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轉化為能力的讀書,都是紙上談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講過一個關於馬克斯·普朗克的故事。

普朗克得了諾貝爾獎後,要在德國各地進行演講,每次講得內容都差不多,是關於新的量子物理論,時間長了,連他的司機都記得講座內容。

有次司機說,「普朗克教授,到慕尼黑後,你戴著司機帽子坐在前排,我幫你講」。

普朗克說:「好啊。

於是,司機站在台上,長篇大論地就量子物理講了一通。

後來一個物理學教授,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

演講人說:「哇,我真沒想到,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

我想請我的司機來回答。

普朗克很驚訝,沒想到自己的司機這麼博學。

結果司機告訴普朗克,他不過是信息聽了很多遍,能夠照搬講出來;而你才是真正懂得知識的人。

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人是像司機這樣,只是知道了這個信息,而沒能掌握知識,當然更別說轉化為能力。

甚至有時候,我們連信息都還記不住,像魚的記憶,過目即忘。

《實用性閱讀指南》

這些問題,也是作者大岩俊之,在《實用型閱讀指南》中所提到,關於讀書的問題。

大岩俊之學生時代是一個「不讀書」的人,真正開始讀書時在30歲,準備創業的時候。

因為他發現,「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但嘗試一年閱讀了300本書後,發現知識是增長了,卻沒對自己產生實際的變化。

所以他開始反思和學習,終於知道,知識只有付諸行動,才能轉化為能力

之後大岩俊之,把知識轉變為能力的方法,寫在《實用型閱讀指南》這本書中。

《實用型閱讀指南》是一本實操性很強的書,強調我們只有在書中設定目標,並且實際行動,才能把書里的知識轉變為能力。

因為此書適合商務類書籍。

知識轉化為能力

大岩俊之在《實用型閱讀指南》教了我們三點:一,如何有效率地讀書;二,如何牢記書的內容;三,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第一點,如何有效率地讀書?

在大岩俊之看來,想要有效率地讀書,首先要有明確的讀書目的,然後改變讀書意識和讀書習慣。

關於讀書目的。

為什麼大岩俊之在《實用型閱讀指南》中,開頭第一章就強調目的重要性。

哈佛大學做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著名調查。

針對一群學歷,環境差不多的年輕人,跟蹤調研。

調研的結果是:

哈佛25年的跟蹤調查

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3%的人群,25年後不改目標,一直努力向著一個方向前進。

後來大多數人成為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要麼是精英,要麼是自主創業者。

有清晰比較短期目標的的10%的人群,25年後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被實現,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社會中上層,處於穩定上升的狀態。

而目標模糊的60%的人群,25年後生活穩定,沒有特別的成績,處於社會中下層。

最後27%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生活窘迫,活在社會的底層,抱怨周邊的一切。

調查者的結論是:目標對人生有導向性作用。

因此讀書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讀書像坐計程車,司機問你,「去哪裡」,你說,「隨便」。

就算司機開著車前行,兜兜轉轉,除了浪費時間,還有什麼收穫呢?

所以我們讀一本書,開讀前,要確定目的;讀完後,制定行動目標。

這樣的讀書才會專注,高效且有方向。

不至於,花錢買了書,花了時間讀書;卻沒學到知識,沒有增長技能。

另外確定目的之後,為了更有效率地讀書,我們還得轉變下讀書意識。

找自己需要的來讀

關於讀書意識,大岩俊之說,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有20%,而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告誡我們不要想著理解書的全部內容。

因為想要全部理解,心理壓力重,可能半途而廢。

而且每個人精力有限,既然最核心的內容只有4% 。

與其讀了不記得書內容,還不如集中精力找4%,記憶這4% 的內容。

做人要懂得取捨,想要全部理解,就像流沙於手,什麼都想抓緊,結果什麼都抓不住。

我們讀書,帶著目的去閱讀,選擇出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歡的內容。

好處是效率高,收穫性強 ,心理壓力小。

此外,有了好的讀書意識,高效率讀書的好習慣,也必不可少。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關於讀書習慣,奧維德說過,「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看下,「水滴石穿」;看看鐵杵磨成針的例子,就明白習慣力量的強大。

習慣能減少我們思考的時間和行動,提高我們的效率。

當然習慣也要與時俱進,一味封閉守舊,只會適得其反。

來看下成功人士,堅持習慣,帶來的收穫。

曾國藩「無一日不讀書」,每天的學習進步,最終讓他成為一代大儒。

魯迅曾說: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累十年,總可成學者。

貝多芬的無限靈感,來源於午飯後散步的習慣。

每次散步會帶一隻筆和幾張紙,方便及時記錄音樂靈感。

我們應該都聽過一句話: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成功人士尚且要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更何況我們。

俗話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大岩俊之推薦的讀書好習慣是,多讀。

所謂多讀,就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讀不同的書籍。

不同場景,讀不同的書

比如放一本在包里,方便上下班閱讀;

