大家還記得90年代曼聯放著謝林漢姆與蘇爾斯克亞這兩個純正中鋒不用,而用約爾和科兒吧?這就是戰術。

約爾和科爾雖然射術不咋地, 但是扯動能力強,可以拉出空擋,由中場的斯科爾斯、貝克漢姆等人射門。

這個戰術是奏效的。

趙雲一代名將,自然引起曹魏的注意。

所以主帥曹真親自對付趙雲。

至於馬謖,安排也沒錯。

看地圖,關隴道是唯一一個可以支持大兵團運動的道路,非走不可。

隴縣是其東大門,而街亭是其西大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揮軍突襲毫無防備的隴西,三郡瞬時陷落。

那麼接下來,他要考慮的事情,就是如何應付曹魏的中央救援兵團。

那個時候的諸葛亮,還不是第四次北伐時那個經驗老道的諸葛亮;那個時候的蜀漢軍隊,也不是那個被戰火錘鍊過的鐵血軍團。

儘管他已經精心準備了很久,可還是欠缺了一點信心。

他擔心蜀軍和魏軍正面衝突會損失慘重,哪怕打贏了也得不償失。

魏國可以源源不斷地派生力軍過來,蜀漢呢?就這麼十萬人,沒法再多了,死一個少一個。

國力上的差距,決定了諸葛亮的策略:一定得避免衝突。

而避免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關上門,讓你想打都打不著。

渭水的門不用關,早就鎖死了,接下來只要再把街亭這道門關閉就成了。

街亭一關,隴西地區和關中聯絡斷絕,成為孤地。

反觀蜀軍,卻可以從南方的祁山平坦大道進入隴西。

此消彼長,等到諸葛亮從容地把隴西消化掉,曹魏的援兵再來多少都已經晚了。

諸葛亮的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蜀漢蠻橫地堵住隴西的街亭小嘴,一邊用雙手在豐滿的四郡肆意遊走,一邊盡情地在下方的祁山道進出。

激烈的行軍混著渭河的流水,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而曹魏只能拍打著隴山大門,憤怒而無助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不需要太久的時間,漢軀一震,無數輜重和兵卒源源不斷地沖入隴西腹地。

到了那時,隴西無論身心俱將徹底屬於我大漢……

關於這個戰略,曹魏也有人看出來了,那個人是隴西郡的太守游楚。

(隴西郡是隴西地區一郡)。

當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陷落了,唯獨隴西還在堅守。

蜀軍攻城時,游楚站在城頭高聲大喊:「「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要是能切斷關隴道,讓東邊的援軍過不來。

只消一個月,我們就全部歸降。

如果不能,哪兒涼快去哪兒呆著去。

」 游楚和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都意識到,決定這次戰爭勝負的地方,在街亭。

諸葛亮想到這裡,事不宜遲,要儘快派人去守住街亭,然後他把視線投向了馬謖。

馬謖是襄陽宜城人,哥哥馬良在征吳時戰死。

他本人是諸葛亮的學生,「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看看人家這履歷:烈士家屬,出身同鄉,才氣逼人、有基層行政經驗,還和高層有師生之誼。

這絕對是蜀漢精英中的精英,是按照未來國家領導人來培養的苗子。

阻擋在馬謖前頭的,只有一句話。

這句話是昭烈皇帝生前說的:「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一方面已經被主席定了性,一方面又深得總理喜愛,想必馬謖也很痛苦。

他一直在拚命表現,包括給諸葛亮南征獻攻心計,包括通宵達旦地商討北伐策略,希望能被人認同。

街亭這個位置非常關鍵,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委派魏延、吳壹這樣的穩重宿將。

諸葛亮呢?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舉動:「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

諸葛亮下這個決定時,肯定想到了當年的情形。

當初打下漢中,大家都認為長官肯定是張飛,結果劉備出乎意料地提拔了魏延,舉座皆驚。

既然先帝能這麼做,為什麼我不能呢?這是一個給馬謖的天賜良機。

守住街亭,就是北伐頭功,從此讓所有人都無話可說,先帝那句帽子,將被甩進太平洋去。

守不住……哈哈哈,怎麼可能啦!諸葛亮給馬謖畫了這樣一幅圖景:蜀漢一邊用雙手在隴西豐滿的四郡肆意遊走,一邊盡情地在下方的祁山道進出。

激烈的行軍混著渭河的流水,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幼常你看,咱們把隴西都幹了,親個嘴兒有什麼難的?

