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戰場 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01
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
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他認為此時正是滅掉後周最佳時機的邏輯是:後周舊老大剛死,新老大剛登基,必定內部不穩,無力征戰。
再說了,那個名叫柴榮的小鮮肉,之前只知道他是個販賣茶葉的,為郭威賺了不少錢充當軍費,可沒聽說過他有治國理政的本事,更沒有跡象表明他能帶兵打仗。
這邏輯看似沒有任何問題,就像趁一個人立足未穩猛地打他一拳,即使打不死他,也能把他打倒在地或者口吐鮮血。
但劉崇似乎忘了或者根本沒聽說過,兩百多年前也有一個人開過這樣的腦洞,那就是突厥老大頡利可汗,他興兵二十萬妄想一口吃掉剛登基的小鮮肉李世民的邏輯,與他極其驚人地相似,結果李世民僅帶六個人就搞定了突厥的二十萬大軍。
和頡利可汗相比,劉崇當然沒有那麼闊氣,他能動用的軍隊,不過區區三萬。
這點軍隊雖然塞牙縫綽綽有餘,但無取勝的把握,所以他得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去打劫,然後分贓,於是他做了第二個石敬瑭,對契丹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聯合進攻後周。
既然有贓可分,契丹人當然很爽快,派大將楊袞帶領一萬多騎兵和五六萬步兵,號稱十萬,於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二月到達太原,與以張元徽為先鋒的三萬北漢軍聯合進攻後周的澤、潞二州。
這麼多人蜂擁而至,即使是打群架,尚未做好準備的後周軍也不是對手,因為被圍攻的澤潞節度使李筠穆只有區區兩千人馬。
02
李筠穆的兩千人馬自然擋不住北漢、契丹聯軍的十多萬大軍,對方一人一口唾沫也得把他們淹死,李筠穆吃了敗仗一點也不奇怪。
柴榮決定御駕親征。
動不動就御駕親征,哪有這種操作?
宰相馮道極力勸阻,御駕親征可不是鬧著玩的,您是一國之主,是頂樑柱,是定海神針,豈能…話沒說完就被柴榮打斷:人家唐太宗都能親自帶兵出征,而且還不止一次…馮道說可惜您不是唐太宗。
他的冷嘲熱諷並未讓周世宗住口:「他們的軍隊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咱們完全可以來個泰山壓頂…」
馮道繼續懟他:「可惜您也不是泰山。
」
柴榮乾脆罷了馮道的官,免得他繼續囉嗦,動搖他的決心。
實際上,反對柴榮親征的不止馮道一個,在他已經率領禁軍從京城開封出發後的途中,還有人勸他別去,而且那人還是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
柴榮一聲冷笑,特麼馮宰相都沒能阻止我,你姓趙的算老幾,給老子抓起來!
馮道是文官,膽兒不肥倒也情有可原,你姓趙的可是武將啊,而且還是禁軍的一個高級軍官,大軍都出發了你還囉JB嗦,不是貪生怕死是什麼?先關在懷州,打完仗再收拾你!
北漢老大劉崇根本沒想到這個「乳臭未乾」的新皇帝敢親自出征,率軍直奔大梁。
不料卻出師不利,其前鋒在澤州(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城以南被後周軍擊退。
劉崇(895年-954年)
此時的柴榮怕的不是北漢軍的進攻,反而擔心他們會撒丫子逃跑,率軍加緊趕路。
03
柴榮多慮了,手裡有十多萬大軍,劉崇怎麼會輕易逃跑呢?
人家在巴公原(古澤州府,在今山西晉城市)排開陣勢等著他自投羅網呢。
心急確實吃不得熱豆腐。
由於柴榮率領的後周軍前鋒行軍速度過快,把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遠遠落在了後面。
孤軍深入加上敵眾我寡,後周軍多數將士不免心裡打鼓兩腿打顫。
柴榮卻更加堅定了消滅來犯之敵的決心,鎮定自若地排兵布陣,命令河東道行營馬軍都指揮使白重贊與侍衛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統率左軍在西,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他自己則全身披掛騎在馬上到陣前督戰。
柴榮的前軍只有萬把人,劉崇樂壞了——咱們自己人就可以搞定嘛,哪裡還用得著契丹人?
先讓他們一邊呆著去吧,讓他們看看咱們的厲害!
