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主要增刪者曹雪芹為何姓「曹」,和曹操有何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慧讀古典

我們「吳氏紅學」認為,《紅樓夢》的增刪者曹雪芹,並非真名實姓,而只是一個筆名。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解釋了《紅樓夢》另兩個很重要的參與者——「脂硯齋」和「畸笏叟」這兩個筆名的含義。

在這裡,筆者不妨試著解一個主要增刪者「曹雪芹」三字中的這個「曹」字隱藏著什麼玄機。

和「脂硯齋」和「畸笏叟」這兩個看起來就知道是筆名不同,「曹雪芹」三字看起來像是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姓名,這也就是許多人將其誤會成江寧織造曹寅的孫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胡適紅學把「曹雪芹」當做真名這當然是很荒謬的。

《紅樓夢》中並不避諱「寅」字,這說明曹雪芹和曹寅沒什麼關係。

而書中又將曹操列為大奸大惡的「應劫而生」之人,這也說明了這個化名曹雪芹的增刪者其實是很鄙夷曹操的。

在敦誠《四松堂集》中,有一首《寄懷曹雪芹霑》的詩,開頭兩句是這樣的:「少陵昔贈曹將軍,曾曰魏武之子」,有人將這裡的曹雪芹當成了寫作《紅樓夢》的那個曹雪芹。

這顯然是錯誤的,郭誠所認識的這個曹雪芹,「曹雪芹」並非筆名,而是其真實姓名,而他也是以曹操子孫自居的,並以此為傲,而不像《紅樓夢》中將曹操列為「應劫而生」的奸惡之人,否則敦誠不會說其是「魏武」子孫。

否則的話,這個「曹雪芹」豈不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了嗎?

既然《紅樓夢》的主要增刪者曹雪芹對曹操如此鄙夷,他為何又要取「曹」來作為自己的「姓」呢?其實只要了解歷史上曹操形象的變遷,就再明白不過了。

數百年以來,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大奸大惡的典型,許多人一提起曹操都是恨得牙痒痒。

但實際上,民間對曹操的評價一開始並不是那樣的負面。

西晉的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是以曹魏為正統的,畢竟魏蜀吳三家,也只有魏文帝曹丕得到了漢獻帝的「禪讓」,算是名正言順,而另兩家根本就是自立為帝。

而晉朝司馬氏又得到了曹魏的「禪讓」,所以作為其臣子的陳壽也不敢不以曹魏為正統。

他在給曹魏幾個帝王寫傳時用的是「紀」,而給劉備和劉禪父子寫的傳記,就叫「傳」,分別是《先主傳》和《後主傳》,規格相去甚遠。

而在《魏書》中如果提到劉備和劉禪,甚至會直呼其名。

而反過來,在《蜀書》中如果提到曹操、曹丕等,就要稱曹公、文帝。

總之,《三國志》中,曹魏處處要壓蜀漢一頭。

畢竟蜀國還是陳壽的故國,所以他還算比較的客氣,稱劉備和劉禪為先主和後主,至於東吳的那些帝王,即便是在《吳書》中,陳壽也是對他們直呼其名,如權、亮、休、皓等,比起蜀漢更加等而下之了。

受《三國志》以及西晉官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民間對曹魏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曹操的形象有這樣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什麼卻最終淪為了「亂臣賊子」了呢?

曹操像。

其實他一開始的形象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

這還得從西晉滅亡說起。

五胡亂華,晉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宣告終結,司馬皇室由中原竄逃到江左,建立了東晉。

此時,他們的處境像極了三國時期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

此時的史學家習鑿在寫《漢晉春秋》的時候,就改「帝魏寇蜀」為「尊漢抑魏」,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是他和曹魏政權有什麼過節,只不過是為了號召大家起來恢復中原,也同時為東晉尋找合法性而已。

這樣的情形一直到了隋唐又再次翻了過來。

隋唐兩代的帝王都是從西北進入中原立足,他們自然也就很樂意以同樣在中原立國的曹魏為正統。

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寫過《祭魏太祖文》,對曹操的功績加以了肯定。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了北宋,官方仍然是以曹魏為正統。

