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何蜀國還是被滅?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忠臣戮力回天——麒麟兒姜維(13)

在決定命運的魏蜀大決戰之前,蜀國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長期執掌尚書台的尚書令陳袛病逝。

劉禪異常悲痛,史稱:「後主痛惜,發言流涕。

」(《三國志•陳袛傳》)。

並且給了陳袛一個特別好的諡號:「忠」,要知道劉禪似乎特別不喜歡給別人好諡號:張飛的諡號是「恆」,馬超的諡號是「威」,黃忠的諡號是「剛」,這些人的諡號和他們的功績比起來勉強算是平諡,沒有誇張。

更慘是趙雲,諡號是「順平」,給人的感覺不像趙雲,像飄柔;最慘的是關羽,幹了一輩子最後諡號是「壯繆」,這就基本等於今天罵人的話了!甚至就連諸葛亮的諡號「忠武」裡面的「武」字,都有點諷刺的意思。

唯獨這個陳袛,在劉禪心目中是大大的忠臣,為什麼?因為他最聽話、最乖。

第二件事,景耀四年(公元262年),姜維和黃皓翻臉,率軍出屯沓中避禍。

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姜維對黃皓起了殺心:「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

姜維突然要殺黃皓,罪名是黃皓恣意妄為,擅權欺君。

這樣類似的事情陳袛也干過,沒見姜維對陳袛如何,為什麼黃皓就不能幹呢?其實還是知識分子心態害了他,陳袛再壞也是讀書人,黃皓是什麼,賤人,太監,陳袛對我頤指氣使也就罷了,你還來指示我,豈有此理!這是自東漢末年士人對太監的看法,姜維也學鄭學,嚴格來說也屬於士大夫階層,所以他對黃皓有意見是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但是劉禪的反應讓人膽寒:「皓驅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三國志•姜維傳》中《華陽國志》的記載。

)這話細思極恐:黃皓不過是我劉禪的一條狗,以前董允老看他不順眼,什麼意思?打狗還要看主人呢!太不給我劉禪面子啦!所以我恨他!你想像一下,一個皇帝當著你的面說出「恨」字!你怕不怕?不管你怕不怕,反正姜維是怕了。

於是率軍前往沓中屯田,不再過問朝廷中的事情。

圖:黃皓

魏國那邊的司馬昭也開始盤算著要找皇帝麻煩,他哥哥廢了曹芳,他更是直接殺了曹髦,現在面對曹奐,司馬昭打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但是殺曹髦的影響太壞,沒有拿得出手的功勞,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所謂拿得出手的功勞可不是平定淮南叛亂那麼簡單,必須為國家開疆拓土,也就是說吳國和蜀國必須幹掉一個。

按理說,從曹操開始,魏國對吳國就一直處於大規模戰爭狀態,但是魏國對吳國始終是獅子吃刺蝟——無從下口。

主要卡在兩個問題上:第一魏國在長江中游沒有據點,下游攻擊面臨被東吳水軍阻擊的問題;第二魏國在長江上游沒有艦隊,不能沿江東下配合主力攻擊東吳核心地帶。

相反,對於蜀國,魏國長時間處於守勢。

曹真、曹爽父子二人反擊了兩次,都被對手諸葛亮、姜維阻住,難以突破蜀國漢中防線。

這兩次失敗司馬懿和司馬昭也都經歷過,但是這次司馬昭似乎很有信心:

「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

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

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

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

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

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晉書•文帝紀》)

根據自己的這個判斷,司馬昭為魏國擬定了三路攻打蜀國的作戰計劃:主力是新任關中都督、鎮西將軍鍾會的十萬大軍,這支部隊兵分三路進攻漢中,兩支奇兵是征西將軍鄧艾的隴西兵團的五萬人負責拖住姜維的蜀軍精銳四萬人,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三萬人馬負責進攻陰平橋頭隔斷姜維與漢中蜀軍的聯繫。