都說諸葛亮穩重,可這次他卻義無反顧地賭了一場大手筆,為了馬謖,他幾乎把自己和蜀漢國運都押上去了。

這種強烈的情感,終諸葛亮一世都再沒出現過,僅此一例。

馬謖滿懷著希望出發了,隨行的還有王平和高翔。

王平不用說了,蜀漢後期的中流砥柱;高翔也不是一般人,還記得鹵城大戰麼?那一場勝仗,一線指揮官有三個,魏延,吳班,還有一個就是高翔。

諸葛亮一道保險接著一道保險地給馬謖上,極力提高他的勝率。

這是街亭的面貌。

也就是馬謖鎖要面對的。

兩側是綿延不斷的大山,中間有一條寬約六公里、長約二十幾公里的長凹槽。

凹槽底部平而寬闊,中間有一條葫蘆河流過,適宜種莊稼、居住或行軍,但兩側則被高山牢牢卡死。

如果我是馬謖,到戰場後,也需要找個制高點來看一下戰場吧?

馬謖抵達街亭之後,下達的第一個命令,是把高翔派去北邊的列柳城,以成掎角之勢;第二個命令,也是最為後世所詬病的命令:「舍水上山,舉措煩擾」、「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 他放棄了凹槽底部的水源,毅然爬到南邊的山上去紮營。

馬謖為什麼這麼做?史書沒有記載。

但請注意「舉措煩擾」這四個字,這代表了他當時的情緒,一種事情正在失去控制的煩躁情緒,以致於頻頻發出矛盾的指令,讓麾下無所適從。

他幫助諸葛亮參贊軍事,深知街亭對北伐的重要性,絕不容丟失;諸葛亮頂著巨大的壓力派他來街亭,老師的信任,也絕對不容辜負。

許勝不許敗的巨大壓力,讓馬謖這個沒打過仗的新丁指揮官心態完全變了,焦慮、急躁,而且不安。

「舉措煩擾」與其說是方寸大亂,倒不如說是他是在靠不停下命令來找回安全感。

那麼什麼事讓他如此煩躁?大家猜猜,他為何煩躁?注意啊!參謀的作用是做計劃,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是因為曹魏的部署,打亂了馬謖、甚至是諸葛亮的部署。

曹睿在聽說諸葛亮入侵隴西之後,表現得毫不慌亂。

他立刻點出了宿將張郃,以及調撥了五萬虎賁精銳,立刻去援助隴西。

而他自己移駕到了長安,穩固前線諸將的士氣,調遣更多的部隊。

而張郃一點沒耽誤,接任之後,馬不停蹄地從長安往關隴道趕。

曹睿和張郃都看出來了,街亭是勝負的重點。

誰先搶到,誰就能占據優勢。

屈指算來,應該就是在諸葛亮襲奪三郡前後的時候。

史書上沒明說馬謖和張郃這兩隻部隊的出發時間。

不過推算來看,恐怕兩邊抵達街亭的時間差不多,甚至可能是前後腳。

街亭的地形,全在凹槽底部,南北寬度是六公里,幾乎都是平地。

要知道,這是一段相當寬闊的正面。

馬謖如果想建立起一條穩固防線,要修建大量防禦工事。

可張郃的兵鋒要比想像中來的快,隴山里響徹著隆隆的腳步聲,留給馬謖的時間不多了。

馬謖是個優秀的參謀,他會做計劃。

但當情勢沒按他的計劃發展時,他就不知所措了。

當這次戰事還伴隨著巨大的壓力時,不知所措就變成了一場災難。

馬謖下令上山這個舉動,應該是深受他的老師諸葛亮的影響。

張郃已經來了,修築工事來不及,自己的兩萬人不能跟魏軍硬拼,唯一的辦法就是上山,依據天險據守。

反正只要我在山上一天,張郃就不敢放心地深入隴西,咱倆對耗,耗過一個月,自有老師過來收拾你——說白了,這就是一個「保持存在」的戰術。

這個思路不能說錯,可馬謖在巨大的壓力下,居然把水源這麼重要的事給忘了,就像是去高考的優等生忘帶了准考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張郃主攻街亭,分兵郭淮去打列柳城,兩處皆是輕鬆拿下。