比如放一本在臥室,方便睡前閱讀等;

目的有兩個: 一,只要想讀,,能第一時間接觸到書籍;二,讀不同的書,轉變思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

當然,會讀,只是實現知識變能力的第一步。

畢竟讀了,還得記住。

第二點,如何牢記書的內容?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瞬時記憶(最短記憶時間),只有5秒左右。

而據說魚的記憶有7秒,這麼一對比,似乎人有時比魚還健忘。

不過最讓人羨慕的是大象,它可以有長達60年以上的記憶,相當於能記下一個大型圖書館的全部內容,跟計算機「深藍」媲美。

有時候記憶就是跟魚一樣

為什麼人的記憶會有遺忘?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了我們事實。

當我們接觸一個實物,過20分鐘會遺忘42%,過1小時會遺忘56%。

如果按這樣的情況,我們讀了卻不複習,不主動記憶;只要1天的時間,就會不記得大半內容;想想,還真是對不起自己,花時間,精力,金錢來讀了這本書。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

有,當我們主動去複習,記憶曲線就開始上升,意味記憶得到增強。

複習之後的記憶

這就好比,我們重複看到一個人的臉和名字,不需要刻意去記憶,只要簡單重複,我們也會記住這個人的臉和名字。

對於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要牢記書的內容,還得做筆記。

作者大岩俊之,在《實用型閱讀指南》中推薦了思維導圖法,來做筆記。

思維導圖

我們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整理和記憶書籍內容的過程。

通過這種方法,能夠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書籍的內容結構,迅速抓到知識點。

簡單的來說,思維導圖,就是把一本書的內容,濃縮到一張紙上。

用到的工具是:一張白紙,6色以上的彩色筆,書。

準備6色鉛筆的原因是,相比文字,人對圖像更敏感,能增加記憶力和想像力。

思維導圖

在做導圖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原則是:

1.紙張橫放,

2.中央圖案,用三種以上顏色,尺寸控制在拳頭大小。

3.畫的時候,從中間向外,放射性伸展曲線。

越向外延伸,分支越細,字越小。

4.寫單詞,不要寫句子。

寫句子,就讓思維導圖失去了意義,畢竟導圖要得就是簡單,邏輯結構清晰。

最後整個思維導圖,多用圖像和符號組合,來增加記憶。

為了方便保存和分享,大岩俊之推薦了線上思維導圖工具,iMindMap。

說了這麼多,思維導圖要作用於書籍。

所以大岩俊之在《實用型閱讀指南》中介紹自己做導圖內容,會包含 基礎信息,比如「書名」,「發售日」, 出版社」等信息。

然後寫上「讀書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以及針對目的,引出的問題答案。

最後總結,寫讀書的感悟。

回想千百遍,不如動手做一遍.,現在知道了方法,就去做。

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第三點,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古人有言:「苦心人,無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想要做成任何事情,就必須為了一個目標,不畏艱難,不畏困苦,動手去做,才能成功。

對於讀書,在成人的讀書中,多少有些「功利性」。

或為了豐富知識,或為了提高技能。

但有時候我們也苦惱:懂了那麼多道理, 依舊過不好一生。

這感覺就像沒有完全理解這個道理一樣。

大岩俊之提出,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沒有設定目標,沒有付諸行動。

那要怎樣 設定目標,又是怎樣付諸實踐呢?

我們用經典的SMART目標原則,來設定和檢測目標。

SMART法則

所謂SMART法則就是:

SMART 目標原則

S即Specific,代表具體,不能籠統;含糊的目標,更像無頭蒼蠅,四處撞壁。

M即Measurable,代表量化,指目標可以衡量;量化的效果,就是我們前進途中的里程碑,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檢測離目標的距離。

A即Attainable,代表可實現的,指目標在努力的情況下,是合理,能夠實現的。

黑格爾說過,「一個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須知道限制自己」。

想像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脫離了現實的目標,是無法存留的。

R即Relevant,代表相關性,指現在的目標,要和自己有切身相關。

比如學英語和提高業務能力,就不相關。

不相關讓目標在當下變得沒有意義。

T即Time-based,代表完成目標的時間限制

目標可以理解為有期限的夢,那沒有期限的夢,則變成了什麼呢?我們說爛了的要珍惜時間,也不過是有緊迫感。

而我們給目標設定時間限制,就是為了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舉個栗子:我要制定一個健身目標。

S目標具體化:健身減脂

M目標可度量化:健身減脂3斤

A 可實現: 諮詢過專業健身教練,這個通過訓練+飲食,健身減脂3斤可以達成

R目標相關性:馬上要結婚,為了能讓衣服穿得更美,定下這個健身目標。

這兩者是相關的,這樣不跑題,更能產生動力。

T 期限:一個月內健身減脂3斤

按這幾個的維度設定的目標,更具備可行性。

但俗話說,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所以我們作為普通人,也有在面對目標,缺乏動力的時候。

