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滅亡就因為諸葛亮的一個決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被後世傳的太神,其實他也做過不理智的事情,而且是大事。

諸葛亮嚴格上講應該是七出岐山,其中有一次是拒敵,一個經濟並不景氣的國家,常年都在備戰,出站,可謂民不聊生,每次都是前期打的順利,後期糧草接應不上,然後無功而返,《三國演義》中這個鍋被甩給了李嚴,甩給了劉禪,甩給了黃浩。

夷陵之戰重創蜀軍,一朝回到解放前,劉備憂傷成疾一命嗚呼,蜀國的爛攤子就全都堆到了諸葛亮面前。

經濟不景氣,軍隊元氣大傷本來就已經夠讓諸葛亮頭疼的了,可偏偏雲貴一帶的南蠻又蠢蠢欲動,再加上曹魏在關中屯集了大量兵力,剛剛大獲全勝的孫權也有搠江西上的可能,此時此刻,蜀漢的局勢危在旦夕。

但諸葛亮很快就穩定了局勢。

他先和孫權重修舊好,不但使蜀漢東部不再受到孫權威脅,也使曹魏不敢再輕易對蜀漢發動大規模進攻。

然後他又徵集了一批新的士兵,並且直接通過平定孟獲的戰爭來操練新兵,很快就使蜀漢軍隊又有了一定的戰鬥力。

在內政方面,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和商業,使得幾近虧空的國庫又漸漸充實起來。

這一切,諸葛亮都做的從容不迫,有條不紊。

沒幾年,蜀漢就從夷陵慘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下一步該怎麼走?是繼續蓄積實力,還是直接開始進行統一戰爭?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心裡自問了無數次。

最後,他覺得蜀漢的實力相對於曹魏還是顯得單薄,如果想避免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就必須搶占先機,正所謂先下手為強。

而且曹丕剛剛去世,北方新的統治核心還沒有組建起來,這在諸葛亮看來正好是個大好時機,所以他就上了一道著名的《出師表》,表達了攻略北方的志向。

第二年他就統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北方,也就是一出祁山。

應該說這次戰爭的時機是正確的,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他推進的速度太慢了,最後不得不和曹魏軍隊處於對峙狀態。

而且又讓一個不能獨當一面的馬謖打頭陣,結果慘敗後狼狽逃回漢中。

雖然這次戰爭蜀漢最終失敗,但也給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可謂打了個平手。

這次戰爭後,蜀漢又一次傷及元氣。

但諸葛亮非但不著力於再次恢復國力,反而年年不斷地北伐,搞得連糧草供應都難。

蜀漢畢竟沒什麼資本,這種瘋狂的軍事行動雖然強烈表明諸葛亮統一天下的決心,也符合他先發制人的戰略,但卻給蜀漢帶來無以估量的損失。

所以諸葛亮的五出祁山儘管「常使英雄淚滿襟」,老實說,實在稱不上什麼壯舉,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操之過急的將領窮兵黷武乾的蠢事罷了。

如此得不償失的事情六次重蹈覆轍也就算了,奈何諸葛亮去世後,將衣缽傳給姜維,姜維做的更出色,九伐中原,勞民傷財,蜀漢水深火熱,不言而喻,國力不斷損失,更加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大將姜維北伐的目的是要滅亡魏國嗎

眾所周知,姜維北伐最後的結果是比較失敗的,估計姜維自己也知道自己北伐不會取得什麼成果,至多不過是拖延幾年蜀國的壽命,那麼姜維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以至於他的一生總共北伐多達十餘次,北伐的目的又在哪裡呢?

蜀漢北伐是對是錯?

我認為諸葛亮北伐就是賭博,北伐的成功率太低,不是有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彌補的。魏國拉長戰線都能拖死諸葛亮。不過賭博也要賭,因為不賭就是滅亡。王業不偏安是正確的,因為魏國早晚會把蜀國滅了。

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