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是什麼意思?并日而食出自什麼典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了,當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神話。
不過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碼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有學過,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其中一個成語并日而食的故事,來看看并日而食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一個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先來看看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先帝考慮到漢朝與曹魏勢不兩立,帝王之業不能偏居一隅而安穩,所以囑咐微臣征討魏國。
以先帝那樣明察秋毫的本領估量微臣的才幹,知道微臣本領微薄而面對的敵人卻是非常強大、但是不去討伐敵人,帝王之業終將會衰落。
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去討伐賊寇。
因此,先帝將討賊的重任交給了微臣而絲毫都不猶豫。
微臣接受這一重大使命後,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香,想到要北伐首先必須南征,所以在五月份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
這不是微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能偏據於蜀中,因此甘冒為難來執行先帝的遺命,而有人卻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
如今曹魏恰好在西面疲於依附內部的叛亂,又要分兵前往東部戰線作戰,這正是進攻他們的大好時機。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於這份名為《後出師表》的奏章當中,叫做「并日而食」,意思是兩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形容環境艱苦,後來也被用作生活貧困。
不過,這句成語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出自西漢戴聖所撰《禮記·儒行》中的「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瓮牖,易衣而,并日而食。
」
在這份奏章之中,諸葛亮再度提到了北伐的意義,其中阻擊為關鍵的則是「不伐賊,王業亦亡」。
由於曹魏地處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遠比蜀漢的力量強。
如果蜀漢不主動發動進攻,就將是坐以待斃。
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一搏,削弱曹魏的實力,進而實現先帝劉備中興漢室的宏願。
諸葛亮的這個觀點對不對,歷來引起不少爭論。
但客觀地來說,蜀漢國小力弱,實力有限,連平定內亂的南征之戰,諸葛亮都要「并日而食」,面對強大的曹魏帝國,想要取勝就必須傾盡舉國之力。
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取得一定戰術效果,但並未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反而削弱了蜀漢的實力。
可見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即便如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也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註定最終會失望而歸。
「扶不起的阿斗」是他屢戰屢敗的藉口嗎?諸葛亮做了哪些錯事?
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干,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你以為諸葛亮北伐呈給劉禪的《前出師表》,是一張普通表那就錯了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戰役。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大將魏延便提出子午谷之計,但諸葛亮認為此計不定因素太多,...
《後出師表》:看看你的項目計劃書,有沒有說清楚這幾點?
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臨表涕零,言辭懇切。然而,比起眼淚,職場更相信實力。板上釘釘的事實是,錯失街亭後,第一次北伐只能草草收場。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揮淚斬馬謖,上疏自請降職三等。
前出師表無人懷疑,後出師表就有點假了
諸葛亮那篇《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讀者中是最熟悉的了,流傳後世,體現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這篇《出師表》在《三國志》以及《諸葛亮集》裡面都有,真實性不容...
蜀漢的敗亡,真的敗在諸葛亮「不識時勢」上嗎?
有不少人認為蜀漢之敗亡,就該由諸葛亮負責。他們認為諸葛亮「不識時勢」,以疲弱之蜀而屢屢興兵伐魏。結果窮兵黷武、耗盡蜀漢的國力,從而導致蜀漢不可挽回的敗亡命運。甚至還有人以劉禪能在亂世中安享四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