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敘歷史之—「周世宗斥馮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進了汴京,自稱大遼皇帝(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京城百姓聽到遼兵進城,紛紛逃難。

遼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樓,派人用漢語宣布說:「大家別怕,我也是人嘛。

我本來並不想來,是漢人引我們進來的。

我一定會讓你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些。

耶律德光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做的又是一套。

他縱容遼兵以牧馬為名,到處搶劫財物,叫做「打草谷」,鬧得汴京、洛陽附近幾百里地方,成了沒有人煙的「白地」。

他又命令晉國官員搜刮錢帛,不論官員百姓,都要獻出錢帛「勞軍」。


中原的百姓受不了遼兵的殘殺搶掠,紛紛組織義軍,反抗遼兵。

少的幾千,多的幾萬。

他們攻打州縣,殺死遼國派出的官員。

東方的起義軍聲勢浩大,攻下了三個州。

耶律德光害怕了,跟左右侍從說:「想不到中原人這樣不容易對付。

」過了一段時期,他把晉朝官員召集起來,宣布說:「天氣熱了,我在這裡住不慣,要回到上國(指遼國)去看望太后了。

」遼兵被迫退出中原。

但是,被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仍舊被契丹貴族占領,成為後來他們進攻中原的基地。

遼兵撤出開封的時候,後晉大將劉知遠在太原稱帝,率領大軍南下。

一路上軍紀嚴明,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

各地遼將聽到風聲,慌忙逃走。

劉知遠很快收復了洛陽、汴京。

這年六月,劉知遠定都汴京,改國號為漢。

這就是後漢高祖。


劉知遠只做了十個月皇帝就死去。

他的兒子後漢隱帝劉承佑即位以後,後漢內部發生動亂。

漢隱帝嫌手下將領權力太大,秘密派人到鄴都殺害大將郭威。

激起郭威發動兵變。

公元950年,郭威推翻了後漢,被將士擁戴為皇帝。

第二年,郭威在汴京即位,國號周,就是後周太祖。

周太祖出身貧苦,懂得民間疾苦;也讀過一點書,注意重用人才,改革政治。

在他的治理下,五代時期的混亂局面開始好轉。

後周建國的時候,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不服後周統治,占據太原,成為一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漢(十國之一)。

劉崇為了跟後周對抗,投靠遼朝,拜遼主為「叔皇帝」,自稱「侄皇帝」,多次在遼兵幫助下進犯周朝,都被周太祖打敗。

公元954年,周太祖死去。

他沒有兒子,柴皇后有個侄兒柴榮,從小聰明能幹,練得一身武藝。

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兒子。

到周太祖一死,柴榮繼承皇位,這就是周世宗。

周世宗新即位,北漢國主劉崇認為周朝局勢不穩,進占中原的時機到來,就集中三萬人馬,又請求遼主派出一萬騎兵,向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長治)進攻。

周世宗柴榮

消息傳到汴京,周世宗立刻召集大臣商量。

他提出要親自帶兵抵抗。

大臣們說:「陛下剛剛即位,人心容易動搖,不宜親自出征,還是派個將軍去吧!」周世宗說:「劉崇趁我剛遭到喪事,又欺侮我年紀輕新即位,想吞併中原。

這次他親自來,我不能不自己去對付他。

大臣們看周世宗的態度挺堅決,也就不作聲了。

只有一個老臣站出來反對,他就是太師馮道。

馮道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字可道,自號長樂老。

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

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

馮道從後唐明宗那時候起,就當了宰相。

以後,換了四個朝代,他在每個朝代的主子面前,都能隨機應變,討得新主子的歡心;遼兵占領汴京的時候,他主動朝見遼主。

一些新王朝的皇帝,也樂得利用他。

所以,他一直保持著宰相、太師、太傅等重要職位。

這一回,馮道看周世宗年輕,就以老資格的身份來勸阻周世宗親自帶兵出征。

周世宗對馮道說:「過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自己帶兵。

我怎麼能苟且偷安呢?」馮道冷冷地笑了一聲說:「陛下能夠比得上唐太宗嗎?」周世宗看出馮道瞧不起他,激動地說:「我們有強大的兵力,要消滅劉崇,還不是像大山壓雞蛋一樣容易。

」馮道說:「不知道陛下能像一座山嗎?」周世宗聽了十分氣憤,一甩袖子,就起身離開朝堂。

後來,別的大臣也出來支持他,周世宗就把親征的事決定下來。

為了這件事,周世宗對馮道十分不滿。

不久,派去管修造周太祖墳墓的事。

馮道碰了釘子後,悶悶不樂地死去。

周世宗率領大軍到了高平(在今山西省),跟北漢兵碰上了。

雙方擺開了陣勢。

北漢劉崇看到周軍人少,驕傲起來,說:「早知道這樣,我何必借契丹兵呢。

這一次,我不但要打敗周軍,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的厲害呢。

劉崇指揮北漢軍猛攻周軍,周軍右軍的將領頂不住,帶領騎兵敗了下來,步兵也紛紛投降。

眼看情況十分危急,周世宗親自上陣,冒著亂箭督戰。

他的兩名將領趙匡胤(音yin)和張永德各帶領兩千親兵衝進敵陣。

周軍兵士看到周世宗沉著應戰,也奮勇衝殺,一個抵上一百個,爭先恐後地沖向敵陣。

北漢兵就像山崩一樣敗了下來。

後面的遼軍看到北漢軍失敗,不敢跟周軍交鋒,悄悄地把兵撤走。

北漢劉崇節節敗退,前有追軍,後無救兵,最後,只剩下一百多騎兵,狼狽不堪地逃回晉陽。

經過高平大戰,周世宗的聲望大大提高:他回到汴京後著手整頓軍隊,減輕百姓負擔,準備統一中國的戰爭。

過了兩年,他親自征討南唐(十國之一),攻下了長江以北十四個州。

接著,他又下令北伐,帶領水陸兩路進軍,收復北方大片失地。

可惜正當他要實現統一全國的願望的時候,卻病倒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即位六年後死去,由年才七歲的兒子柴世訓接替皇位,就是周恭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柴榮:五代第一明君

說一下明君的標準:精於治國理政、不用詐謀、講仁義。這麼講來,稱得上明君的,感覺只有那麼幾位,自秦以後首推漢文帝,其次石勒、李世民,再其次感覺就是周世宗了。看資治通鑑以來,更加堅信了一句話,「形勢...

五代最負盛名的雄主,差點改變歷史卻英年早逝

在五代十國這個君弱臣強、軍閥混戰的時代想當一個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而五代時期的明君後唐明宗算是一個,而後周有一位雄主也是公認的雄主,那便是...

馮道:亂世難作為,他是庸官嗎

馮道(882-954年),瀛州景城人(今滄州)。馮道歷經四朝(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十君,還曾短暫稱臣於契丹耶律德光,自923年李存勖滅後梁開始,馮道官運亨通,改朝換代他從來沒有被落下,一直位列將...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五代十國之後漢

各地的軍閥都知道契丹人在中原沒幾天蹦頭了,而自己的實力又不做不了皇帝,許多人寫信給劉知遠,勸他「順應歷史潮流」。劉知遠的頭號心腹、侍衛親軍都虞侯郭威便勸劉知遠說:「耶律德光殘暴失人心,天下多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