當老大的好處是,一旦他的腦袋被驢踢了,等於手下的腦袋也都被驢踢了,於是將領們紛紛贊同老大的觀點。
畢竟是久經沙場的契丹大將,楊袞的腦子卻很正常。
當他到陣前仔細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後,覺得後周軍並非那麼簡單,一看就是內行,人數雖少,但並不意味著戰鬥力不強,所以他的結論是:後周軍是強敵,不可貿然進攻。
劉崇立馬懟了回去:「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楊將軍還是少操點心,安安靜靜看一場破敵的好戲吧。
」
楊袞不再吭聲。
畢竟他是客人,話多了顯得不禮貌。
04
在強烈的自信面前,儘管風向突然發生變化,對己方不利,劉崇還是發出了進攻命令。
先鋒官張元徽親自上陣,帶領一千多精騎,衝擊後周的右軍。
儘管北漢軍的人數不多,但在這之前,後周軍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就有畏懼心理,此時見對方來勢兇猛,更是怕得全身發軟,交戰時間不長,就帶著騎兵逃命去了,一千多後周軍士兵投降。
對於樊愛能的表現,史料的記載是「與何徽望賊而遁,造成東廂騎軍大亂,大軍投降」。
後周版圖
右軍一完蛋,後周軍東廂門戶大開,中軍和左軍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整個後周軍即將面臨同樣的後果。
眼看就要全軍潰敗、皇帝有生命危險的關鍵時刻,一個梟雄橫空出世,他力挽狂瀾般的振臂一呼,最終使後周軍反敗為勝。
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當時的趙匡胤,只不過是後周禁軍的一個普通將領。
他見皇上不顧自身安危、右軍潰敗後親自出陣督戰,北漢軍的箭雨點般落在皇上身邊,情勢萬分危急,情不自禁地大喊一聲:「聖上如此危險,我等當奮勇殺敵,誓死保衛聖上!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率先沖入敵陣。
大將軍張永德立即命令弓箭手予以配合,掩護奮不顧身殺入敵陣的趙匡胤和兩千步兵。
說也奇怪,之前的風向本來不利於後周軍,此時突然發生改變,由北風變為南風,而且風力也突然增大,北漢軍士兵的眼睛被風沙迷住。
趙匡胤的大喊,和著大風的呼嘯,形成了一股氣勢宏偉的合唱,後周軍頓時精神百倍,士氣大振,仿佛火山爆發一般,挾帶著無窮的力量,吶喊著沖向北漢軍。
趙匡胤身先士卒,其他將領也不甘落後,左軍統帥李重進和白重贇指揮所部,也向敵軍發起了猛烈進攻;
皇帝的侍從官內殿直馬仁禹飛身上馬,大聲對部下說:「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
帶領部下殺入敵陣,他自己則張弓搭箭,朝敵人猛射,接連射死幾十個敵軍,其勇猛程度絲毫不亞於趙匡胤;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對柴榮說了一句「賊勢極矣,將為我擒,願陛下按轡勿動,徐觀諸將破之」,也率領幾百名騎兵,旋風一般沖向敵人…
趙匡胤的英勇表現,站在高處的柴榮看了個清清楚楚,只見他奮不顧身,往來馳騁,殺得北漢軍落荒而逃,趙匡胤緊追不放,率軍一直衝殺到河東城下,即使被一箭射中左臂,血染戰袍,依然勇猛如故,奮勇殺敵。
柴榮大吃一驚,立即傳令趙匡胤收兵,才保住了這員猛將的性命。
05
直到那時,北漢主劉崇才知道周世宗親自上了戰場。
他甚至能夠透過漫天瀰漫的黃沙,隱隱約約地看見敵方陣地前,周世宗那鎮定自若的高大身影。
但此時此刻的劉崇,信心依然滿滿,命人傳令下去:先鋒官張元徽之前打得很好,特令嘉獎,希望他再接再厲,乘勝進攻,爭取更大的勝利!
張元徽先為後漢河東節度使劉旻裨將,後為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是北漢的一員驍將,此前擊敗後周軍右軍的就是他。
可惜,上帝並不總是站在他一邊,此番剛一出擊,戰馬就被射倒,跌於馬下的他掙扎著還沒站起來,就被一擁而上的後周軍亂刀砍死。
主將殞命,北漢軍士氣歸零,大敗。
後周軍大勝,繳獲的糧草堆積如山。
不是還有契丹軍嗎?
他們到哪裡去了?
此時此刻的他們,正在一邊看熱鬧呢,這可是劉崇叫他們看的!
北漢軍敗了,契丹軍的熱鬧也看夠了,再呆下去也沒啥意思了。
不可一世的劉崇為他的傲慢付出的代價是,楊袞根本就沒想過去救他,率領他的幾萬契丹兵,溜之大吉了。
實際上,眼看後周軍如此能打,楊袞根本不敢去冒險:
「楊兗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假如之前劉崇不說那些扎心的話,假如楊袞不見死不救而全力救援,後周軍雖然勇猛,未必會笑到最後。
但歷史沒有假設,上帝也是公正的,該誰買單誰就得買單。
北漢軍雖然吃了敗仗,但還剩一兩萬人,在人數上仍然占優勢,便又隔著山澗布好陣勢,企圖「反敗為勝」。
而這時的後周軍得到增援,更是毫不畏懼,對不甘心失敗的這些北漢軍發起猛攻。
北漢軍再一次嘗到了後周軍的厲害,一觸即潰,一個主要將領被殺,後周軍一路窮追猛打,一直追到高平城,殺得北漢軍屍橫遍野,剩下的幾千人也都投了降。
面如死灰的劉崇翻山越嶺,僥倖逃脫,回到太原清點殘兵敗將,竟然不到二十人!
