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不在魏,而是自取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62年,已經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終於決心打敗蜀國。

姜維得知消息後上表後主建議加強防備。

但宦官黃皓只信巫鬼,故意把姜維的奏書按下不報,使蜀國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魏國將要來襲的消息。

公元263年8月,魏大舉伐蜀,三路大軍從洛陽出發,西征將軍鄧艾率領三萬精兵,繞道最西邊的狄道只指姜維軍駐屯地沓中,雍州刺史諸國緒也率三萬精兵從祁山進入武都以斷絕姜維退路,鎮西將軍鍾會率領十萬大軍,分頭從褒斜道,駱谷道,子午谷道挺進漢中。

魏軍本來的計劃是只要鄧艾和諸葛緒把蜀軍主力姜維部牽制在西方,鍾會率領的大部隊就會順利攻入成都。

但是沒想到姜維卻巧妙繞到諸葛緒軍後方使其退卻,進而守住了自漢中入蜀的要塞劍閣。

這使得鍾會大軍無法自漢中南下,魏軍甚至產生了撤兵的打算。

在一切好像都對魏軍不利的情況下,鄧艾卻出乎蜀軍的意料,翻山越嶺,出現在劍閣與成都之間的江油。

成都告急,劉禪急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抵抗鄧艾,但是諸葛瞻的部隊到了江油附近就不再前進。

鄧艾一舉擊敗諸葛瞻的前鋒,迫使諸葛瞻撤退到綿竹,諸葛瞻在綿竹戰死。

成都登時大亂,劉禪召集群臣商議,各人主意不一,最後在譙周的說服下劉禪選擇了投降。

姜維回天無力只好命令兵士放下武器,蜀軍將士都憤恨交加,不少拔刀自盡。

自魏軍大舉伐蜀起,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裡,蜀國就灰飛煙滅了。

現在如果我們客觀的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成都當時駐軍有四萬,而鄧艾所率領的魏軍長途跋涉,人員註定不足原來的三萬,而且糧草也不會太多,更何況當時東吳接到蜀國告急的請求後,已經派兵前往壽春。

如果姜維在劍閣截住兵糧匱乏,有意撤退的鐘會大軍,成都守軍死守不放,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那麼蜀國取勝的希望是很大的。

但問題是此時蜀國君臣早已失去了抵抗的氣力。

諸葛瞻沒有一鼓作氣攻打疲憊不堪的鄧艾軍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蜀國不是敗給了魏國,而是敗給了自己,是自取滅亡。

政權中唯一主張徹底抵抗的北地王劉諶,直到最後也不願投降,他在祖父劉備廟中先殺了妻子然後自刎而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

三國名將鄧艾克蜀,魂歸綿竹大沙包

相傳,三國時綿竹就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往藏羌地區,這是一條繁忙而又熱鬧的商貿通道。東通綿陽,南通德陽、廣漢,直達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綿竹可通安縣睢水,阿壩茂縣、松潘,並達西藏。在通往...

劉備之子是扶不起還是太過聰明?

依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公元263年,把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起戰爭,差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

立下滅蜀大功的鄧艾,為何死得這麼窩囊?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