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竟然錯了一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其所作《隆中對》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為後人所稱道。
但《隆中對》對天下形式的分析並非完全正確,只能說對錯參半。
《隆中對》中對未來時局的分析,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認為天下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是認為三分天下後,當天下形勢有變時,從益州、荊州派出兩支軍隊,進攻曹魏,即可問鼎中原,統一全國。
然而,後來的實踐證明諸葛亮只是料到了天下三分,卻沒有實現統一全國的目標。
難道是後來的時局發生變化導致的嗎?其實並非如此,而是《隆中對》的戰略決策的制定就存在一半正確一半錯誤。
這一半的錯誤就是《隆中對》對統一全國的戰略判斷。
這個戰略有致命的5點錯誤。
1、荊州為要衝之地,難以久守。
荊州雖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但北接曹魏,東臨東吳,為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容易受到攻擊。
且曹魏、東吳早有吞併荊州之心,而益州距離荊州山高水長,交通不便,難以派援軍策應。
因此,荊州以一州之力,要與曹魏、東吳抗衡如同螳臂當車,早晚被他們吞併。
2、分兵出擊,為兵家大忌。
諸葛亮的戰略是等到天下形式發生變化時,從益州、荊州各派出一支軍隊分別進攻關中、中原地帶,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
但分兵出擊,難以形成合力,打擊效果有限;勢單力薄,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且荊州、益州兩地相隔數千里,通訊不便,難以實現協同作戰。
3、天下有變的前提條件難以實現。
曹操雖老,但其子曹丕、曹植等都不是庸碌之輩,且曹操深得手下名將、謀臣擁戴,子承父業,會平穩過度。
江東孫權非常年輕,很有權謀,又有魯肅、張昭等名臣輔佐,短時期內也不可能發生變故。
而劉備年事已高,其子尚幼,不知是否聰慧,能否順利接班有很大問題。
因此,不到曹魏、東吳有變,劉備政權已經先出問題。
4、沒考慮到東吳必將介入魏蜀之間的戰爭。
諸葛亮只考慮如何派兵進攻曹魏,卻忽視了東吳這個因素。
縱然劉備與東吳結盟,孫權也不會坐視西蜀吞併曹魏,因為魏蜀無論哪一方勝利,必將形成一家獨大之勢,東吳將難以抗衡,東吳亡國也是早晚的事。
孫權明白這個道理,因此會在西蜀進攻曹魏之時,要麼助蜀伐魏,以求東吳和蜀國平分天下;要麼會助曹攻蜀,維持三國鼎足之勢。
5、以弱蜀克強魏,難以實現。
西蜀和曹魏實力相差懸殊,人口上,據三國志記載,曹魏人口443萬人,兵60萬人;蜀國人口94萬人,兵10.2萬人;東吳人口230萬人,兵23萬人。
可見,蜀國人口與曹魏相差懸殊,兵力也僅僅是曹魏的1/6。
國土面積上,曹魏占了天下2/3,且是中原地區,儘是平原沃土,適於耕種。
而西蜀只有四川盆地的千里沃土,大部分地區是高山密林,險惡之地,不利於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
戰爭所需的兵馬、糧草兩大因素西蜀都差曹魏太遠,想以寡克眾,非常困難。
這5條客觀因素直接決定即使劉備能得到益州、荊州之地,也難以實現統一全國的理想,但諸葛亮的《隆中對》卻忽略了這些客觀原因,導致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最後直到累死在五丈原,也沒能取得中原。
正史中真實的周瑜到底什麼樣?他是怎麼死的?他有什麼本事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在赤壁之戰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其實,這是小說杜撰,正史中的周瑜根本不是這樣,更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北宋詩人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為我們描述了周瑜...
歷史上荊州有多大,為什麼說丟失了荊州蜀國就沒有希望了?
且不論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能看出來,荊州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之腹」。荊州東連揚州,西通益州,南接交州,北臨豫、司兩州,距許昌、洛陽北方政治中心均不遠,占領荊州...
三國時的蜀國到底有多強?能排第幾?
說到三國事情的蜀國,其實要安道理來說的話,這個國家的實力其實並不是最強的,因為不管怎麼說,他們的兵力不多,地也少,所以怎麼能算最強呢?但是我們還是就著這個最強的問題來說說蜀國到底有多強吧,感興趣...
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劉備能統一三國嗎?
歷史不能重演,而且,戰爭的勝負和時局的發展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即便不丟荊州,劉備未必能夠一統三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荊州不丟的話,劉備和蜀漢在與曹魏和東吳的抗衡中會不落下風,至少戰略...
蜀國這個大將的大意導致劉備滿盤皆輸?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我們都很了解。赤壁之戰後,劉表的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進攻益州,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到底是誰的錯
民間有句俗語叫「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說的是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據守荊州力攻樊城時被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了荊州,而自己也被迫敗走麥城,最終遭擒被殺。那麼,荊州之失,僅僅是關羽一人之過嗎?或又是誰的錯?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讀書筆記:隆中對是諸葛亮的失誤?其實是替人背黑鍋
最近在看《三國志》,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先從傳統上《三國演義》最核心的角色諸葛亮說起。說起諸葛亮,就不能不說隆中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定下的宏偉藍圖。但是最終沒有實現。有人說是諸葛亮背鍋...
《隆中對》戰略方針到底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還是有理有據?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了自己對劉備統一霸業的藍圖規劃。這段話原文是這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關羽進攻樊城完全是違背隆中對規劃,也註定隆中對無法實現
在我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劉備按照隆中對規划進軍益州,於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集團進軍益州時,荊州形勢很微妙,三方形成了一個平衡。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南...
三國之蜀漢興衰——成也此人敗也此人
蜀是三國里起家最晚、滅國最早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弱的一個,全盛時期的蜀國實力超越孫吳,直追曹魏。那麼為何天平傾斜的如此之快呢?一切的開始只因一人————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