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是什麼意思?并日而食出自什麼典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了,當然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進行了很多神話。

不過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功臣,他的精神起碼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有學過,今天就和大家講講其中一個成語并日而食的故事,來看看并日而食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一個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先來看看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先帝考慮到漢朝與曹魏勢不兩立,帝王之業不能偏居一隅而安穩,所以囑咐微臣征討魏國。

以先帝那樣明察秋毫的本領估量微臣的才幹,知道微臣本領微薄而面對的敵人卻是非常強大、但是不去討伐敵人,帝王之業終將會衰落。

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去討伐賊寇。

因此,先帝將討賊的重任交給了微臣而絲毫都不猶豫。

微臣接受這一重大使命後,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香,想到要北伐首先必須南征,所以在五月份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

這不是微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能偏據於蜀中,因此甘冒為難來執行先帝的遺命,而有人卻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

如今曹魏恰好在西面疲於依附內部的叛亂,又要分兵前往東部戰線作戰,這正是進攻他們的大好時機。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於這份名為《後出師表》的奏章當中,叫做「并日而食」,意思是兩天三天才能吃上一頓飯,形容環境艱苦,後來也被用作生活貧困。

不過,這句成語並非諸葛亮首創,而是出自西漢戴聖所撰《禮記·儒行》中的「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瓮牖,易衣而,并日而食。

在這份奏章之中,諸葛亮再度提到了北伐的意義,其中阻擊為關鍵的則是「不伐賊,王業亦亡」。

由於曹魏地處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遠比蜀漢的力量強。

如果蜀漢不主動發動進攻,就將是坐以待斃。

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一搏,削弱曹魏的實力,進而實現先帝劉備中興漢室的宏願。

諸葛亮的這個觀點對不對,歷來引起不少爭論。

但客觀地來說,蜀漢國小力弱,實力有限,連平定內亂的南征之戰,諸葛亮都要「并日而食」,面對強大的曹魏帝國,想要取勝就必須傾盡舉國之力。

縱觀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取得一定戰術效果,但並未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反而削弱了蜀漢的實力。

可見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即便如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也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註定最終會失望而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1諸葛亮第一次領兵是在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隨同大將趙雲和張飛入蜀支援在益州的劉備。而真正讓諸葛亮展現軍事能力的機會,卻要等到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在這一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孟獲,不到...

前出師表無人懷疑,後出師表就有點假了

諸葛亮那篇《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讀者中是最熟悉的了,流傳後世,體現了諸葛亮的高風亮節,這篇《出師表》在《三國志》以及《諸葛亮集》裡面都有,真實性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