口乾舌燥的蜀漢士兵一個個倒下,潰散。

陳壽寫史出了名的惜字如金,寫到這裡,卻忍不住用了個形容詞:「士卒星散。

同時星散的,還有蜀國的戰略,以及諸葛亮的心。

當時蜀漢在隴西還有數萬人,完全可以跟張郃一戰。

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打敗了張郃的五萬人,還有曹睿在長安,可以繼續派來十萬人、十五萬人。

街亭的口子堵不住,打贏多少次都是扯淡。

諸葛亮長嘆一聲,只能退兵,保存實力下次再戰。

最好的一次北伐,倒在了距離勝利最近的地方。

諸葛亮的原意是馬謖、趙雲負責扯動,姜維、馬岱、魏延負責射門。

而趙雲敗於曹真,是正常的。

本來趙雲的兵就沒多少,而曹真卻是曹魏的大帥。

親自對付趙雲,可見曹魏對於趙雲的忌憚。

馬謖的失誤最大的影響是政治問題。

告訴你馬謖不能用,你還用。

因此,諸葛亮再也沒有賭博過——包括姜維。

這幅圖可以看出來漢魏雙方的打仗,就是個猜心遊戲——你猜猜我從哪兒出,我應該從哪兒堵。

諸葛亮的祁山戰略是對秦嶺的迂迴,而石營、金城二道則是對祁山戰略的迂迴。

這兩條路的攻擊範圍比諸葛亮的祁山戰略更西,曹魏的勢力更加微弱,但同時也意味著更遙遠的路途和風險。

所以終諸葛一世,他都沒碰過這兩條路。

只有魏延曾經帶兵深入羌中,在石營附近的陽溪谷附近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大敗魏將費瑤、郭淮,從都亭侯一躍升到了南鄭縣侯,連升兩級。

諸葛亮走得少,姜維卻走得多。

經過蜀漢三番五次北伐,曹魏已經把天水隴西一帶經營得如鐵桶一般,祁山道越來越難走。

到了姜維時代,他只能獨闢蹊徑,打迂迴隴西的主意。

他第一次是出石營,圍攻南安,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六次都是走的狄道。

有意思的是,他每次攻擊這個方向,戰績都不錯,一旦回歸到丞相的祁山戰略方向,就會大敗虧輸——這真是一個無奈的現實。

蜀漢景耀五年,姜維上書劉禪,請求斬殺宦官黃皓,劉禪未批准。

姜維不敢再回成都,只能去沓中屯田避禍。

對於這一段記載,我一直不太理解:避禍的話,回漢中不就得了嗎?幹嘛跑去沓中那麼遠?沓中位於武都西北,遠離漢中和祁山道,地理位置十分偏遠,又被群山環繞。

它在後世的名字前幾年變得很知名——舟曲。

當了解到禮縣西部這兩條道路和姜維的隴西迂迴策略後,我們就回豁然開朗,大感欽佩。

舟曲在禮縣西南兩百里,從這裡有一條路直通狄道,和禮縣恰成犄角之勢。

(鍾會滅蜀時,鄧艾就是從狄道出發,從沓中這裡直撲陰平)換句話說,姜維在這裡屯田,固然有避禍之效,但更多是為了繼續經營北伐。

他即使身受朝廷猜忌懷疑,仍在汲汲業業,不改初心。

這師徒二人,為了蜀漢可真是操碎了心。

第三次北伐其實雙方沒有交手。

諸葛亮派陳式襲擊二郡,郭淮來救。

諸葛亮忽然出現,驚走了郭淮。

諸葛亮取下二郡,而郭淮事先遷走了百姓輜重,雙方皆大歡喜。

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其實是為了第四次做準備。

那麼第四次,也是諸葛亮軍事才華的提現,可以狠狠抽陳壽的嘴巴。

建興九年,諸葛亮開始了第四次北伐,同時也是真正第二次出祁山。

這一戰,是整個北伐攻略里最盪氣迴腸的一戰,也是諸葛丞相打得最好的一戰。

從種種細節里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籌謀良久,充滿信心,整個人處於狀態的巔峰。

諸葛亮在北伐前期做了許多精心準備。

他此前發動了第三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實際上就是為了第四次北伐掃平側翼隱患;他還派遣魏延、吳懿深入羌中,確保得到蠻族支持,又動員了鮮卑柯比能部在石城響應。

