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乾貨 這些證據 能證明諸葛亮再活20年就能統一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帆遠航/文

昨天和前天的文章其實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就是想證明自己的理論,假使諸葛亮能再活20年,他一定能統一中國。

可是評論有有一大半的網友都在嘲笑我是在痴人說夢,有說諸葛亮只是治政能手,不是戰術專家,不懂用兵,不可能滅得了魏國。

有說蜀國只有益州一地,曹魏單單是青徐兩州的戰略資源人口資源就超過整個蜀國,諸葛亮就算有逆天的本事,兩國的綜合實力實在是相差太遠,蜀國不可能滅得了曹魏,就如小日本當年那麼牛掰,遇到老美還不是照樣被打得滿地找牙。


也有說諸葛亮不懂用人的,蜀漢到後期是人才凋零,只能廖化做先鋒,他還沒識人之名,用馬謖而失街亭,遺計斬魏延更是殺了蜀漢一柱。

相反曹魏卻人才濟濟,郭淮、鄧艾、鍾會、孫禮等等,人才資源上蜀漢和曹魏也是完全沒可比性。

楊帆都有些被這些朋友的意見給說服了,認為諸葛亮確實確實是哪怕再活一百年,也統一不了中國。

可是我左想右想,又經過多番查找資料,終於找到了能證明自己所言非虛的一些乾貨,足以證明諸葛亮如果能再活二十年,確實能統一中國。

大家請往下看:

在上乾貨之前,我先來問問大家,諸葛亮的偶像是誰?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諸葛亮還未出山前就自比管仲樂毅,那麼管仲樂毅有什麼著名戰役讓諸葛亮自比呢?

是否真的有借鑑、相似之處?

先來看管仲。

齊桓公一直想讓魯國稱臣,可是威脅沒用,打也打不下來,管仲就根據兩國的情況,發動了一場經濟戰,當時齊魯各有自己獨特的絲綢工業,齊國的叫齊紈,是一種絹;魯國的叫魯縞,是一種生絹,管仲就讓齊桓公和公卿大臣都穿魯國絲綢,讓整個齊國形成穿魯縞的風氣,管仲再下令禁止齊國織縞,都得從魯國進口,這樣魯縞的價格在短時間內就漲了幾倍。

這個消息在魯國老百姓中迅速傳開,一些人就不再種田,而是織縞,管仲覺得這樣還不夠,就又出一個政策,魯國商人只要販來一千匹魯縞,就賞三百金,魯商在大賺特賺之下就大幅度提高魯縞的收購價,在巨額利潤面前,魯國全國上下、家家戶戶都開始紡織絲綢,沒人再種地了。

一年以後,管仲忽然封鎖齊魯關卡,下令全國不再穿魯縞也不得進口,同時糧食不得出口,這樣魯國大量生產的魯縞賣不掉,同時糧價立即上升,因為一年沒種田,糧食短缺讓整個魯國人心惶惶,陸續有人開始逃亡,魯莊公只有跟齊國商量買糧,管仲藉機把糧食出口價提高了一百倍,因為糧價的巨大差距,活不下去的魯國百姓都逃到齊國去了,魯國這下不要說用兵,就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這樣魯國只有稱臣。

第二個是樂毅。

樂毅,戰國時燕國大將,燕國當時最弱小,在七國中被稱之為弱燕,被齊湣王10萬大軍攻入藺都,燒殺搶劫一番後離去,樂毅投奔燕國後燕昭王拜他為大將,練5萬新軍,伺機而動,當時齊國非常強大,但齊湣王到處攻打,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內因為賦稅太高也弄得天怒人怨。

樂毅就看準機會,聯合五國軍隊一鼓作氣打掉了齊國70多個城,威震天下,就剩東邊田單守著的即墨城,和齊湣王逃亡的南部莒城,後來因為無法收服齊國民心,戰敗於田單又被燕王召回,功虧一簣。

