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亂世難作為,他是庸官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馮道(882-954年),瀛州景城人(今滄州)。

馮道歷經四朝(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十君,還曾短暫稱臣於契丹耶律德光,自923年李存勖滅後梁開始,馮道官運亨通,改朝換代他從來沒有被落下,一直位列將相三公,人稱官場不倒翁。

關於馮道的評價,歷來有很大爭議。

古代史學家薛居正、歐陽修、司馬光、王夫之等均以「忠臣不事二君」的標準,對馮道大加嘲諷,稱其不知禮義廉恥,屬奸臣之尤。

站在當時的封建皇帝社會背景來看,這種觀點是很正常的,但從國家社稷的大局觀上看,為皇帝死節的觀點未免太偏頗,而且相當膚淺狹隘。

站在這一立場上,蘇轍、富弼、吳處厚、王士禎等人持相反觀點,他們從孟子「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價值觀出發,結合馮道具體事跡,認為他其實就是孟子所謂的「大人」,即「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出自《孟子·告子上》)

馮道到底怎麼樣,他為什麼有這麼多爭議,為什麼只有他自己屹立不倒30多年?除了他命大運氣好,細細讀歷史,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還okay。

一、為人有古人之風。

據《新五代史》記載,「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

當晉(李克用)與梁(朱溫)夾河而軍,道(馮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蓆,臥一束芻而已。

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

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

其解學士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鄉里,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

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

其人後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

」按此描述,馮道實在是挺厚道的一個人。

二、規勸皇帝有辦法。

唐明宗李嗣源軍人出身,沒啥文化,但非常尊重馮道。

資治通鑑記載了馮道對李嗣源的兩次規勸,說得很好。

「九月,上(李嗣源)與馮道從容語及年穀屢登,四方無事。

道曰:「臣常記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歷井徑之險,臣憂馬蹶,執轡甚謹,幸而無失;逮至平路,放轡自逸,俄至顛隕。

凡為天下者亦猶是也。

」上深以為然。

」實時提醒李嗣源謹小慎微,別大意啊。

「上(李嗣源)又問道:「今歲雖豐,百姓贍足否﹖」道曰:「農家歲凶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谷賤,豐文皆病者,惟農家為然。

臣記進士聶夷中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語雖鄙俚,曲盡田家之情狀。

農於四人之中最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

」上悅,命左右錄其詩,常諷誦之。

」糧食歉收餓死人,糧食豐收收入少,馮道說出了農民的苦處。

三、雖稱臣契丹,但有救民之心。

契丹滅晉後,馮道來朝見耶律德光,新五代史記述了對話如下:「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

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

」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德光喜,以道為太傅。

「耶律德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有人認為正是馮道這句話,耶律德光才沒有將漢族人趕盡殺絕。

四、向後周太祖郭威獻計謀。

前文說到郭威平三叛,首當其衝的就是李守貞,郭威也是軍人出身,向馮道請教:「威將行,問策於太師馮道。

道曰:「守貞自謂舊將,為士卒所附,願公勿愛官物,以賜士卒,則奪其所恃矣。

」威從之。

由是眾心始附於威。

」郭威聽從了馮道的建議,不貪財物名利,最終被士兵黃袍加身,擁立為帝。

五、向周世宗諫諍。

上文談到馮道曾經反駁周世宗親征北漢劉崇,「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

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

」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

」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

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與銳意進取的周世宗柴榮相比,馮道的疑慮確實顯得很蒼白。

胡三省在此寫道:「馮道歷事八姓,身為宰輔,不聞獻替,唯諫世宗親征一事。

」這恐怕有失公允。

不過話還得說回來,馮道在五代四朝中任高官三十多年,確實沒啥建樹,所謂尸位素餐,現在叫不作為,天天研究宇宙,最多他就算個庸官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再上戰場,柴榮還會救趙匡胤一條小命嗎?

01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後改名郭榮),剛接他養父郭威的班坐上龍椅成為後周皇帝,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有人不想讓他坐了。那人叫劉崇,北漢老大,也就是所謂的北漢世祖。

五代最負盛名的雄主,差點改變歷史卻英年早逝

在五代十國這個君弱臣強、軍閥混戰的時代想當一個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而五代時期的明君後唐明宗算是一個,而後周有一位雄主也是公認的雄主,那便是...

柴榮:五代第一明君

說一下明君的標準:精於治國理政、不用詐謀、講仁義。這麼講來,稱得上明君的,感覺只有那麼幾位,自秦以後首推漢文帝,其次石勒、李世民,再其次感覺就是周世宗了。看資治通鑑以來,更加堅信了一句話,「形勢...

閒敘歷史之—「周世宗斥馮道」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進了汴京,自稱大遼皇帝(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京城百姓聽到遼兵進城,紛紛逃難。遼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樓,派人用漢語宣布說:「大家別怕,我也是人嘛。我本來並不想來,是漢人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