他甚至投入了技術兵種——木牛。

我們這一路看了各種木牛模型,我個人覺得最接近真實的模樣,應是一人所用的獨輪車,載重量大,易於平衡,適合山路運輸。

裝備了木牛的蜀軍,可以動員更多士兵。

在東吳方面,孫權厲兵秣馬,準備從江夏、合肥、廣陵三路出擊,讓魏軍無暇西顧。

——種種準備,都是為了出兵時能發出雷霆一擊。

恰好諸葛亮的老對手曹真病重,於是曹睿把抵擋蜀軍的重任,交到了司馬懿的手裡。

司馬懿雖然在曹魏後期呼風喚雨,可這時候他只是個空降幹部,能不能降服這一批雍涼的驕兵悍將,還不好說,管理存在隱患。

更要命的是,他率領的魏軍主力不在隴西,還得匆匆忙忙趕過去。

注意啊!曹真可不是草包!

曹真的軍事水平,遠在司馬懿之上。

辛佐治評價,曹真在的時候,還敢主動進攻諸葛亮,換作司馬懿後,雍州、涼州就有十萬兵馬,諸葛亮帶五萬人就有氣吞天下之勢。

那麼諸葛亮這次打的就是防務交接的七寸。

建興九年3月,諸葛亮從西和縣的山區里殺出來,抵達祁山;與此同時,司馬懿剛剛接受詔書,才帶著張郃等人從長安經隴山往天水趕。

諸葛亮比司馬懿恰好提前到了一個月抵達戰場。

那麼諸葛亮對於時間的把握,這次算計的如此精準,肯定安插了間諜。

爭取來的這一個月時間非常寶貴,隴西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兵力空窗期。

所以諸葛亮一改平時謹慎的用兵作風,留下一支部隊圍困祁山堡里的賈嗣、魏平,然後親率大軍疾風突進,偷偷摸摸地直撲天水附近的產糧區上邽。

但諸葛亮沒打算攻天水城,攻城是個曠日持久的活兒,他實行的策略,是釜底抽薪。

上邽在天水城西南,渭水南岸,土地平坦肥沃,是隴西非常重要的產麥基地。

孫子兵法有云:「食敵一種,當吾二十鍾。

」 諸葛亮不去攻城,反而留在渭水南岸,大搖大擺地開始割麥子。

天水城的守軍乾瞪眼,卻不敢出城,只能坐視敵人把隴西所剩無幾的糧草割光。

至今在那附近,還有一個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

司馬懿本來已經出發前往祁山,結果發現諸葛亮跑到身後去割麥子了,大吃一驚,急忙趕過去,與諸葛亮對峙。

可惜晚了一步,麥子都被割的差不多了,隴西今年的夏糧為之一空。

兩軍在上邽對峙了幾天。

諸葛亮突然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後退,這一退就退到了祁山。

《晉書》替司馬懿掩飾,說他「卷甲晨夜赴之。

亮望塵而遁」,看著挺威風,其實司馬懿心裡在暗暗叫苦——這對魏軍絕不是件好事。

你想吧。

諸葛亮的大軍休息了一個月,最累的活就是割割麥子,然後又坐船舒舒服服退至祁山。

而魏軍呢,從長安氣喘吁吁地趕了一個月路,到了天水已經疲憊不堪,還得繼續追擊一百二十里到祁山。

屆時蜀軍以逸待勞,勝負不問可知。

可不追又不行,一是祁山堡還被圍著,不能不救;二來政治上影響太壞;三來司馬懿說不追,手底下人也不干……於是司馬懿尾隨諸葛亮一路追擊。

兩個人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一口氣從天水追到了我們所在的這個鹵城。

追到這裡,司馬懿不再往前走了。

大家猜,司馬懿為什麼不走了?——是因為司馬懿震驚了!你不是圍攻祁山堡嗎? 一個月了,竟然還沒失陷!我是來救應祁山堡的,可是你沒有打,但是我又不能不來,你圍著呢!司馬何等姦猾:原來諸葛亮這老小子,是要圍城打援。

