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用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早就看穿一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諸葛亮沒有同意。
魏延想出兵潼關,要走那一條路線呢?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
《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諸葛亮在南鄭與屬下商討出兵魏國事宜。
魏延說:
「聽說夏侯楙年少,是魏國皇帝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
今天給我精兵五千,運糧食的兵士五千,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到了子午谷向北,不過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
夏侯楙聽說我突然間來到,必然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官吏,橫門的邸閣當中與老百姓家中有足可以供給軍隊所需的糧食。
等到在東方會師,差不多需要二十日左右的時間,丞相您從斜谷進兵,這個時間也完全可以到達。
這樣一來,就可以一戰奪取咸陽以西。
」
諸葛亮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後人總結為這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魏延的這個計策到底可用不可用呢?如今是眾說紛紜。
大致分為可行論與不可行論。
可行論認為:
劉備死後,蜀漢國五年沒有對魏國用兵,魏延突襲長安,具有戰役發起的突然性;關中地區魏國兵少,蜀軍以多擊少,可以不等魏國大軍增援之前就拿下關中地區;關中地區主將夏侯楙是皇帝的女婿,沒有作戰經驗,只是認為蜀國不會在這個方向用兵才來擔任主將的。
這種鍍金式的將軍遇到魏延,即便是不逃跑,也會因驚慌失措不能做出很好的應對,因而魏延的計策成功的可能性是個大機率事件。
即便是不成功,蜀國不過損失區區一萬人,這要比街亭失守損失要少得多。
不可行論認為:
魏延的計策都是建立在自我設想的基礎上,一旦這些條件不能滿足就不會成功。
比如說子午谷難行,後來曹真行軍遇雨,一個月走了還不到一半的路,魏延十天能夠到達嗎?即便是到達,十天能攻下長安城嗎?
諸葛亮能在二十天內攻下陳倉、眉縣然後到達長安嗎?
夏侯楙一定會逃跑嗎?即便是逃跑,難道他不會將糧食燒掉嗎?
西涼的郭淮是一代名將,他難道能任憑你蜀郡在關中作戰而坐視不管嗎?
還有,司馬懿、曹真、張郃這在當時都是成名的軍事家和大將,他們難道不會建議像突襲上庸一樣派出一支快速部隊支援關中嗎?
所有這些條件有一項不能滿足,魏延的計策都行不通。
本文不討論這條計策可行還是不可行,僅僅從諸葛亮的角度,看一看他為什麼不用魏延的計策?
這當中包括兩個層面:軍事戰略層面和國家戰略層面。
先說軍事戰略
魏延的計策是建立在關中地區魏國兵少的基礎上,假如魏延計劃成功,後續計劃是什麼?難道魏國會等著你蜀漢國繼續進攻洛陽、許都嗎?
韓信當年走的的確是這條路線,而楚霸王項羽也的確在等著劉邦和韓信進入中原後一路向東進攻彭城(現徐州)。
但諸葛亮和魏延與韓信當年面對的形勢有兩點不同:
一是政權形式不同,二是軍事態勢不同。
政權方面,項羽這個天下共主只是名義上的,諸侯王都有相對的自主性,這就是劉邦一來,諸侯紛紛轉向劉邦的原因;而諸葛亮面對的是北方統一的政權魏明帝。
軍事態勢上,項羽遠在最東部的齊國作戰,中原地區兵力空虛,韓信奪取三秦後,幾乎是兵不血刃就跨過了中原,進入了楚國都城彭城。
而諸葛亮面對的魏國,西部常備軍力有二十萬,隨時可以投入戰爭。
諸葛亮奪取魏國三郡,曹真統帥的魏軍張郃部能夠很快到達街亭,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這就是說,一旦魏延的計劃實施並得以成功,魏國西部的這二十萬大軍很快就會西出,這就形成了一種魏蜀兩國決戰的軍事形勢。
一旦進入決戰,形勢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有人考證了三國最大的兵力情況,大致是魏國五十萬,吳國二十三萬,蜀國十一萬。
蜀國這十一萬兵力,必須要留在東線防守東吳一部分,南線防守少數民族地區一部分,留守京城一部分,以及各郡維護穩定一部分,這些都是必須的,不管是兩國間已經簽訂和約還是南方少數民族已經信服。
蜀國剩下來能動用的兵力有六萬最多七萬。
假如進行決戰,魏國留出防守東吳的軍隊十萬,守衛京城及各地的十萬,可以投入決戰的是三十萬,是蜀國兵力的四倍多。
後勤供應情況,關中地區經過李傕等人作亂和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等人叛亂,人口已經非常稀少,靠當地征糧基本不行,何況這裡是魏國屬地,蜀國暫時占領但不可能讓他們馬上歸附。
這就是說,蜀國必須要從自己的國土上運糧供給軍需,戰爭稍微拖延,則需要從成都運糧供應。
從漢中到潼關,不僅比魏國的洛陽到潼關距離長很多,道路也要難走得多。
後來諸葛亮的北伐,有兩次就是因為糧食供應不繼而撤兵。