那麼諸葛亮又能從偶像那裡學來什麼呢?人家諸葛亮不愧為智聖,哪像咱們這些小青年,只會從明星偶像那學來幾首歌,看幾部電影而已。

諸葛亮則將偶像的計謀加以實用,用以發動對曹魏孫吳的綜合打擊。

在這我還要講一個道理,國家之間的戰爭並不僅僅是短兵相接的直接肉搏,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而已,也只是兩國直接爭鬥的一種手段而已,經濟戰外交戰都可以殺敵於無形,比如說管仲對魯國發動的經濟戰,就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而讓魯國俯首稱臣。

在《不是亮粉在吹 再給諸葛亮二十年時間他就能統一中國》一文中,我在介紹諸葛亮手段的時候,就系統的介紹了諸葛亮對魏吳發動的經濟戰,那就是走私私鹽到魏吳破壞兩果的稅收,再走私蜀錦到魏吳去破壞兩國的金融穩定,甚至代替兩國的貨幣,還能通過蜀錦換回蜀國需要的軍需物資。

金融戰就是諸葛亮對曹魏綜合打擊體系其中的一環,而和司馬懿的惺惺相惜,同樣是綜合打擊中的一環。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咱們再來看看曹魏政權是怎麼得來的,這個問題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並不僅僅是漢朝氣數已盡,曹操曹丕功勳卓著,曹魏才能替漢而立的。

因為一個王朝的建立是需要有人擁戴的,要麼是最廣大的底層百姓,要麼是擁有著國家絕大多數經濟土地人口命脈的世家大族的支持。

大家可以多翻翻三國史書,其實就能發現自打赤壁之敗後,曹操的行政方略是有所改變的,他起家之時不僅依靠荀彧這樣子的世家子弟,同樣也發掘了郭嘉這樣子的寒門子弟,而且他是集權的代表,天下的權利都掌握在他手裡。

可赤壁之敗後,他發現世家大族依然強大到不可剿滅,於是他便開始向世家妥協,到了兒子曹丕那就更甚。

曹丕為了稱帝,得到「皇帝」這個虛名,便和世家豪強做交易,讓陳群弄了個「九品中正制」,各地門閥可以依此按照家世,各自推舉本郡官員,對曹丕來說,只要你們擁護我當皇帝,我就讓渡地方權力給你們。

所以說曹丕這人政治水平很差,做皇帝是要實權,如果為了一個「皇帝」的虛名放棄實際權力,那不是犯傻嗎?他這樣一來,把曹操好不容易收攏的權力又給讓了出去。

就這樣,在曹丕默認了門閥割據、國家隱性分裂之後,曹魏各地、各行各業都有門閥私家利益在內,曹魏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說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也就是地方勢力權利過大,這個國家跟不上談不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大大小小世家豪強組成的隱性分裂國家。

所以當諸葛亮對曹魏發動金融戰時,曹魏是無法將整個國家的戰略物資統一管理,內部碎片化的門閥都想壯大自己,擇機吃掉其他門閥或者曹魏中央,甚至會做出一些傷害曹魏的事情來。

而世家豪強里,以司馬懿為族長的司馬家族就是曹魏的掘墓人之一。

諸葛亮手裡質量上乘的蜀錦,就相當於全流通的貨幣,蜀漢的絲織廠,實際上就是造幣廠,他大量生產這種貨幣,持續不斷地去購買曹魏的糧食,降低其民間存糧,推高糧價,以此打擊曹魏的軍事動員能力、促使民變。

諸葛亮的金融戰執行得非常有效,幾年下來曹魏連銅錢都時鑄時不鑄了,因為沒人要,民間交易都用糧食、布匹、和絲綢,金融系統完全崩潰,民生越來越難。

就如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一般,錢比紙還便宜,通貨膨脹到那種程度,想不滅亡都不可能。

當然了,當時的曹魏倒也沒到國統區那種程度。

然後就是外交戰,這個就很簡單了,無非是聯吳抗魏,一呢可以免除東南方來自孫吳的威脅,二呢可以抱團取暖。

接著就是發動熱戰了,其實這也是諸葛亮對曹魏綜合性打擊中的一環。

在《不是亮粉在吹 再給諸葛亮二十年時間他就能統一中國》一文中,我通過史料已經向大家證明了,其實當時的蜀漢在經過諸葛亮的治理後,通過興修水利屯田等,和重農不抑商等政策,讓蜀漢的國力得到了恢復,更府庫充盈,百姓生活也有所改善,而屯田制也讓蜀漢只用養七八萬的常備軍,而當要發動戰爭時,農民們放下農具拿起武器,就是士兵了,這樣子並不會造成窮兵黷武的局面。

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諸葛亮北伐失敗從未有說因蜀國沒糧食而失敗,而是因蜀道難,糧草補給不上而失敗。

可是有個問題我想至今大家都很困擾,那就是在兵力上蜀國確實拿不出多少,人口和曹魏沒法比,兵力更沒法比。

可是智如諸葛亮卻依然選擇了連年北伐,這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呢?