司馬懿何等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諸葛亮的心思。

上邽割麥,是為了打擊魏軍的後勤;一退一百多里,是為了拉長魏軍的補給線;對祁山圍而不打,是為了逼著魏軍南下。

這一整套策略實施下來,楞是讓魏軍在自己境內變成了補給不易的客場作戰,而蜀軍卻以逸待勞——兩軍主客易勢,完全顛倒過來了。

諸葛亮的算計不止如此,他選擇的這個戰場也有講究。

為什麼不在上邽接敵?因為那裡地面平闊,適合曹魏騎兵突擊,於蜀軍不利。

《北堂書鈔》里提到過諸葛亮對上邽地形的評價:「 今上縣之戰,更在賊門,戰地平如案也。

那麼為什麼選在鹵城?原來我並不了解。

但當我此時置身鹵城大道之中,環顧四周,諸葛亮的選擇一下子就變得清晰明白:鹵城和祁山堡之間,雖然也是平野。

但兩側為祁山和秦嶺余脈阻擋,限制了騎兵最擅長的迂迴穿插戰術。

加上這裡的平野是丘陵緩坡,小溝小坎起伏較多,對步兵無障礙,卻很容易絆倒馬匹。

把戰場選在這裡,等於把魏軍騎兵機動力的優勢給抵消了。

所以《晉書》上說「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 擺明了讓擅長山地作戰的蜀軍大顯神威。

先是釜底抽薪,然後反客為主,最後畫地為牢,諸葛亮這一連串算計可稱得上是環環相扣。

司馬懿看穿了這一點,他絕對不願意遂了諸葛亮的意,於是登山掘營,修築營寨,一直緊貼著諸葛亮的大營,就是不迎戰。

他的思路很簡單:你耗著,我也耗著唄,看誰先撐不住。

但是司馬懿雖然老道,底下人卻不同意:就是在街亭出盡風頭上的張郃。

張郃這一輩子,乾的大部分都是副職。

跟著張遼打柳城,跟著夏侯淵打馬超,跟著曹真打東羌,跟著夏侯尚打江陵,跟著司馬懿打劉阿。

好不容易在街亭獨當一面,上頭還壓著一個曹真。

好不容易曹真死了,覺得自己熬到頭了,又空降一個司馬懿。

老先生心裡肯定特別不平衡。

於是張郃和其他將領開始鬧事,連「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這種難聽話都說出來了。

當然,他們的焦慮也不是沒原因。

天水的麥子被諸葛亮割光了,魏軍的補給只能從關中運過來,輾轉一千多里地,不比蜀中補給線短。

真耗下去,誰先撐不住還很難說,不如來一場痛快的決戰。

打贏了,補給都好說;打不贏……呃,那也就不用什麼補給了。

我甚至懷疑,司馬懿和張郃的不和,也在諸葛亮的算計之內。

司馬懿想做縮頭烏龜都不成,只能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跟蜀軍決戰。

戰局就像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被雙規了的司馬懿終於還是沒有頂住部下壓力。

他在初夏五月一臉苦笑著打開營門,兵分兩路,讓張郃去攻打側翼南圍的王平,他則親率主力跟諸葛亮決戰。

就在鹵城附近的這一片平原上,司馬懿看到了戰意憋得都要溢出來的蜀漢軍團。

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這一次出祁山,所有的戰略都圍繞著一個目的,促成和魏軍的正面決戰。

諸葛亮對這支軍團有著無比的信心。

這支蜀漢軍團,諸葛亮從託孤之時起接手,足足調教了九年,歷經討伐南蠻和三次北伐大戰的洗禮,已經磨礪成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劍。

於是,在祁山堡和鹵城之間的平野之中,魏蜀兩軍劇烈地碰撞在一起。

這一戰具體怎麼打的,史無明載,但只要看戰果就夠了:蜀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司馬懿退回大營。

所謂「甲首」指的是披甲者的首級,魏國國力雖豐,也不可能給普通士兵也配甲冑,起碼得是伍長以上級別的低級軍官吧。

一次損失三千個軍官,就按這些軍官全是最低級的伍長,至少也有一萬五千的魏軍被打亂建制。

玄鎧就是鐵甲,更加貴重。

只有精銳中軍才有資格披掛。

曹操的《軍策令》里說袁紹起兵時有一萬領鎧甲,我才有二十套大鎧。

五千領是什麼概念?一戰就敗光了袁紹半個家底。

角弩是用角裝飾的強弩。

當年界橋之戰,袁紹用一千張強弩八百步兵就擊破了公孫瓚一萬騎兵三萬步兵。

然後公孫瓚的兩千亂兵無意中撞到袁紹,袁紹護衛用數十張弩狂射,居然逼退了敵人——而在鹵城,蜀軍一次收繳了三千一百張。

——魏軍的損失有多大,可想而知。

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我相信,諸葛亮積鬱已久的焦慮,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釋放。

