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才兩千人,劉禪十萬大軍就投降了?羅貫中是弱智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天在頭條問答,有一哥們問:《三國演義》說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兩千人,成都還有十萬守軍,鄧艾他膽子真大啊。
劉禪十萬人向兩千人投降,腦子抽了麼?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到底鄧艾滅蜀,雙方兵力是多少。
先看歷史。
歷史上,司馬昭滅蜀動用了18萬主力。
其中鄧艾帶3萬,諸葛緒帶3萬,夾擊姜維的沓中部隊。
鍾會帶12萬進攻漢中。
後來司馬昭又派賈充帶1萬,自己帶10萬,前去那是為了防止鍾會造反。
歷史上,蜀漢滅亡時《三國志》確實記載了「士兵十萬二千」,不過這是劉禪降表上的數字,是魏軍進攻前蜀漢的全國總兵力。
具體的,初期大約姜維在沓中有3-4萬,成都有4萬左右,漢中有1萬多,其餘東部、南部等要地有1-2萬。
後來鄧艾、諸葛緒夾擊沓中,姜維從陰平橋頭撤退,成都派廖化、張翼帶兵2萬馳援姜維,鍾會攻克漢中,進軍劍閣。
(鍾會)
到這一步,魏軍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總兵力應達到14-15萬,其中留下部分兵力鎮守漢中,圍困漢城、樂城,在劍閣前線的兵力應該在12萬左右。
鄧艾則從本部揀選精銳,偷渡陰平,其中偷渡陰平的兵力大約是2萬人左右。
成都方面,姜維匯合了張翼、廖化,還有4-5萬人左右,在劍閣擋住鍾會。
漢中的軍隊不是覆滅,就是被圍困。
成都還剩下2萬人左右,其餘東部、南部等要地有1-2萬。
再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後攻克江油,進占涪城。
諸葛瞻帶領成都主力部隊迎擊,慘敗。
有的史書記載是「死者數萬」,當然有點誇張,但可以推斷蜀軍損失是非常慘的。
到這時候,成都就算加上諸葛瞻逃回的餘部,應該只剩下不到1萬人的守軍了,而且接連丟失土地,軍心動盪。
也難怪劉禪害怕投降了。
==============歷史與文學的分割線=====================
再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如同很多傳統小說一樣,裡面的「兵力」其實就是擺設,動不動十萬二十萬。
《演義》中很多章節的兵力是沒法深究的,錯誤百出。
不過,單就滅蜀這一段,其實還是能夠自洽的。
以毛本《三國演義》為準。
先看115回,司馬昭安排伐蜀:
吾料西蜀將士,守成都者八九萬,守邊境者不過四五萬,姜維屯田者不過六七萬。
今吾已令鄧艾引關外隴右之兵十餘萬,絆住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遣鍾會引關中精兵二三十萬,直抵駱谷,三路以襲漢中。
這是司馬昭對蜀軍的判斷:成都8-9萬,邊境4-5萬,屯田6-7萬,總兵力約20萬。
事實上前面寫了姜維是帶8萬人屯田,司馬昭這裡判斷略有點誤差,基本靠譜。
(司馬昭:老夫算無遺策,一切盡在掌握)
而魏軍則出動了大約30-40萬人,其中鄧艾帶10餘萬牽制姜維(這裡把歷史上的諸葛緒和鄧艾兩路算成一路),鍾會帶20-30萬進攻漢中。
然後116回,鄧艾點兵:
艾遂遣雍州刺史諸葛緒,引兵一萬五千,先斷姜維歸路;次遣天水太守王頎,引兵一萬五千,從左攻沓中;隴西太守牽弘,引一萬五千人,從右攻沓中;又遣金城太守楊欣,引一萬五千人,於甘松邀姜維之後。
艾自引兵三萬,往來接應。
可見,司馬昭計劃讓鄧艾帶兵10餘萬牽制姜維,實際上鄧艾帶了9萬,大約選的精銳。
其中四個地方官各帶1.5萬,鄧艾自己帶3萬。
蜀漢方面,姜維的應對:
卻說姜維在沓中,聽知魏兵大至,傳檄廖化、張翼、董厥提兵接應……忽報魏兵至,維引兵迎之……後軍報說:「甘松諸寨,盡被金城太守楊欣燒毀了。
」……比及回到半路,蜀兵已被鄧艾殺敗。
魏兵大隊而來,將姜維圍住。
維引眾騎殺出重圍,奔入大寨堅守,以待救兵。