從布局看,司馬昭的行動是姜維屯田沓中給了他機會,於是採取偏師牽制姜維,主力攻取漢中的戰法。

久經沙場的老將鄧艾是反對這個計劃的。

因為本來按照魏延時代傳下來的戰法,如此深入蜀國漢中防線是很難突破的。

但是這時蜀國卻改變了自己的防禦策略,簡單說就是由過去的把守諸口,禦敵於國門之外變成了斂兵聚谷,殲敵於國境之內。

做出這個決定的是姜維:「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

」(《三國志•姜維傳》)姜維這麼做就是要把蜀漢過去的單純防禦戰,打成一場誘敵深入的殲滅戰。

因為魏軍幾十萬人在關中地區集結的情報姜維馬上就發現了。

姜維上表劉禪,提出應對方案:「宜並遣張冀(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三國志•姜維傳》)僅從這份奏表就可以看出姜維絕對是名將:一語中的,說明此次防禦戰的重心是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

陽安關口是整個魏軍的運輸生命線,拿不下了,魏軍就要通過其他難走的道路運輸,困難程度大大增加,且退兵的時候沒有一條好走的退路;陰平橋頭是連接沓中和漢中的關鍵樞紐,只要蜀軍控制這裡,一定會比魏軍更快的到達漢中。

只要這兩個點被蜀軍控制,魏軍進入漢中的鐘會部一定可以被蜀軍消滅。

可惜劉禪不聽,不聽的原因是因為劉禪問了巫師,所謂:「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 (《三國志•姜維傳》)。

看來蜀國的巫師不是水平太差,就是姦細,因為上次費禕死的時候也問過巫師,巫師說他在成都待著不好,要去漢壽,結果剛到一過年就被人剁了。

圖:姜維

戰爭就在魏國的充分準備和蜀國的麻木不仁中開始了。

首先出動的而是鄧艾,他雖然不情願,但是依然向姜維發動了進攻,兩個老對手在沓中再次交鋒。

但這次雙方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姜維是蜀國的大將軍除了應戰鄧艾的攻擊,還要關心漢中的防務,鄧艾則只需要牽制住姜維,其他的有別人搞定。

因此,兩個人一開打就是一個休閒,一個緊張。

當姜維發現諸葛緒出現在陰平橋頭的時候,緊張情緒到達了頂點。

諸葛緒的三萬人馬雖然戰鬥力不強,但已經布防完成,要衝殺過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鍵時刻,姜維再次臨危不亂,施展聲東擊西之計:「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之後」(《三國志•鄧艾傳》)這是一個簡單到家的佯動,傻子都知道漢中是蜀軍必救、必保的地方,陰平橋頭又是從沓中撤回漢中的必經之路,蜀軍就算占領了雍州,長安還有司馬昭的二十多萬人馬呢!但是諸葛緒上當了:「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 (《三國志•鄧艾傳》)初上戰場的他對於後路的擔憂和姜維威名讓他不敢不撤。

所以戰場上任何計謀的使用都必須根據你對對手了解情況進行,對傻子就應該把計謀用的簡單一點。

之後,姜維依計行事:「維入北道三十餘里,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維較一日不及。

」(《三國志•鄧艾傳》)成功跨過陰平橋頭,撤往漢中。

但就在這一來一回之間,時間已經過了一個個月。

由關中出發的鐘會大軍,在司馬昭和鍾會的共同規划下同時從斜谷、儻駱道和子午谷諸道向漢中發起了進攻,司馬昭自己在長安重新集結二十萬大軍為鍾會保障補給線。

蜀軍此時已經按照計劃將漢中兵力分散為三股各自占據險要地形,囤積大量糧食,堅守待敵後撤,分別是:漢中監軍王含守樂城要塞、蔣琬之子蔣斌守漢城要塞和傅彤之子傅儉守陽安關要塞。

其中陽安關要塞最為緊要,因為此地陳倉道的盡頭,魏軍大軍進攻必須打破此關才有可能完成對十萬大軍的補給。

鍾會派出荀愷率軍一萬圍漢城、李輔率軍一萬圍樂城。

派征蜀護軍胡烈率領精銳攻陽安關。

結果漢城、樂城直到蜀國滅亡鍾會都沒有攻下了,反倒是原來覺得最難打的陽安關被打了下來。

因為陽安關出了帶路黨。

帶路黨就是益州本地人蔣舒,他賣了陽安關也賣了傅儉。

結果是傅儉和父親傅彤一樣為國捐軀。

陽安關丟失導致大量存糧落入敵手,且陳倉道被打通,魏軍不但有了一條可靠的退路,補給也相對容易。

到這個時候,鍾會應該已經完成了奪取漢中的戰略任務,這是曹操和司馬懿,曹真和曹爽都沒有奪下的功勞,一時間志得意滿,好不開心!