這一刻,等的真是太久了。

北伐開始之後,蜀漢軍團證明了自己是一支團結的隊伍、一支吃苦耐勞的隊伍。

但他們始終沒機會去證明自己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

一次北伐蜀軍席捲隴西是靠敵人毫無防備,在街亭倒是跟曹魏打了一仗,結果慘敗;二次北伐頓兵堅城之下,無功而返。

雖然斬了王雙,靠的卻是伏擊;三次北伐雙方打了幾下太極拳,就各自退去,沒有接戰。

曹魏來襲時,兩軍根本沒接觸,決戰無疾而終。

陽溪是一次實打實的勝利,不過規模太小,具體情形並不清楚。

當時的輿論普遍認為,蜀軍的戰鬥力要強於隴西地方軍,但要弱於魏軍主力精銳。

但這次勝利雄辯地證明,蜀漢軍團已經進化成了一支戰鬥力無比強悍的軍隊,它不畏懼與任何敵人正面對戰。

諸葛亮在這一次北伐時的表現極佳,他從踏出祁山的那一刻,就牢牢地把主動權掌握在手裡,前趨後撤,進退自如,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

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個評語至少在這裡是不成立的。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表現出了一位戰術大師的水準,不遜色於任何一位同時代的將領。

諸葛亮不是那種天才的軍事家,但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可怕。

他在一、二次出祁山時的指揮還顯生澀,到了三次時就變得純熟多了,到了第四次,他的表現近乎無懈可擊。

這種學習速度,比他的表現還要驚人。

可惜的是,鹵城之戰的古戰場遺蹟早就湮沒無聞。

我不知道他們究竟在哪裡交鋒。

世易時移,滄海桑田,當年的田野,如今早已被縱橫交錯的道路、農田和工廠所鋪滿。

我只能閉上眼睛,儘量去想像當年的金戈鐵馬,想像諸葛亮接到捷報之後,一直緊皺的眉頭得以舒展,肩上仿佛卸下千斤重擔,長長地呼了一口氣。

不過這終究只是想像,因為蜀軍還沒到徹底鬆懈的時候。

司馬懿並沒有死,他收攏敗軍,撤回了大營。

歷史在這裡留下一個小小的玩笑。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晉書》,對這一場勝利都諱莫如深,隻字未提,只說兩軍在祁山對峙,蜀軍宵遁,司馬宣王大獲全勝。

但這卻無法解釋接下來的事情——魏將張郃追擊撤退的蜀軍,然後被諸葛亮伏殺於木門道。

木門道在天水西南方向,祁山以北百餘里。

如果兩軍在祁山對峙,蜀軍後撤一定是朝南撤,怎麼可能會跑到北邊的木門道去伏擊張郃?地理位置完全不對。

在鹵城之戰和木門道之間,一定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所以按常理推斷,司馬懿在鹵城大敗之後,並沒有繼續堅守。

軍心已亂,糧草不濟,又無天險可以依仗,更何況蜀軍新勝,士氣信心都已爆棚,種種因素都十分不利。

司馬懿果斷後撤,一氣撤回天水,據城固守。

而諸葛亮則再一次揮師北上,進逼天水城下……

大家看,從地圖直線距離,似乎諸葛亮走了彎路。

但注意,古代沒有鐵路運輸,後勤保障非常重要。

而木門道有河流!如果坐船,不下船就能直接殺到天水城下。

諸葛亮在鹵城一場大戰,殺得司馬懿逃回天水。

然後他也揮軍北上,走木門道過耤河,再度兵臨天水城下。

此時東吳正在圍攻合肥新城,曹睿只得南下親征,無暇顧及西部。

只要這次能在天水全殲司馬懿主力,魏軍在隴西將無兵可用。

克復中原的良機,已經再一次降臨。

可是,在這個時候,意外出現了。

而且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當時隴西戰區的糧食已經見底,司馬懿就算想死守,也守不住。

