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的演變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的形象演變,是不同時代思想風潮的一面鏡子。
諸葛亮在一個時代的形象設定,往往體現了當時人群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面貌。
受到推崇的原因
諸葛亮受到後人的推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從政權性質上看,三國里曹魏和蜀漢都屬於庶族地主,寒門知識分子與士族勢力爭奪政權中崛起的勢力。
根據諸葛亮的建議,蜀漢在崛起中占據的益州和荊州,本來屬於信奉儒學的宗室州牧劉表,劉璋的地盤。
而同為宗室後裔的劉備出身貧寒,劉備與諸葛亮的合作,可以視作沒落宗室與寒門知識分子合作奪取權力的過程。
而日後統一的西晉政權依舊被高等士族把持,南渡後的東晉更是出現了王馬共天下,高等士族和君主一起統治的局面。
所以諸葛亮三顧茅廬的經歷,自然成為了次等士族和底層寒士的理想,也成了所有渴望改變命運之人的心理寄託。
其次,諸葛亮對抗曹魏是以弱抗強的北伐戰爭。
忙裡偷閒之間,還有征服南中蠻族的遠征。
這些都有了更直接的時代隱喻:興復王室,抵抗戎狄是南朝維繫人心,對抗北方外族的政治正確。
雖然晉朝是逼迫魏主禪讓取得的政權,所以自認為繼承了漢-曹魏-晉的禪讓次序。
但到了東晉,參與過桓溫北伐,十分仰慕諸葛亮的史學家習鑿齒,甚至寫了一部政治極其不正確,以蜀漢為正統的史書《漢晉春秋》。
這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北伐的期待。
日後被《三國演義》添油加醋,大肆演繹的「七擒孟獲」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這部史書,體現了漢族文人希望擊敗蠻夷,讓外族歸心的理想。
不僅民間漢人非常推崇蜀漢,令人咋舌的是,「尊漢尊劉」 的思想甚至影響到當時的外族政權。
最先起兵反晉的是中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匈奴族。
因漢高祖的公主曾與冒頓聯姻,與西漢王朝約為兄弟,故而改為劉姓。
內遷匈奴後裔劉氏,為了籠絡漢民支持自己,論證晉朝的不合法性,便宣告自己是兩漢劉氏的外甥。
可見民間對於劉家的推崇十分廣泛。
最後,底層平民在任何時代都不可能過的太好,渴望明君賢相拯救自己。
諸葛亮為了集中力量北伐,不授政敵以把柄,節約開支,去世時家無餘財,自然是受到了底層百姓的好感。
在嚴謹的戰時體制運作下,諸葛亮領導下的蜀漢一度民風整肅,道不拾遺,軍民吏士遵紀守法。
這當然是保守兵亂的民眾所期待的。
所以,魏晉時代是蜀漢英雄崇拜初步形成,諸葛亮經典形象定型的時代。
道家文化的興起和時代政治的因素都促成了對諸葛亮的推崇。
比如《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死後民間百姓不顧朝廷禁止,私自祭祀諸葛孔明。
西晉--經典扮相的定型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尚。
魏晉時代復興的道家在諸葛亮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他們成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特性的源頭,影響了日後的一千多年。
諸葛亮本人博覽諸子百家的著作,讀書觀其大略,不拘小節。
但在治國統兵上更傾向於法家和儒家,道家只是他研習的學派之一。
只是因為他在給張魯的書信中曾寫道:你僅僅沉迷於感官享樂,怎麼能得道?這就給魏晉小說的創作發揮提供了基礎。
諸葛亮乘坐素輿、戴著葛巾、手持白毛扇的經典形象,出自東晉小說家裴啟的《語林》。
諸葛亮的經典造型就此定格,體現了晉代對於風雅俊逸,坐而論道的士人形象的推崇。
西晉人郭沖記載的諸葛亮軼事《條亮五事》里,出現了著名的空城計場面。
諸葛亮鎮定自若嚇退司馬懿的場面,成為了神化諸葛亮的開端之一。
東晉孫盛創作的《晉陽秋》里,出現了五丈原上,彗星落入諸葛亮營壘,不久之後諸葛亮去世的記載。
以此隱喻諸葛亮是星宿下凡,星落而命殞。
這一記載成為了孔明「點星燈續命」的原型之一。
最後,神怪小說《搜神記》記載:孔明在漢中建造了巨石構建的八卦形壁壘。
這就是後世民間戲劇,通俗文學和電腦遊戲里頻繁登場的「八陣圖」技能的出處。
同時,與諸葛亮和劉備的偉光正形象相比,曹魏雖然依舊是官方認可的正統,但是在民間傳奇和文人筆記小說里的形象已經偏向於負面。