宋真宗就曾下令重修曹操廟,著名文人歐陽修撰寫的《魏論》,也主張如此。

但在民間,情況就很有些特殊了。

一方面,人們對曹操還是很佩服的,認為其真是個大英雄、大丈夫,杜甫寫了一首《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就對曹操很是讚揚了一番:「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採風流今尚存……
」而杜甫同樣對蜀漢的諸葛亮很是推崇,稱讚其「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對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命運感慨不已。

唐代大詩人杜甫像,他對曹操也很是推崇

北宋就更為複雜了,雖然官方一直推崇曹魏,但民間卻是傾向於蜀漢一方。

著名文人蘇東坡在《東坡志林》里提到這樣的一件事:許多小孩子在聽到評書人講到劉備吃了敗仗,就有掉眼淚的;可如果聽到曹操敗了,就又唱又跳,十分開心。

筆者認為,北宋民間的這種思想傾向可能和自東晉以來「尊漢抑魏」的思想有關係,加上北宋承平日久,民間百姓希望統治者施行仁政。

而歷史上的曹操暴虐成性的地方委實多了些,許多劣跡在史書上也是無法隱瞞的,比如他在徐州的屠城,自是不能討民間的歡喜。

到了南宋,曹操的官方形象又來了一個反覆。

南宋偏安一隅,像東晉也像蜀漢,很自然地既得尊漢又得抑曹。

於是南宋朝廷對蜀漢的態度大大地拔高了,又是重修先主廟,又是重修諸葛祠,忙得不亦樂乎。

他們寄希望於能有關、張、孔明之類的人物出現,抵禦外侮。

文人們也都站在朝廷一方。

比如陸遊在《得建業倅鄭覺民書》中這樣寫道「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把伐金說成「討曹」。

而與此同時,北方的金王朝卻大捧曹魏,年年到漳河岸上給「曹操疑冢」掃墓。

很明顯,金朝統治者的思維和隋唐兩代帝王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只能以尊曹來尋求自身的合法性。

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徹底定格還得要到元代才算徹底完成。

元代統治者殘忍暴虐,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從南宋遺傳下來的「擁劉反曹」則具有隱約的民族意識(畢竟同為異族的金人以曹魏自居),到了此時就如同星火燎原一般發展壯大,成為主流思想。

所謂「人心思漢」,蜀漢政權也成了漢民族的象徵。

此時出現的元雜劇和《全三國志平話》,對曹魏政權都是毫不客氣。

在元人心目中,凡是蜀漢一方的,其人物都是高大上的,不管是劉備、關羽還是諸葛亮的形象都是十分的光鮮,張飛成了元人心目中的第一武將,甚至獨自一個打得呂布狼狽逃竄,簡直就如同戰神一般的存在。

而和蜀漢作對的一方,不管是曹魏,還是東吳,其人物全都矮化成了小丑,只不過是用來襯托蜀漢一方而已。

而《三國演義》脫胎於元雜劇和《全三國志平話》,將此大加發揚光大,對裡面的故事加以取捨和再創作,以其卓越的藝術感染力,將「尊劉抑曹」的觀念更為深刻地輸入到了民心深處,此後便是鐵案如山,從此將曹操壓得再也翻不過身來。

成書於明代的《三國演義》,給曹操形象定格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明清兩代的文人大多都對曹操很鄙夷,編造出了許多故事來發泄對曹操的不滿。

明末的著名小說家馮夢龍,編造出《曹孟德一瓜殺三妾》的故事,寫曹操為了一樁小事竟然殺了三個無辜的小妾,指責曹操的草菅人命、殘忍暴虐。

而到了清初,民間對曹操的痛恨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從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身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反反覆復地痛罵曹操,如《閻羅》里寫到代理閻羅到陰司「提勘曹操,笞二十」;《甄后》里寫到曹操死後托生為黃犬;《曹操冢》則對曹操的墳墓埋汰了一番,曹操墓上的「輪上排利刃如霜」,轉輪被河水衝動飛轉,凡是靠近的人都被利刃砍成兩截,把曹操描繪成一貫狡詐成性,死後都不讓他安寧。