就在這時,郭淮突然出現,從羌、胡那裡弄來了大量糧食,充實了魏軍的糧倉。

在前一年,魏延剛剛深入羌中。

不知郭淮是用了什麼手段,居然把這些桀驁不馴的蠻族籠絡住了,還讓他們送來了最寶貴的糧食。

這一下子,司馬懿就有了死守的底氣。

諸葛亮在上邽釜底抽薪的割麥之計,就這樣被郭淮給破解了。

與此同時,蜀中漢中一帶開始下起綿綿細雨,嚴重影響了蜀軍的後勤運補。

負責蜀軍後勤工作的是李嚴,他寫信給諸葛亮,問怎麼辦。

諸葛亮列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是讓李嚴帶兵從散關故道進軍,一舉拿下陳倉(寶雞),切斷魏軍從關中過的糧道。

中計是繼續對峙,趕在糧食吃光前全殲魏軍;下計是主力直接退兵回漢中。

上計最狠,而且和魏國想到一塊兒去了。

曹魏當時也有計劃,派遣衛臻從散關故道進兵祁山,切斷蜀軍的補給。

如果這兩個計劃都實行的話,很可能李嚴和衛臻會在秦嶺撞到一起,開闢第二戰場,變數大增。

可惜李嚴選擇了下計,派了成藩和狐忠去叫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放棄大好形勢,滿懷著遺憾率領蜀軍退回。

精心策劃的第四次北伐,又一次停在了距離勝利一步之遙的地方。

這次退軍,比第一次北伐失敗還讓人扼腕,這是諸葛亮和蜀軍在最好的狀態下打得最好的一次仗,可因為種種意外,還是失敗了。

其實也不是意外。

假如諸葛亮能夠把羌人的群眾工作做得更紮實一點,說不定就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可誰能想到,決定了蜀魏一場大戰的勝負手,居然遠遠地落在了羌中。

戰爭可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諸葛亮這一次回軍前,一定是滿腹的委屈吧。

回去以後,他卻聽到一個晴天霹靂:李嚴問他:「咱們糧食夠吃呀,您回來幹啥?」 諸葛亮大怒,不是你寫信說糧食運不上來的嗎?李嚴卻不承認,還騙劉禪說諸葛亮退軍是為了誘敵深入。

直到諸葛亮把來往文件拿出來,他才認罪,被廢為平民。

如果我們了解了諸葛亮為這次北伐所付出的心血和功敗垂成的心情,就能理解,沒殺李嚴那就是真愛……

蜀軍撤退後,司馬懿想起張郃之前在鹵城鬧事的事,就讓他去追擊。

張郃老於戰事,說諸葛亮最喜歡設伏,這麼追過去太危險了。

司馬懿說你不去就是違反命令,張郃沒轍,只能追擊。

於是諸葛亮沿木門道往回撤,張郃沿著木門道往前綴。

追到木門谷——當時叫青封——遇見了埋伏。

張郃一直沒明白司馬懿對自己是什麼看法,直到他的膝蓋中了一箭………

可憐張郃一世英明,就這麼陣亡了。

至於後來,司馬懿與諸葛亮就再沒交手。

所以,後面的就沒什麼可講了。

——闕里書院,「研經讀史、復禮興樂」,歡迎關注,敬請垂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始末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共五次,雖然在局部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得武都陰平二郡,使得魏軍損兵折將且處於下風,但未能達成攻取關中地區或是奪取隴西等目標;而曹...

三國司馬懿能戰勝諸葛亮,背後高人竟是他!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三國頂級人物的初次對決,更是唯一一次正面較量。只談正史,不說演義,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龍虎鬥,到底誰更厲害?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仿照孫策託孤張昭與周瑜,將...

諸葛亮北伐戰役,贏了就退回漢中!

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請兵北伐,後主允准,下討魏詔書,授諸葛亮主持討魏專命之權。三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自益州(成都)出兵漢中,紮營於沔北陽平關,設丞相府,...

如果馬謖不失街亭,蜀國能否北伐成功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三國:蜀漢五次北伐與諸葛司馬的鬥智

三國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知曉他們二人的,「多智近妖」的孔明和司馬「老烏龜」,但總的來說,還是諸葛亮壓著司馬懿喘不過氣來,就是打了敗仗,也...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