《世說新語》里有30多處關於曹操、曹丕父子的條目。
其中多數是反映父子二人兇狠狡詐的小細節。
比如曹操夢中殺人,曹操騙士兵望梅止渴等等。
唐代--馳騁邊疆的智將
在民風昂揚向上的唐代,諸葛亮被民間文人演繹成了「智將」,擺脫了魏晉時代飄逸的文士形象。
唐代的詩歌注釋《詠史詩-五丈原注》和唐代僧侶的講史變文,記載了唐代民間故事裡的諸葛亮形象:在五丈原上,劉家的"智將孔明"深得皇帝信任。
但他自知時不我與,即將離世,而魏強漢弱。
所以用道術欺騙司馬懿。
看到災星隕落後,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人世,司馬懿也看到這一徵兆。
於是囑託部將在他死後,往他口中放七顆米、一些水,胸口放一面明鏡,床頭點一盞明燈,手中放上兵書和筆,表示自己雖死猶生,欺騙司馬懿。
司馬懿派人占卜孔明的生死,司馬懿占卜的結果是孔明還有陽壽,所以魏軍不敢發動攻擊,而蜀軍得以從容退兵。
這一故事是對《漢晉春秋》里「死諸葛嚇走了生仲達」情節的生動演繹。
體現了唐代民間對於人生死觀念的理解,和當時流行的方術。
而在唐詩中,諸葛亮繼續在詩歌中以忠臣--賢相的形象,反覆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志》里劉備將自己與諸葛亮關係比作魚水的比喻,成為了唐詩中反覆出現的典故。
魚本來是古代漢族生殖崇拜的圖騰,魚水之歡用來形容男女酣暢淋漓的性愛。
陳壽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主要是為了體現君主對臣子的專一信任,和男女感情關係的排他性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主題成為了唐代文人反覆吟詠的典故。
主要是為了體現臣子希望得到君主無條件的完全信任,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這本質上是中國文人的臣妾心態體現。
宋代--知識分子的態度轉變
在官方和高層文人的層面,北宋與南宋對蜀漢和諸葛亮的評價略有不同。
司馬光在承認曹魏為正統的同時,又如實記載了諸葛亮治理蜀地,領軍北伐的成就。
還參考了偏向蜀漢的史書《漢晉春秋》,整體非常客觀。
由於曹魏和北宋都是通過強制禪讓的方式奪取政權,所以歐陽修的《正統論》認為曹魏是正道。
隨著民族矛盾的加深,和東晉時代一樣,蜀漢英雄逐漸成為了漢人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支柱。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迫於遼金的壓力組織文化宣傳活動,給李廣、吳起、周瑜、孫武、諸葛亮等不屬於曹魏政權的古代漢族名將追封伯爵和侯爵。
封諸葛亮為順興侯,希望他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宋軍將士。
然而還是沒人能救的了文恬武嬉的宋朝君臣。
到了南宋,主戰派文人臣子和學者大都推崇諸葛亮,尊奉和南宋處境類似的蜀漢為三國正統。
所以對同一歷史事件,兩宋文人評價不同。
比如北宋時,蘇軾認為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同宗的荊州和益州,屬於奸詐行為,和姦雄曹操沒有本質區別。
到了南宋,朱熹卻認為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曹魏是賊寇。
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荊州益州雖然是同宗相殘,但是最終目的是光復漢室。
即使德性有虧,也可以理解。
雖然兩種評價有差異,但都是從不同語境出發,維護專制皇權的大義名分。
民間推崇
在宋元時代的民間文學中,歷史題材的「小說」與「講史」等口頭文學深受市民的歡迎。
五代十國以來的胡漢矛盾激化,尊劉尊蜀漢的傾向再次加強。
諸葛亮征討南中被賦予了隱射現實的內涵。
孔明成為了不易察覺的漢民主義代言人。
與此同時,作為被神化的諸葛亮的對立面的周瑜,開始被負面化和平庸化。
最能體現宋元時代民間三國故事形態的,是口頭文學的說唱底本《三國志平話》。
這本書直接說諸葛亮是精通道術的神仙,可以揮劍成河,撒豆成兵。
為了體現神通廣大,諸葛亮算出了劉備三兄弟的上山日期。
到了時間還故意裝睡在床,讓小童告訴他們改期再來,顯得孔明是在自抬身價。
不僅如此,他們開始將周瑜的功績加到諸葛亮的頭上,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戰。