這和當年劉邦不同,劉邦在三秦之地有民心基礎,除了漢中,三秦之地也是軍需供應基地,而彭越在項羽後方截斷糧道,項羽同樣面臨著供應困難。
軍事戰術選項,魏國可以直接攻潼關,還可以在潼關走當年曹操征馬超的路線,讓郭淮在後方截斷蜀國糧道,形成東西夾擊之勢;或者出武關,在正面進攻的同時,從上庸斜出,形成牽制力量;還可以兩路齊出,選項很多。
而蜀國選項少,只有守住潼關和武關一線,安撫關中之地。
假如說蜀軍以攻代守繼續東進,諸葛亮還要進一步分兵,要留出兵力防備身後的郭淮,守衛剛剛占領的陳倉和長安,還必須要留守潼關和武關,不知道蜀國還能不能有四萬部隊來和魏國的三十萬甚至更多的軍隊作戰?假如採取魏延的奇謀並僥倖取勝,決戰是一定會進行的,因為魏國面臨的形勢是亡國,它必須要這樣做。
另外還有兩項疑問需要說明:
一是兵員補充
二是吳蜀聯手攻吳
蜀國沒有兵員補充,新兵不經過訓練不可能投入戰鬥,相反他還要增加運糧的保護部隊。
還有就是俘虜兵,別說攻城總要損失一部分士兵,就是魏延一到,長安城馬上投降,這些俘虜兵也不能用。
當年關羽捉了于禁三萬兵,不僅不能用,還要消耗關羽的糧食,何況按魏延的說法,長安本來就兵少。
蜀國和東吳聯手問題,可以說也不可能出現。
除了兩家事前沒有達成一致,即便是已經達成協議,孫權要出兵,也會等到魏國出現敗亡徵兆的時候。
相反,如果蜀國被打敗,孫權還會對蜀國出兵,這是那個時候的政治。
即便是孫權真心出兵,魏國東線有曹休、司馬懿、文聘等大將鎮守,也不至於形成危局。
這就是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無論是成功與否,都不可能讓蜀國的軍事形勢大好。
諸葛亮平生謹慎,顯然不會幹不一定成功,成功了也不一定有利的事情。
換句話說,與魏國決戰,蜀國和諸葛亮並沒有準備好。
不僅是蜀國,魏國同樣也沒有準備好同蜀國的決戰,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街亭兵敗,魏國只是收復了失地就罷戰,而不是乘勝追擊,進軍漢中。
略同的戰例,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是單身逃回,但陸遜並沒有進攻永安,就是因為他並沒有這種戰略和戰役上的準備。
蜀漢國滅亡後,東吳國又苟延殘喘十幾年,魏國為什麼不從蜀地順流而下滅亡東吳?同樣也是在軍事上並沒有準備好。
諸葛亮的戰略是,平取隴右。
簡單說就是先奪取陳倉以西地區,等到這些地方歸附了,再出陳倉奪長安。
這樣的戰略方針是能夠得到土地和人口,用最小的消耗獲取最大的利益。
從下面這張北伐出兵示意圖可以看出,街亭在陳倉以北還有一段距離,諸葛亮為什麼不走陳倉近路?這可是當年韓信走過的成功的熟道吶!
諸葛亮北伐形勢圖(圖片來自網絡)
說到底,就是諸葛亮要獲取南安、天水、安定這些街亭以北的地方。
這些地方離魏國的心臟遠,丟掉了不是像長安那麼致命。
即便是魏國要來爭奪,戰線拉長,全部山地作戰,困難的是魏國。
假如馬謖能在街亭擋住張郃,趙雲能在箕谷擋住曹真,諸葛亮在安定了三郡之後回兵作出奪陳倉的陣勢,魏軍在不能「一鼓作氣」拿下蜀軍之後,就會「再而衰,三而竭」。
那時候,兩家就會在陳倉東西形成對峙。
當魏國十幾萬大軍不能夠曠日持久留在關中,供給困難逼迫他們必須撤走一部分兵力的時候,諸葛亮就可以分兵攻取涼州(平取隴右)。
這是一種此長彼消的戰略,有了涼州的蜀國,兩家的疆域版圖就會迅速拉近(見下圖,若紅線以西部分歸蜀)。
那時候再來爭奪關中,難道不是就出現「漢室可興」的曙光了嗎?
可惜魏延不理解諸葛亮的這一軍事戰略思想。
馬謖也不理解這一軍事戰略思想。
馬謖守街亭「下不據城」,而是跑到了山上,結果是汲道被斷,街亭丟失,兵敗被斬。
馬謖被殺前不少人給他講情,還搬出楚王殺子玉楚國丟失霸業,秦穆公赦免孟明視終於報復晉國的例子來說服諸葛亮。
憑諸葛亮的學問,難道這些歷史事件能不知道?都說是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前面有功,又是受重用的荊州集團人士,諸葛亮還能沒理由赦免他?關鍵在於,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防守部署,他擺出的是進攻陣勢,這在軍事戰略上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相通之處。
馬謖的這次失敗,並不是兵家的那種「常事」,他逼迫諸葛亮做出的是戰略性的調整。
魏延於建興八年在陽谿戰勝了郭淮,官職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可以充分證明,如果符合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只要立功,諸葛亮是不吝嗇賞賜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大舉伐魏的架勢,讓魏延等人誤認為進攻目標就是中原呢?這就是與諸葛亮的國家戰略有關。
再來看看諸葛亮的國家戰略。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漢國建國是最不具有合法性的。
魏國從曹操開始,魏王是漢獻帝封的,曹丕這個皇帝是漢獻帝「禪讓」的,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層合法的外衣是披上了。
歷史都說成是魏晉,我們不承認行嗎?