圖:鍾會

可是鍾會待在漢中沒有派兵搶占劍閣。

姜維抓住鍾會的失誤,迅速反應:「翼、闕甫至漢壽,維、化舍陰平而退,適與翼、闕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

」(《三國志•姜維傳》)這一系列的動作就是「斂兵聚谷」戰略的延伸和繼續。

總的來看姜維此時形勢並不壞:蜀軍主力未損,且通過撤退完成集結,現在姜維手中的兵力接近六萬人馬,而鍾會的兵力要留下大部守備後方,雖然加上了諸葛緒的三萬人馬,但一線兵力應該在七萬到八萬之間,也就是說姜維可以與鍾會一戰。

雖然陽安關失守,但是十幾萬大軍的補給依然困難,漢、樂二城在魏軍側後,如芒刺在背,所以鍾會的形勢其實是岌岌可危的。

奇怪的是鍾會竟然自我感覺良好,以至於有時間寫文章表揚自己加拍司馬昭馬屁,同時還有空去諸葛亮墳前裝逼。

結果到了劍閣鍾會就傻眼了!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令人聽之凋朱顏。

」正面進攻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關簡直就是送死。

鍾會在朝廷里內鬥,殺個把嵇康這樣的名士還有能力,面對劍閣這樣的絕險,鍾會毫無辦法,只能幹瞪眼。

到這裡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雙方都對結果表示滿意——魏國拿回了漢中,蜀國保住了主力和勝利的希望。

圖:劍閣劍門關

接下來該怎麼辦?繼續對耗下去,鍾會顯然耗不起;攻,別開玩笑了,爬都爬不上去。

鍾會是司馬昭的智囊,號稱是當時最厲害的謀士,水平完全不能望姜維之項背。

至於行軍打仗,更是絕對外行。

眼看著姜維「斂兵聚谷」之計就要達成了:「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三國志•姜維傳》)

圖:姜維劍閣點將台

這個時候,老對手鄧艾卻在背後給了姜維致命的一劍。

景耀六年(公元264年)「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 (《三國志•鄧艾傳》)面對絕險,鄧艾一個年過七十的老頭,竟然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三國志•鄧艾傳》)其後的故事就簡單了。

爬過絕險的鄧艾在江油收降了蜀將馬邈,在綿竹擊潰了二世祖諸葛瞻,最後在成都收降了後主劉禪和整個蜀國朝廷,蜀國滅亡。

三國時代的平衡被鄧艾打破,三分歸一統的契機由鄧艾製造,整個魏國遠征軍中只有這個七十老翁可稱真英雄。

圖:鄧艾偷渡陰平路線

姜維知道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尚在劍閣準備追擊魏軍,聞訊立即率軍放棄劍閣,向東撤往巴東地區,指望劉禪即使守不住成都也會向東投奔自己。

結果走到半路,劉禪投降的消息傳來了。

「將士咸怒,拔刀砍石。

」(《三國志•姜維傳》)也是姜維既憤怒又無奈,他想起了年少時的楊阜,不能放棄還有機會,我還可以贏回來。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滅亡不在魏,而是自取滅亡!

公元262年,已經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終於決心打敗蜀國。姜維得知消息後上表後主建議加強防備。但宦官黃皓只信巫鬼,故意把姜維的奏書按下不報,使蜀國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魏國將要來襲的消息。

孤注一擲 鄧艾僥倖的功名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兵伐蜀漢,他的軍事部署是,分三個方面同時並進。第一,令鄧艾率兵三萬出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住在沓中(今甘肅舟曲縣西)的姜維主力,鄧艾以王欣主攻姜維,第二,令...

揭秘三國後期魏滅蜀之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