按《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所做的主要是說服吳主孫權,實現孫、劉兩者的聯合。
整個戰役都是名將周瑜一手策劃、指揮的,軍隊也以孫吳為主力。
但是說唱藝人們卻迎合百姓的口味,在魏晉以降孔明善用道術的經典形象基礎上,編出「借東風」。
製造了一個神通廣大的活神仙諸葛亮,給人們造成了是他決定了戰役的勝局的印象。
並且他還料定了曹操被打敗後的逃跑路線,部署人馬把曹操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險些成為階下囚。
只因曹操有五帝之尊,在華容道與關羽對陣時忽起大霧才得以逃生。
這一張冠李戴,成為了後世貶低化周瑜的開端。
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周瑜身材高大,形象偉岸。
史書中沒有直接提及二人心胸狹隘,報復他人的陰暗面。
二人的矛盾僅停留在戰略層面。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占據荊州並攻取益州。
而周瑜也建議孫權獻上了沿江而上,占據益州地區,和馬超結盟北伐曹魏。
類似的戰略部署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北宋官方也一併追封周瑜和孔明,可見官方對周瑜的認可。
但在一向尊劉的民間,民間文人將周瑜的功績安到諸葛亮身上,可以視作瑜亮之爭的起點。
此後的小說和戲曲里,諸葛亮和周瑜將輪番使用各種光明正大的策略和下三濫招數鬥法。
不僅抹黑了形象十分完美的周瑜,而且三氣周瑜得手的諸葛亮本身也像一個奸詐的得志小人,而不是史書中不拘小節的大丈夫。
由於受眾的品味和創作者的眼界限制,給武侯的貼金之舉反而成了敗筆。
對平定南中的誇大
由於宋朝在戰場上對北方外敵屢戰屢敗,民間文人們開始寄希望於諸葛孔明能施展法術,收降蠻夷。
在《三國志平話》里,諸葛亮成為了降伏蠻夷,伸張大漢天威的神奇法師。
蜀漢軍隊到達滬水邊,諸葛亮一彈琴,沸騰的江水就冷卻下來。
南蠻巫師順風放毒,諸葛亮馬上跳下馬背,披頭散髮地跳大神,改變了風向,把毒藥吹向敵陣。
第五次和蠻族交戰,諸葛亮大喝三聲,蠻王就嚇得落馬跪拜,魂飛魄散。
最後一次,諸葛亮六月撫琴,天降大雪。
蠻王孟獲終於意識到諸葛亮是大神下凡,於是表示死心塌地,永不背叛蜀漢。
這一段描寫借鑑了張飛喝死夏侯傑,還有六月飛雪等民間文學的母題,展現諸葛亮的非人神性。
諸葛亮發明饅頭的傳說,也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
《事物紀原》中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
在治理南中時,為了制止野蠻的人祭習俗,諸葛亮用包有牛羊肉的麵糰人頭取代真人頭,讓蠻族人做祭品。
結合時代語境,這一傳說本質上體現了漢人在武力不如北族的情況下,希望在南北對立中確立文化制高點,表現文化優越性的心態。
當然,作為供文化層次低的聽眾消費的文化產品,三國說書故事對歷史做了平面化處理。
聽眾們不會知道南中的蠻族為蜀漢提供了精銳的步騎,作為北伐的馬前卒。
更不會知道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南中都叛亂不斷,使得蜀漢君臣放棄了流亡南中建國的企圖。
這些關於諸葛亮的說書故事,只能培養虛妄的自豪感。
元明時期--諸葛亮形象的基本穩定
到了元代,雜劇成為了市民了解三國歷史文化的主要方式。
眾多三國人物中,諸葛亮作為法力高強的道士形象繼續存在。
同時,瑜亮矛盾也被雜劇作家進一步演繹。
除了廣為流傳的三顧茅廬、白帝託孤、空城計等情節,元代雜劇開始把劉備取得的博望坡之戰的勝利歸於諸葛亮。
將劉備設下計謀伏擊夏侯惇的勝利,演義為諸葛亮用揚塵干擾曹軍視野,然後放火攻擊之。
這一改動後來被羅貫中採納。
這裡的用意是為了諸葛亮發揮更大作用做鋪墊,否則很難相信46歲的梟雄劉備會對一個27歲的年輕人言聽計從。
除此之外,周瑜的形象被進一步貶低。
《劉玄德醉酒黃鶴樓》寫到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在黃鶴樓擺下鴻門宴陷害劉備。
結果被能掐會算的諸葛亮算出,指揮關平,姜維等人幫助劉備躲過一劫。
另一有趣的劇目《玉清殿諸葛論功》,則講述了宋太祖修建武廟,供奉十二位古代名將。
在分配貢品時,前漢的開國元勛韓信和季漢的丞相諸葛亮爭功論座位,結果諸葛亮在辯論中完勝韓信。
這體現了在民間,蜀漢人物比漢代人物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更高一些。
到了元末明初,曾經是張士誠幕僚且有實際作戰經驗的羅貫中開始創作著名的《三國演義》。