但即便如此,蒲松齡似乎還是意猶未盡,覺得很不過癮,又編造出了《快曲》,對華容道故事進行了重新編排。

《快曲》取材於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情節。

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諸葛亮布置在中途截殺其殘兵敗將。

諸葛亮與關羽互立「軍令狀」,關羽於是派兵追擊曹操。

但關羽最終卻被曹操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打動,來了一個「義釋華容道」……這些情節和《三國演義》基本相同。

與《三國演義》不同的是,關羽並非是諸葛亮設的最後一道關卡,在關羽之後,還有張飛!他一聲斷喝:「張翼德在此!老賊哪裡走?」不由分說,一矛刺了過去,曹操落馬。

許褚見狀大驚,慌忙來救,張飛又一矛刺了過去,刺了許褚一個透心亮。

然後,張飛割下二人首級,回大營報功。

諸葛亮大喜,擺宴慶功。

酒宴上,諸葛亮下令樹起百尺高杆,把曹操的頭掛了起來,令眾將射擊助興。

趙雲、關羽和張飛都射中了,糜芳卻射偏了,只射落了曹操的一隻耳朵。

劉備等人酒醉散去之後,士卒們還在繼續喝酒慶賀,他們醉醺醺地痛罵曹操,還把曹操的耳朵加上姜、花椒、茴香等佐料,每人嚼一口,出了口惡氣,盡歡而散。

蒲松齡對自己的《快曲》是頗為得意的,在結尾處,他作詩一首:「華容一事千事悶,未斬奸臣老賊頭;不是一矛快今古,萬年猶恨壽亭候。

在蒲松齡筆下,曹操的下場竟然如此不堪。

也許在他看來,只有給曹操這樣的一個結局才算是大快人心,才能消除其心中的惡氣。

清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像,在他筆下,曹操在華容道被張飛斬首

蒲松齡有這樣的想法並非偶然,這是民間的普遍心態,至今民間許多人雖然識字不多,但只要一提到曹操,仍是恨得牙痒痒的,若是曹操在世,他們真恨不能上去咬上幾口才解恨。

這恐怕不僅僅全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還有漢民族的感情隱藏在其中。

此時的情形與元朝的情形完全一樣:都是來自北方的異族統治者征服了全國,他們都是暴虐成性。

曹操位居北方,暴虐成性,這一切都和清廷十分的相像,「人心思漢」,人們借痛罵曹操寄託著自己的民族情感。

再加上曹魏政權本是漢朝臣子,卻篡奪了大漢江山,這一切也和清廷相似。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上一直都是明朝的臣子,可他們卻乘國家衰敗之際攻打明朝,奪取了政權,這樣的行徑,實在是令人不齒。

也正是有這樣的一種情感隱藏在其中,所以《紅樓夢》的作者將曹操歸為「應劫而生」的「大奸大惡」之人,其實也即是暗罵清廷。

而民間還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畸笏叟」這個筆名即說明《紅樓夢》的創作集團不得已做了清廷的官員,其實是「身在清廷,心卻在悼明」。

增刪者「曹雪芹」以「曹」來作為自己筆名的「姓」,這其中的寓意再合適不過了。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

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名噪三國的「一龍二虎」是誰?受人非議很多年

三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但是,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正因為其混亂不斷、烽火連天的時局,才得以造就了三國英雄們的光輝偉岸的形象,才能夠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才能夠在今天還換髮出蓬勃生機...

趙雲作為三國戰神,兒子為何這麼差勁?

在三國歷史上,孫權一方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大都督,曹魏一方有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組成五子良將。而就蜀漢國來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組成的五虎上將同樣威名遠揚。其中,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