要論兵力,蜀漢最多只有10萬,因為還要防備東吳,每次北伐用兵都不多,估計每次最多也就三到五萬。

而曹魏至少有30萬兵,打得太遠的話,別說滅魏了,從漢中到蜀魏邊境的物資補給線都無法保護好。

這就註定了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一次性就取得勝利的,那麼,被稱之為「用兵如神」的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再北伐?

答案是,諸葛亮並不指望用這兩三萬步兵消滅對方,他是基於曹魏的現實情況,配合金融戰不停地消耗對方。

因為蜀漢軍紀嚴明,蜀軍在曹魏老百姓中很有口碑,加上曹魏的邊防軍毫無戰鬥意志,所以每次北伐,曹魏邊境不是投降,就是打敗,曹睿只有讓中央軍去對抗,而像司馬懿這樣聰明的門閥,面對兩三萬蜀漢步兵,他居然跟中央要10萬20萬騎兵,藉口是「諸葛亮用兵如神」。

當他拿到這些數倍於對方的兵力之後,他不進攻,就跟諸葛亮耗,甚至不惜「千里請戰」。

司馬懿為什麼這樣做呢?

一是邊境有戰事,他才能跟曹睿要兵要糧,藉機擴大自己的實力;二是他知道,諸葛亮這幾萬兵吃不掉曹魏,只要諸葛亮退兵,他司馬懿就是「退兵有功」,能升官,諸葛亮多來幾次,他就能多升幾次官,朝廷也會更依賴他。

三呢司馬懿還可以培植自己的勢力,讓軍隊將士忠於的是他司馬懿,而不再是曹魏,俗話說男人四大鐵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分過髒、一起嫖過娼。

司馬懿和將士們在抗擊諸葛亮入侵時,那就是戰友關係,而且加上司馬懿善於籠絡人心,這就更能讓他在掌兵時就算曹魏不給他兵權,他也能成為軍隊的實際所有人。

這個呢就叫做養寇自重。

可是說了這麼多,貌似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糧草,雖然蜀國糧草不缺,可是運不到前線那也是白搭。

怎麼辦?諸葛亮依舊是有辦法的。

首先他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這就解決了蜀漢運糧難的問題。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將屯田屯到了魏國地界上去了。

跟歷史上其他將領不同,諸葛亮屯田,曹魏的很多老百姓都投奔他去幫著種,因為他待老百姓好,收糧也公道,所以後期北伐,他已經不用再依賴蜀漢後勤,直接在曹魏家裡吃住了,最誇張的就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居然跑到距離長安100公里的五丈原種地,曹魏因為內部鬥爭,對他無可奈何。

諸葛亮的內外策略非常成功,在他死後蜀國各項國有產業就逐漸私有化,可蜀漢政府的儲存非常厚實,直到阿斗投降,蜀漢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實力如此。

天才,受楊帆一拜。

還有兩個問題,諸葛亮其實也已經解決好了,一個是人才,一個是到打到魏國境內後如何解決掉魏國的騎兵。

在人才方面,我們可能都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給困擾了,覺得蜀漢後期沒人可用。

其實廖化本人就挺厲害的,蜀漢還有張嶷、張翼、王雙、姜維、鄧芝、馬岱、羅憲、馬忠(此馬忠非吳國那馬忠,此馬忠可是蜀漢的南天一柱)等名將,並不是說蜀漢後期就真沒人了。

益州多山,確實在騎兵方面和控制了西涼還連接草原的曹魏沒法比,可是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一種10連發弩,以前步兵對抗騎兵,前面都是盾矛手,後面是弓箭手,這樣就有弓箭的射程問題,如果用弩,那又有射速問題,而用了諸葛連弩,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既能保證火力,又保證了射速,使得蜀漢步兵可以壓制曹魏騎兵衝擊。