他結合史書《三國志》以及之前的元雜劇和《三國志平話》。
在保留了諸葛亮道士色彩,能呼風喚雨的同時,將很多過於離奇的七擒孟獲合理化。
比如將諸葛亮的法術換成了火燒藤甲兵等更加合理的情節,減少了怪力亂神的因素。
除此之外,雖然整部三國演義是三分虛--七分實,但是具體到諸葛亮身上都是演義成分遠大於真實歷史成分。
羅貫中結合元末農民起義的戰術,將歷史上一筆帶過的很多重大戰役進行了具體的想像和模擬。
這當中孔明的謀略十分重要,蜀漢一旦不用孔明就會失敗。
而在歷史上,諸葛亮一手擎天的全能形象是在劉備去世之後才出現的。
而且羅貫中考慮到受眾的認知水平,幾乎沒有提及戰場背後的經濟因素和複雜的派系鬥爭,給人以蜀漢贏著贏著就亡國的認知偏差。
但不論如何,全知全能的諸葛亮已經深入很多人的心裡,對諸葛亮的集體記憶基本穩定下來。
總結
在從歷史人物到民間形象的演變中,諸葛亮由腳踏實地、行事謹慎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變成了法力無邊的術士。
原本頗有心機和知人之明的劉備,對諸葛亮並非專任。
但在文學作品中,也被平庸化為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至於和孔明沒有太多瓜葛,歷史形象近乎完美的周瑜,則被黑化為心胸狹窄的代名詞。
為北伐中原而進行的南中治安戰,由於後來的胡漢戰爭,而被後代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這些關注度和南中戰役的歷史作用其實是不成比例的。
孔明和蜀漢政權,隱隱約約成為了中原主義的寄託,這都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
可以說在經過人們的世代傳播後,一個歷史人物越是出名,人們對他的集體記憶,就越發遠離他的真實形象。
(完)
三國歷史上最強統帥,諸葛亮排第三,榜首當之無愧
三國紛爭,能人眾多,這個時候總有強者脫穎而出,成為一代統帥,統領大眾,大殺四方。最後,在不斷的廝殺過程之中,成為一代諸侯。當然,有的統帥僅僅只是統帥,而無法達到諸侯的地步,這是根據當時政治因素而...
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 劉備、諸葛亮都感覺心虛!
每遇天下分裂,「正統之爭」總是各方爭執的焦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與符堅之弟--符融都勸導苻堅勿征伐東晉,其反對的理由就是東晉雖僻處江南,但是為華夏正統,人心向晉,不宜征討。然而,同樣...
諸葛亮扮演的五重角色 歷史上他軍事能力究竟如何
導讀:從未人像諸葛亮那樣,身上存在那麼多的爭議,有人把他奉上神壇,有人把他踩在腳下,有人稱他為人臣典範,有人說他權傾朝野,有人說他量大如海,有人說他不能容物。明明諸葛亮就只有一個,為什麼會有如...
另一種角度看諸葛亮:歷史發展的絆腳石
說起諸葛亮,相信大多數人都佩服他的忠誠,羨慕他的智慧。然而正真歷史上的諸葛亮卻是另一番樣子。至於他為什麼在人們心中地位如此之高,實際上完全是被炒作出來的。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提到過一個叫...
《紅樓夢》的主要增刪者曹雪芹為何姓「曹」,和曹操有何關係?
作者:慧讀古典我們「吳氏紅學」認為,《紅樓夢》的增刪者曹雪芹,並非真名實姓,而只是一個筆名。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解釋了《紅樓夢》另兩個很重要的參與者——「脂硯齋」和「畸笏叟」這兩個筆名的含義...
這六個人對三國歷史影響最大,諸葛亮屈居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時間無法倒流,歷史不可改變,但值得我們品讀。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足以在我國的史冊上冉冉生輝,讓後人不斷去品讀和回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國從來不缺英雄豪...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被後世黑的面目全非?
從小到大,對周瑜的了解源於《三國演義》 的電視劇,在該劇中,周瑜氣量狹窄,被諸葛亮整得慘不忍睹,似乎他在諸葛亮面前永遠也不可能勝利,最後落個「三笑氣死小周郎」的可笑下場,在民間也流傳開了「既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