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

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

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

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繼而進攻澤州。

劉崇的架勢,是要一戰定乾坤,趁柴榮新繼位,人心浮動的時候,一舉滅亡後周。

但劉崇顯然低估了這位新繼位的後周世宗柴榮,即使放眼到整個中國歷史來看的話,柴榮都算得上一個非常了不得的君王。

柴榮的能力比之他的養父、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崇的運氣不太好。

柴榮得到入侵警報之後,想要御駕親征,宰相馮道極力勸阻。

這個時候,發生了非常有趣的對話。

柴榮說:從前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時候,都是親自帶兵出征的。

馮道說:你不是唐太宗。

柴榮說:北漢的軍隊都是烏合之眾,我們打他們就是泰山壓頂。

馮道說:你不是泰山。

從馮道的道德操守來說,他應該算得上是一個忠臣,而且也沒有一個奸臣會為了這種事情和皇帝去爭論,奸臣是只會逢迎的,而敢於這樣頂撞皇帝的人,大體上來說,應該都是忠臣。

馮道之所以會這樣冰冷的給柴榮潑冷水,可能是他看出國家還不夠穩定,或者他並不完全知道柴榮的能力,也或者是希望柴榮不要過度親率、貪攻、冒進。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君主好大喜功、不通兵事,卻喜歡帶兵打仗的,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就是這樣的,在太監的慫恿下,他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竟然帶兵去跟蒙古軍隊作戰,戰敗被俘,歷史上大大的有名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明朝也差點毀在了這位昏君的手上。

應該說馮道的擔心不無道理,一般人自比唐太宗確實是狂妄,但柴榮相信他不是一般人。

他柴罷免了馮道的宰相職位,然後御駕親征。

北漢的劉崇在不知道對方的主帥是誰的情況下,就對進攻後周非常樂觀,可能他骨子裡壓根有點瞧不起後周這位剛登基的年輕人吧。

他繞過了堅固的潞州城,直接南下攻大梁。

這一點在兵法上應該是犯忌諱的。

如果不留些兵力防備後方的城市的話,一旦後方敵人來襲,就會形成夾擊,後果很嚴重。

即使他們不從背後襲擊,一旦前方戰敗了,後方的歸路極有可能被斷,這是非常危險的。

北漢的前鋒與後周軍在高平一代相遇了,周軍暫時將北漢擊退。

而年輕的柴榮急於要向國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加緊前進,他害怕北漢軍撤退。

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正是馮道等老臣們害怕發生的事情。

果然,柴榮的輕率遇上了麻煩。

後周的前鋒因為前進太快,後軍遠遠落在後面。

而等待他們卻是極為強大的北漢契丹聯軍。

北漢主劉崇親率中軍,北漢將領張元徽率軍在東面,契丹大將楊袞率領契丹騎兵在西面,三陣排開,軍容極為強盛。

面對敵眾我寡的情況,後周軍的將士非常畏懼。

但柴榮開始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他堅信自己可以克敵制勝。

於是,分派命令,全軍分成左中右三軍,自己也全身披掛,準備投入作戰。

北漢主劉崇一看,後周才這麼點人馬,本來就輕視敵軍的他,更不把敵人放在眼裡了:我是看不起你柴榮,沒想到你連我想像的還不如。

於是,劉崇決定,請契丹人作壁上觀,我們北漢自己就可以滅了後周。

契丹將領楊袞是個老江湖,他一看後周的架勢,兵容整齊,好像並不是想像中這麼差的,勸劉崇不可輕敵。

劉崇不聽,命令東軍進攻,後周的軍隊果然不堪一擊,很快就敗退了。

年輕的柴榮看到自己的軍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親自督戰。

後周將領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一軍,左右齊出,和柴榮的衛隊並成三路人馬。

看到柴榮能親自上陣,趙匡胤也展現出超人地勇氣,他浴血奮戰,後周軍受到鼓舞,士氣大振,以一當百。

北漢軍開始抵擋不住。

後周的其他將領也紛紛效仿趙匡胤,戰局開始慢慢向柴榮一方偏向。

應該說,這個時候還是勢均力敵的,後周軍勢頭兇猛,而北漢軍人多,而且契丹人都還在那看著呢,很難說一定就是後周能勝。

但北漢大將張元徽由於衝鋒過猛,被後周軍斬殺了,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北漢軍再也支持不住,開始形成潰敗。

契丹的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勇猛,不敢去救援,竟然直接帶著騎兵先撤退了。

這大概就是契丹人的信義吧。

蠻夷豈可親信?

應該說,北漢主劉崇還是頗有一些領兵才能的,他並不是完全不通軍事的瞎指揮。

在如此的潰敗之下,他仍然能集結一萬兵力依託地形重新布成了防守陣勢。

此時,後周軍的後軍也趕到了,兩軍合併,發起猛攻,北漢軍再度崩潰。

劉崇只帶著幾百騎兵逃脫。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是後周世宗柴榮最關鍵一戰。

因為這一戰直接關係著後周的生死存亡,是後周和北漢、契丹之間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後周自此由弱轉強,在對北方的北漢和契丹的形勢中逐漸占優。

此後,柴榮勵精圖治,後周實力大增,為統一全國的戰爭奠定了基礎。

而趙匡胤也因為這一戰中的英勇表現,得到了柴榮的完全認可和重用,後來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這一戰的影響應該是不可缺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