一年後,輸了個乾乾淨淨的劉崇「憂病而死」。
後周軍是如何得到增援的呢?
所謂增援,其實就是被急性子柴榮落下的後軍,直到「冒進」的前軍打了勝仗,由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才姍姍來遲。
值得說明的是,在路上,劉詞碰到了臨陣逃跑的右軍主將樊愛能與何徽,他們不但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還散布皇上已經光榮犧牲了等謠言,企圖阻止後軍繼續前進。
好在劉詞根本不信——哪怕皇上陣亡,我也要去替他收屍!率領後軍繼續前進,終於趕上了最後的盛宴。
高平大戰,以後周軍反敗為勝、北漢老大劉崇賠光老本而告終。
06
高平之戰,是直接關係到後周存亡興衰的重要戰役,更是中原王朝由弱轉強的關鍵一戰。
此戰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少,尤其是禁軍重要將領樊愛能、何徽等人畏敵如虎臨陣脫逃的行為,更被柴榮視為奇恥大辱。
開過慶功會,斬殺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明正典刑之後,周世宗開始對軍隊進行整頓,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壯士充實禁軍,並將「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作為軍隊的行動準則。
這個行動準則,相當於一千多年後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周世宗宣講「四義」的地方,位於今山西省晉城市郊北附近的西澗村。
從此以後,該村被改名為「四義村」。
作為「選賢任能」的主要成果,趙匡胤被被提拔為殿前都虞候(相當於侍衛親軍的高級統率官),領嚴州刺史,班師回到汴京後又被任命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成為位高權重的禁軍總司令,掌握了後周的兵權,併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
自此禁軍成為整個五代時期戰鬥力最強的威武之師。
它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所向披靡,先後西敗後蜀、三征南唐、北伐遼朝,大大擴大了後周的實力和疆域,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如果知道自己如此器重的趙匡胤會篡位,柴榮作何感想?
月滿則虧,事物極盛時其實埋藏著衰亡的徵兆…
實際上柴在那個家國一體的時代,柴榮死後,家裡沒有任何能人,趙匡胤不篡位,柴家也是受不住的。
高平之戰,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率軍逆襲!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會戰,史稱高平之戰。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趙匡胤等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大獲全勝。
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
高平大戰:後周趙匡胤殺敵勇 北漢狼狽脫逃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佑三年,趁大臣...
五代時期的高平之戰中,後周一將領失職,卻給北漢續命25年
公元951年,後漢大臣郭威滅亡後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後漢皇族、河東節度使劉崇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登基稱帝,歷史上稱其建立的政權為北漢。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3)
親征劉崇:柴榮即皇帝位,縱觀天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大周只是控制著中原地區,同時期,並存的還有十國,基本在南方,如唐朝的李景(因地處南方,史稱南唐)、錢 俶的吳越、李晟的漢(史稱南漢)、孟昶的...
北宋王朝盛世夢15:趙匡胤一戰成名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5篇。後周柴榮繼位時33歲,剛過而立之...
柴榮的偉大不是他多想偉大,而是不偉大他連命都保不住!
柴榮我們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第二個皇帝,在位期間內正朝綱,外御契丹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可是大家知道柴榮剛當上皇帝的時候有多慘嗎,由於柴榮既不是太祖郭威的親子,之前的資歷又平平...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揭秘:慘烈無比的北漢大軍與後周大軍的高平血戰
五代後漢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知遠死後,漢隱帝即位。隱帝即位幾年以後,對於幾個執政的顧命大臣感到不滿,皇帝的寵臣也乘機在隱帝面前進言,要誅殺這幾個大臣。隱帝於是不顧太后的勸阻,在後漢乾三年,趁大臣...
此戰明明柴榮打贏了,為何得益最多的卻是趙匡胤
後周顯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其無子,所以遺命妻侄柴榮即位。郭威在位多年的勵精圖治, 柴榮即位時後周國力大增, 隱隱然具備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年富力強的柴榮豪情干雲,決心「十年開拓天下...
史上堪稱聖主的他,在山西晉城指揮的一次經典戰役,以弱勝強
----三晉戰事之高平之戰 中國古代史上,亂世中總有稱之「周」的朝代,還總要幾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出了太祖宇文泰和武帝宇文邕,一個建立府兵制,一個統一了北方,為隋文帝楊堅...
五代第一血戰,趙匡胤一戰揚名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元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後周世宗。北漢主劉崇聞訊,認為滅周的時機已到,他摒棄 「禮不伐喪」的古訓,聯合契丹,大舉南下。二月,後漢主劉崇親...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