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孫權性情大變,為東吳帝國衰敗埋下伏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的締造者中唯孫權最為邊緣化。

然而這個在文學中被邊緣化的吳大帝,卻受到南宋名將及名詞人辛棄疾的無比推崇。

在以風格沉雄豪邁著稱的稼軒詞中,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孫權分別「貢獻」了兩個名句。

一句是「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箇中敬意,可謂溢於言表。

三分天下,孫權功不可沒

不過這「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卻不是辛棄疾的原創,而出於曹操之口。

胡沖在《吳歷》中用簡短的筆觸講述了曹操與孫權這次遙遠的會晤:「公(曹操)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

』乃徹軍還。

曹操對孫權也是青眼相陳

曹操此論發於建安十八年(213年)。

當時曹操引大軍進濡須口南征孫權,見孫權治兵有方軍容嚴整,頗為嘆服,遂撤軍並有此一嘆。

曹操比孫權大二十七歲,這裡的「生子」二字只有讚譽未有貶損,的確是老英雄對年輕精英的相惺之情。

孫權也的確有勇有謀,分疆裂土三分天下,為孫吳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孫權死後諡「大皇帝」,從這一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諡號也看出其才能與功績。

很多人認為孫策如果不死,天下會二分,但不能以此否認孫權的能力

然而,正是這位讓曹操、辛棄疾嘆服的吳大帝,其政治智慧卻似乎在其生命的最後十餘年一夜歸零,一手釀成了幾乎將孫吳帝國掏空的二宮之爭。

在這一次黨爭中,太子被廢、親王被殺,大批重臣或死或流放,朝廷上下混亂不堪,最終奏響了孫吳衰敗的前奏。

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什麼這個周瑜口中「親賢貴士,納奇錄異」、魯肅口中「聰明仁惠,敬賢禮士」的孫權,會在統治末期畫風突轉,使成立伊始的孫吳帝國陷入腥風血雨呢?這一段故事,要從孫權的第一位太子開始說起。

在曹魏、蜀漢、孫吳三國中,孫權稱帝最晚。

一方面是出於孫權缺乏如曹丕受漢帝禪讓、劉備有漢室血統這樣的政治籌碼,另一方面也出於其「存不忘亡,安必慮危」的謹慎性格。

黃龍元年(229年),眼見諸葛亮北伐的孫權確信蜀漢不再會出兵攻伐荊州,終於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此時曹魏、蜀漢的第一任皇帝曹丕與劉備都已經死去數年。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孫權稱帝的時間還會延遲

孫權稱帝時年近四十,其長子孫登剛好二十,年富力強,是孫權著力培養的繼承人。

早在孫權向曹丕稱臣封吳王時,孫權便立孫登為王太子,並選遍江東名儒為其賓友,名士程秉、張溫都曾當過孫登的太子太傅。

接受如此精英教育的孫登也的確不負孫權厚望,勤奮好學、禮賢下士,極得江東民心。

舌戰群儒中也有張溫戲份

孫權稱帝後,立孫登為皇太子。

孫登的東宮名士盈門,江東儒士無不依附。

孫權出征時命其監國「總知留事」,孫登顯示出了極強的治國天分,「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

當時三國之中,曹丕作為曹操的繼承人有多病之患,劉禪作為劉備的繼承人有平庸之失,唯有孫權選中的繼承人孫登可謂德才兼備,可以預見,孫吳帝國統治者的權力過渡也應當會非常順利。

步騭甚至上疏獎勸太子登,其文寫到:

孫登很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英明的繼承式帝王

「臣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

故舜命九賢,則無所用心,彈五弦之琴,詠南風之詩,不下堂廟而天下治也。

齊桓用管仲,被發載車,齊國既治,又致匡合。

近漢高祖攬三傑以興帝業,西楚失雄俊以喪成功。

汲黯在朝,淮南寢謀;郅都守邊,匈奴竄跡。

故賢人所在,折衝萬里,信國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

方今王化未被於漢北,河、洛之濱尚有僭逆之丑,誠攬英雄拔俊任賢之時也。

願明太子重以經意,則天下幸甚!」

相比之下,劉禪就顯得太過平庸

從「人君不親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職」一句,已經隱隱有希望孫權多培養太子,為日後孫登繼承大統打下堅實基礎的意味了。

三國諸侯因子嗣爭奪繼承權而導致衰亡的事例歷歷在目,最出名的莫於袁譚袁尚、劉珂劉琮之爭。

孫權稱帝時,已有孫登、孫慮、孫和三子,步騭的《上疏獎勸太子登》自然有重視太子之繼承權,以穩朝野之心的意味。

袁紹三子不和,不然袁紹死後依然有實力與曹操相抗

然而,就在赤烏四年(241年),孫登這個孫權盡力培養的繼承人、滿朝文武眼中的明主、孫吳帝國未來的希望,居然病逝了。

臨終之時,孫登還不忘上疏勸孫權重用賢才並舉薦了一大批能人,其用心之良苦足以與諸葛亮《出師表》相比。

這一封《臨終上疏》寫得極為感人,之後孫權每每言及都大為慟切:

《臨終上疏》足以與《出師表》相媲美

「臣以無狀,嬰抱篤疾,自省微劣,懼卒隕斃。

臣不自惜,念當委離供養,埋胔后土,長不復奉望宮省,朝覲日月,生無益於國,死貽陛下重戚,以此為哽結耳……。

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諸葛恪才略博達,器任佐時。

張休、顧譚、謝景,皆通敏有識斷,入宜委腹心,出可為爪牙。

范慎、華融矯矯壯節,有國士之風。

羊衟辯捷,有專對之材。

刁玄優弘,志履道真。

裴欽博記,翰采足用。

蔣脩、虞翻,志節分明……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朱據、呂岱、吾粲、闞澤、嚴畯、張承、孫怡忠於為國,通達治體。

可令陳上便宜,蠲除苛煩,愛養士馬,撫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失去了太子的孫權是絕望的

可想而知,如此如果孫吳的第二任皇帝是如此明君,其國家將會朝怎樣的方向發展,只可惜天妒英才。

孫登的英年早逝完全打亂了孫權的部署,孫吳的繼承人由此空缺,整個帝國也陷入了建國以來第一個十字路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孫權其實比曹操和劉備更厲害

喜歡三國的朋友,很多都喜歡曹魏的曹操和蜀漢的劉備,而很多忽略了東吳的孫權。其實我覺得孫權的智慧和謀略絕不亞於曹孟德和劉玄德。作為三分天下有其一,誰也吃不掉誰的東吳,孫權的聰明才智和過人品質起了...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