吳國孫權稱王,是「皇帝」曹丕封的。
那蜀國呢?劉備自稱漢中王,上表給漢獻帝,漢獻帝批准了嗎?有皇帝不提議,自己先要一個王號的合法政權嗎?但諸葛亮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不承認這個曹魏政權!你這個「禪讓」是逼出來的,就是篡逆,將北伐定調為「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就是政治上立足。
戰爭年代,沒有武備隨時都會亡國,兵士要經過訓練才可以用,以戰代練,以攻代守,這就是諸葛亮的立國戰略。
本博有《諸葛亮為什麼要連續北伐》一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此事,在此不再重複。
不管是誰願意不願意承認,諸葛亮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哪怕是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諸葛亮也會在補充完善後實施,這不需要懷疑。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什麼會從褒斜道出發,直接走五丈原,進攻陳倉與長安之間的武功呢?這是因為,來自隴右的威脅已經大大減輕,東線孫權稱帝,魏、吳兩國也成勢不兩立之勢,戰事也逐漸多了起來。
曹真死後,魏國並沒有大舉進攻蜀國的部署,兩國交戰的規模也是維持在低於初次北伐的水平。
再有就是,諸葛亮是否已經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如以前?但不管怎麼說,諸葛亮在戰略層面上的見識,肯定要高於魏延,他沒有採取子午谷奇謀,自有他的大局考量,而他所掌握的全面情況,也並不是我們今天能夠全面了解和把握的。
更深度解讀三國,歡迎訂閱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發現一個更精彩的三國!
【推薦閱讀】
他是諸葛亮唯一不敢惹的人|解開2000年迷惑
諸葛亮策劃的荊州「9人幫」|太強大了!
為什麼劉備必須在荊州和漢中之間做一個選擇
同樣的計策,諸葛亮似懂非懂,對手反倒爐火純青
(加盟作者龍七公子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蜀魏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曹操去世後,魏國便由攻勢轉為守勢,蜀國則由守勢轉為攻勢。諸葛亮、姜維頻頻興兵伐魏,且勝多敗少,但卻始終無法實現吞魏的宏願,反...
千古絕計--「子午谷奇謀」究竟能不能成功,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最為可惜,有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為何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在烽煙滾滾、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各路軍閥明爭暗鬥,都想一統天下。由此也成就了許多能人志士和錦囊妙計,但是一生用盡...
破解千年之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答案是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爭吵了千年,到底可行不可行呢?我們要根據歷史事實來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言之有據,以理服人。首先聲明一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真的存在存疑。也就是說魏延不一定說過這樣的話。...
諸葛亮聽了魏延的話就真的會滅魏嗎?
上次更新三國事跡的時候,講解了歷史上真正的魏延,那麼我們既然已經明白了實際上無論是諸葛亮或者劉備在歷史上都對魏延是十分的信任的,那麼大家還有很多人說如果諸葛亮聽取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話,是不...
為什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就必須撤軍、第一次北伐就失敗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關鍵的戰役是街亭之戰。此戰張合大敗馬謖,街亭失守,隨後諸葛亮被迫放棄新占領的隴右三郡,撤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為什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就必須撤軍,導致第一次北伐大好...
這樁懸案讓諸葛亮被黑了1700年: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可不可行?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出征途中,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他建議由自己率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陳壽真的貶低武侯諸葛亮了嗎?夢三國臥龍鞠躬盡瘁的一生
《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評價,「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連年北伐沒有成功,是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打仗不是他的強項。就是因為這句話,使...
子午谷奇襲-諸葛亮一生決策之污點!?
在烽煙滾滾、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各路軍閥明爭暗鬥,都想一統天下。其中不乏很多能人志士,其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千古一相——諸葛亮。但是他的一生也不都是斷無遺策,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是否能夠真正...
魏延提出一項奇謀,為何不被諸葛亮採納?是嫉妒他嗎?
公元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從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這個時刻成為蜀漢最鼎盛的時刻,隆中對實行的戰略條件已經完成了(跨有荊益二州)。同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返回成都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出人意料...
諸葛亮屢次北伐功敗垂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究竟靠不靠譜?
諸葛亮屢次北伐功敗垂成,最終星落五丈原,引後人嗟嘆不已。魏延作為蜀漢第一流的將才,曾向諸葛亮提出從子午谷分兵的計謀,但沒有被採納。現在不少人相信如果諸葛亮能夠施行魏延的策略,可能早就占領長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