忽然流星馬到,報說:「鍾會打破陽安關,守將蔣舒歸降,傅僉戰死,漢中已屬魏矣。
樂城守將王含,漢城守將蔣斌,知漢中已失,亦開門而降。
胡濟抵敵不住,逃回成都求援去了。
」維大驚,即傳令拔寨。
……正行之間,前面一軍來到,乃左將軍張翼、右將軍廖化也。
……遂引兵來投劍閣。
……卻說輔國大將軍董厥,聞魏兵十餘路入境,乃引二萬兵守住劍閣;當日望塵頭大起……乃姜維、廖化、張翼也。
厥大喜,接入關上。
姜維在沓中、橋頭和魏軍打了一陣,連吃敗仗,撤退到劍閣,先後匯合了張翼、廖化、董厥三路人馬。
其中董厥部是2萬人,張翼、廖化所部不詳,按照歷史姑且設定為2萬,那麼姜維先後匯集了8+2+2=12萬人。
然而,先前姜維已經被鄧艾設計打敗,損傷不小,損失過半數人馬是很正常的,因此此時可以認為姜維身邊還剩下7-8萬人。
漢中的蜀軍2萬左右則全軍覆沒。
再看魏軍,鍾會吞併了諸葛緒的兵馬,不過《演義》中諸葛緒兵力只有1萬多,鍾會總兵力還是20-30萬。
鄧艾兵力還剩下7萬左右。
然後,鄧艾就準備偷渡陰平了:
(鄧艾)當夜下令,盡拔寨望陰平小路進兵,離劍閣七百里下寨……艾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
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
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
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
……鄧艾步行,引二千餘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這裡可見,鄧艾先是將全軍約7萬人都開到陰平北口,然後以鄧忠帶五千人開路,自己帶3萬人隨後進發,另外3.5萬人留在北口接應,這也是用兵常識。
沿途分兵占領要地,防止被敵軍偷襲截斷。
到摩天嶺確實只剩下二千人,而且靠這二千人打下了江油城。
但在攻占江油之後,鄧艾「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如果這裡只是接沿途的軍隊,那麼此時鄧艾總兵力應該是3.5萬人左右。
而如果他把原本留在陰平路北的3.5萬人也接來,則鄧艾的兵力應該是7萬。
畢竟從常理說,鄧艾既然已經打通了陰平道,那麼沒道理把一半兵力留在原地喝西北風。
而且從後面的過程來看,鄧艾手下幾個大將如鄧忠、師簒,還有幾個太守都在軍中。
而且有魏軍眾,蜀軍寡的描述,兵力不應該太少。
而成都方面的應對是:
後主即撥成都兵將七萬與(諸葛)瞻。
在更早的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裡面,說得更加明白,是「盡撥成都之兵七萬」,而諸葛瞻「留一萬人守成都」。
這裡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劉阿斗把全部兵力7萬都給了諸葛瞻,諸葛瞻帶走6萬,留下1萬守成都。
另一種是成都還有八萬人,諸葛瞻帶走7萬,留1萬守城。
總之當時成都只剩下七八萬人,這也不奇怪。
原本司馬昭估計的成都就只有八九萬守軍,又派了張翼、廖化增援姜維,能留下七八萬也不錯了。
而諸葛瞻又帶走六七萬,守城的只剩1萬。
(諸葛瞻像)
接著,諸葛瞻帶領6-7萬蜀軍,與鄧艾的7萬魏軍展開大戰。
最初諸葛瞻得勝,原文描述「兩番殺我萬餘人馬」,但鄧艾終於還是用計策擊敗了諸葛瞻。
諸葛瞻父子將帥全部戰死,軍隊覆滅。
這樣一來,鄧艾帶著5-6萬軍隊進逼成都時,成都只剩下1萬守軍,而且沒什麼名將,所以很多官員說「兵微將寡,難以迎敵」,並不誇張。
劉阿斗被迫投降,雖然可惜,倒也情有可原。
至於降書上說的「帶甲將士十萬二千」,這本是史書上記載的原話。
放在《演義》中,可以理解為當時蜀漢還剩下的兵力總數,包括成都守軍1萬,劍閣的姜維兵力7-8萬,以及其餘各處的守軍1-2萬。
總之,肯定不會是指成都還有十萬守軍。
所以,按《三國演義》描寫,鄧艾圍成都,大致是用5-6萬人包圍1萬人,而非2000人圍10萬人。
劉禪在敵強我弱的格局下投降,並不算特別誇張。
(劉禪:知音啊!說的好啊!我委屈啊!)