針對這個問題,大岩俊之介紹了一個實用的方法:用想像激勵,給自己動力。

望梅止渴

還記得三國時期曹操的故事嗎?曹操出征帶兵打仗,當天太陽很烈,附近又沒有水源,曹操眼見士兵口乾,前進的速度越來越慢。

曹操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拿著馬鞭,向前指著說道:「看前面有一片梅林,等到了那裡,我們就可以好好休息」,士兵聽了,想著又酸又甜的梅子,突然就來了精神,前進的腳步也加快了,很快他們就到了有水的地方。

所以你看,想像是不是也可以同樣給人以力量。

沒有動力的時候,就向想像借力。

大岩俊之的方法,是想像自己達成目標後,會是什麼狀態,什麼心情。

然後調動「五感」去感知,目標達成之後,能看見什麼,聽到什麼,是什麼感受。

有了畫面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就像士兵想著那片梅林,充滿動力。

當然如果只靠想,要達到我們的目標,是不可能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讓三組人,分別步行到十公里外的村子去。

第一組: 不知道村子名字,不知道有多遠,只要跟著領路人走就行。

第二組:知道村子名字和路程,但是沒有路程標識。

第三組:知道目的地名字,路程;而且每到一公里都有一塊里程碑。

然後這三組人分別踏上步行去村莊的路。

事實是:

第一組人,才走2-3公里就開始叫累;走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抱怨為什麼這麼遠,甚至有的停下來,不願意繼續走;而繼續在前行的人,越往前,情緒越低。

第二組人,因為沒有里程碑,只能按經驗估算大概走了多遠。

走到一半,疲憊的時候,想知道還有多遠,有經驗的人說:「大概走了一半」,大家又打起精神前進。

第三組人,邊走邊看里程碑,每到一公里,情緒就高漲一分。

行程中歡聲笑語,消減了疲憊,使他們很快到達了目的地。

從實驗中可以看到,當目標明確,並且清楚的知道自己進度的時候,行動的動力更強,人會有意識地找到方法,克服困難,從而達成目標。

對應來看,大岩俊之的想法是,把每個裡程碑設置為完成目標的10%。

因為差距太大,容易看不清腳下的路,所以下一個目標,就定在所處位置上加10%的地方,然後通過不斷用5w1h ,反問自己,找解決方案。

目標遞進

所謂5w1h 包含:

what 做什麼,who和誰一起完成,where 在哪裡完成,when什麼時間完成,how怎麼完成。

也許這樣問下來,行動的方法會很多;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選擇其中,你最想要做的一項,然後細分目標,直到化為可以動手直接去做的小步驟。

目的就是最終通過行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恩·崔西說:「要想達成偉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訣在於確定你的目標,然後開始採取行動,朝著目標前進。

那麼從現在開始,讓書本為我們所用,把書中的知識變成現實的能力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提高自身能力,只用三步

看完《西遊記》,我們都特別羨慕孫悟空能擁有72變的能力,如果現在有一本書告訴你:看完之後,照著做就可以為你增加一種學習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技能,你會不會心動?沒錯,這本書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這句話說的是練習很多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經過實踐才能了解事物的內在本...

你有一份實用性人生指南,請注意查收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台灣作家高陽寫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說胡雪岩是大清首富,可人到中年卻得了抑鬱,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胡雪岩派手下到各地開拓市場,租房、僱人、各種稅費打點,還要做慈善事業...

我們如何才能不辜負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

生活在這個時代,「焦慮」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成為了常態。我們會因朋友圈刷屏的關於某某同齡人融資百萬的文章而不安,會因為身邊的同事升職加薪而羨慕,更會因自己「原地踏步」的窘境而手足無措。我們也深知學...

終於找到有效讀書的好方法

曾經做過一個小調查,幾乎每個人在讀書上面耗費的時間都挺多,有些人一本書讀完甚至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是少年時期,有時間去慢慢研究書中精髓的話,那麼成年以後,在工作、人際交往中如果還要花費大量的...

功利化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

什麼!閱讀居然還要功利化?當你看到這個標題,估計要火冒三丈朝我扔磚頭了。閱讀怎麼能夠變得功利化呢?這大概和為了五斗米折腰一樣讓人感到羞恥吧,更何況我還是這麼明目張胆的大肆討論如何功利化地閱讀,你...

三個步驟讓你快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在我們讀書的行為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目的性。有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也有的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有的想從書中獲得靈感和啟發,有的要從書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和消遣。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讀了很多書,...

怎樣有效讀書

有天半夜看書,讀到關於戰勝拖延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每個人其實都是最優秀的自覺經濟家,當我們說畏難的時候,我們畏的其實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背後所暗含的時間成本。 這句話我特別有感...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前兩年我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了上百本書,但對大多數書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我的生活也並沒有太多的改變,經常有一種無奈: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大岩俊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