大家可否熟悉滿清最後一位騎將僧格林沁的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和他的騎兵當時多麼勇猛,視死如歸,可是又能如何呢?騎兵在熱兵器面前那就是渣渣,據俄使伊格估計,當時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

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諸葛連弩在三國時期,那就是機關槍般的存在,火力雖然和槍械沒法比,可是那個時代卻是跨時代的武器了。

至少在抑制曹軍騎兵上,是綽綽有餘的。

總結諸葛亮的戰術,就是用金融戰推高糧價,擾亂曹魏的貨幣與稅收,促成民變;再用北伐壯大曹魏豪強,爭取讓他們尾大不掉,促成門閥叛亂;最後是用屯田,在曹魏的土地上,讓活不下去的曹魏老百姓都來投靠他,也可以像《孫子兵法》上所說的「食於敵」。

只要這樣穩紮穩打、步步緊逼,等到曹魏財政破產,或者門閥開始叛亂,諸葛亮就是一支深得民心的勁旅,去面對四分五裂的北方,複製樂毅一役而差點滅掉強齊完全不是夢想。

可惜他死得早,要上天再給他20年時間,他至少可以統一中國。

可是就算諸葛亮統一了中國,在他死後,蜀國同樣會很快走向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請聽下回分解。

其實下一篇文章,我已經寫好了。

無奈頭條只讓我們這些新手自媒體者一天發一篇文章,所以就只能明天再發布出來了,望請期待,如果大家感興趣,大可關注本人微信號:楊帆遠航讀史 公眾號里已經發布出來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末世梟雄司馬懿,我們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英雄有兩種,打出來的和忍出來的。打出來的英雄生猛亮麗,如項羽,然秋後軋帳,常不及忍出來的英雄收益廣大,如劉邦。在漢末三國,若曹操、諸葛亮算前一種,劉備和孫權就屬後一種,司馬懿更是後者中的翹楚,此...

歷史名相之諸葛亮

現如今信息發達,各種達人充斥網絡。圍繞歷史名人的討論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本人才疏,淺析一下名相諸葛亮以饗讀者,不周之處還望賜教。先來一首杜甫詩《蜀相》以頌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

讀史談今:「糧食戰爭」成就齊桓公霸業

在春秋初期的齊國的國力並不是很強盛,比如周邊的魯國可以對他說三道四的。但是齊國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三面靠海。在當時,靠海就可以盛產鹽,鹽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當時的齊國通過販賣鹽還是很有錢的。...

諸葛亮比管仲樂毅差得遠

先說結論:諸葛亮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是在政治作為上比管仲差很遠;在軍事功績上比樂毅差距太大。 諸葛亮的志向的確是想成為管仲一樣的賢臣,輔助主子成就千古偉業。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拿出地圖給劉備分...

司馬懿為什麼敵不過諸葛亮看了才知道!

對於孔明在政務方面的能力大家都還是比較認可的,爭論最多的就是:諸葛亮到底善不擅長軍事,到底算不算的上是軍事家。我對易教授的三國觀也頗為欣賞,主要是他糾正了大家把演義當歷史看的問題,而且他還原了歷...

諸葛亮這四大敵人竟影響了他一生?

諸葛亮作為三國最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之一,其才能、卓識冠絕天下,在蜀後期更是挑起整座大梁。諸葛亮一生也是經歷各種大小戰役,那麼必然也有他最大的敵人,有人說郭嘉,有人說曹操,也有人說司馬懿,然而這...

諸葛亮的「有為」與「無為」——令人既愛也恨

諸葛亮,蜀漢丞相,畢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嚴格要求自己,為蜀漢基業的開創和維繫奉獻了他全部的心血(以個人作為和人生信念來看,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代公務員的楷模,真心不是衝著名利去的,而是踏踏實...

《春秋》有一種戰爭叫貿易戰!

最近熱議中美貿易戰,版主就來講解一下春秋時期的一些經典貿易戰。提到春秋時期的貿易戰不得不提千古明相管仲了,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