曹操手下真正的第一猛將是這個人
八一八魏延那些事兒(7)鄧艾能冒險,魏延憑啥不能冒險?
三國皇帝排行榜,阿斗的名次你猜不到!
深度分析:231年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打敗了誰?
三國後期猛將(8)人肉GPS鄧艾,為何死得窩囊
鍾會、鄧艾真的是「正在妙齡」麼?
攻取漢中,險度陰平,魏滅蜀之戰中都發生了什麼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大浪淘沙,最終形成了曹魏、蜀漢、東吳三足鼎立的格局。在經過數十年的分裂之後,三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蜀漢自宰相費禕被刺殺後,接掌軍權的姜維多次大規模北伐,消耗大量人力物...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美聲溢譽,有過其實,直接導致蜀國的滅亡
蜀國滅亡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諸葛瞻只善長於書畫,記憶力比較好,而政治軍事並不善長,就因為是諸葛亮之子,所以蜀國人民都愛他才思敏捷。蜀國朝廷只要出台好的惠民政策,其實不是諸葛瞻所建議...
三國名將鄧艾克蜀,魂歸綿竹大沙包
相傳,三國時綿竹就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往藏羌地區,這是一條繁忙而又熱鬧的商貿通道。東通綿陽,南通德陽、廣漢,直達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綿竹可通安縣睢水,阿壩茂縣、松潘,並達西藏。在通往...
蜀漢為什麼短短2個月就滅亡,諸葛瞻臨死之前一語道破玄機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劉備歷盡滄桑,千辛萬苦,在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心腹之下建立起來的政權,後來在劉禪手上延續,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
蜀國滅亡不在魏,而是自取滅亡!
公元262年,已經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終於決心打敗蜀國。姜維得知消息後上表後主建議加強防備。但宦官黃皓只信巫鬼,故意把姜維的奏書按下不報,使蜀國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魏國將要來襲的消息。
鄧艾為什麼只憑2千兵馬就能滅蜀漢?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決心伐蜀,徵調18萬人馬,兵分三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取道漢中,直逼陽安關(今陽平關);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進軍向甘松、...
鄧艾偷渡陰平,南中霍弋要來救援,劉禪為何拒絕?
諸葛瞻帶領蜀漢部隊兵敗綿竹,直接導致了後主劉禪意志崩潰。奇怪的是,近在百里的姜維沒去救援;南中的霍弋兵團,請求增援,也被劉禪拒絕,他認為諸葛瞻能搞掂。那麼,這時的蜀漢君臣,怎麼做出如此錯誤的決策?
他是蜀漢後期將才,一語道破蜀漢衰亡原因,卻因一句諺語被黑千年
公元263年11月,得知鄧艾斬殺諸葛瞻攻破綿竹後,駐紮在劍閣的姜維為避免南北夾擊,只能放棄劍閣轉道至郪縣,以等待成都的消息。沒過多久,劉禪投降的敕令就傳來,姜維等人氣憤不已,紛紛拔刀砍石。不久,...
蜀漢不到3個月快速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劉備歷盡滄桑,千辛萬苦,在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心腹之下建立起來的政權,後來在劉禪手上延續,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
姜維傳(9)國破山河在 三國歷史爭議最大的人物傳記
國破山河在262年秋天,61歲的姜維最後一次(第九次)率蜀軍北伐,向隴西郡的洮陽縣(洮水北岸)進發。而鄧艾早就探到蜀軍的動向據城鎮守,姜維看到洮陽有所準備,就往東進發。結果在侯和被鄧艾軍堵住,蜀...
立下滅蜀大功的鄧艾,為何死得這麼窩囊?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