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第一篇《北疆狼煙》第二集:高平大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二、高平大戰

上一講,咱們講到遼與北漢締結了共同對付後周的攻守同盟。

那麼當獲知兩大敵國結盟後,後周太祖郭威將採取怎樣的對策呢?

草根青年的帝王之路

郭威,字文仲,邢州堯山人(今河北隆堯),他算得上是五代十國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梟雄人物。

郭威的脖子上有一個飛雀的刺青,因此便得到了「郭雀兒」的綽號。

郭威早年喪父,家境非常貧窮,18歲時便從軍入伍,投在了當時的潞州節度使李繼韜帳下。

由於郭威長得身材魁梧,勇力過人,所以李繼韜非常欣賞他,留他在身邊做「牙兵」(藩鎮將帥們的侍衛親兵)。

有了一份好工作,可郭小伙卻不是個安分守己的好同志,他自恃其勇,非常喜歡乾的一件事兒就是喝醉之後上街打抱不平,直到有一次因為鬥毆將他人打死,不得已只好走上了逃亡之路。

後來,郭威逃到了河東(今山西),加入了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的軍隊。

由於作戰時異常英勇,因此郭威深得劉知遠賞識,一直當到了河東左步兵指揮使,成為了劉知遠的心腹大將。

公元947年,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被擢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兵大將,位至宰相。

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時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這就是後漢隱帝,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執掌全國兵權,作為顧命大臣輔佐隱帝。

我們前面講過,五代時每一個王朝建立,無不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一方面北方的遼國虎視眈眈,數十萬鐵騎隨時有可能南下;另一方面各地手握重兵的藩鎮們也不甘寂寞,都想著抓住機會過一把皇帝癮。

因此這個時候,即便你不是什麼明君聖主,但只要是稍微有點兒政治頭腦,就應該與大臣們團結一心,勵精圖治才對。

可不想,隱帝剛剛即位,就對顧命大臣位高權重感到忌憚,於是隱帝不顧太后反對,在後漢乾祐三年,趁大臣朝見的機會,伏兵殺死了楊邠、史弘肇、王章等當朝重臣,然後宣布這幾個大臣意圖謀反,又派兵馬捕殺幾個大臣家屬。

作為顧命大臣之一,郭威自然也在隱帝的屠殺清單上。

不過幸運的是,當時郭威正坐鎮鄴都防禦契丹。

於是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郭威,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另一位朝中大將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剷除先帝一朝舊將勢力。

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

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

郭威見事情緊急,遂採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

於是廣大官兵群情激憤,大家推舉郭威起兵向朝廷討公道,郭威見軍心向己,隨即便以「清君側」為名在鄴郡起兵。

隱帝見郭威起兵造反,立即派兵抵禦郭威。

七里坡之戰,後漢軍戰敗,隱帝在亂軍中被殺。

郭威帶兵入京,覲見太后,讓太后臨朝聽政,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徐州節度使劉贇為帝,並請太后下旨準備法駕去徐州迎接劉贇。

然而就在此時,鎮州、邢州等地守將紛紛上奏,稱契丹數萬軍騎南下入寇。

由於遼太宗入主開封的那一幕仍歷歷在目,為防止中原朝局動盪,郭威決定親率大軍北上迎敵。

可是,郭雀兒同學表面上擺出了一副要跟契丹死磕的架勢,但心裡卻並不太想和遼軍幹仗,因此大軍一出,他便領著幾萬人馬走走停停,一會兒組織大家看個電影,一會兒來個聚餐,走了十幾天到了滑州(今河北滑縣)。

到了滑州又不走了,趕緊的哥幾個曬曬被子,睡個懶覺,一停又是十幾天。

這個時候,劉贇即將入京的消息傳來,軍隊官兵紛紛在私底下議論,說:「我輩當日屠陷京都,連日剽掠,其罪大矣!若復立劉氏,我輩尚有種乎?(《資治通鑑》)」郭威聽到這些議論後並沒有做出什麼反應,但他知道軍心已變,於是拔營啟程。

950年十二月十九日,郭威的大軍度過黃河,宿營於澶州(今河南濮陽)。

第二天一大早,郭威剛剛起床,便命令大軍準備北上。

突然這時,幾千官兵如同爆發的洪水一樣突然湧向郭威所住的館舍。

可郭威沒有驚慌,命令關閉大門。

不想,情緒亢奮的官兵翻牆而入,跪在郭威面前,大聲說道:「今日國中無主,我等從侍中(指郭威)征戰,便立得功勞,又有誰可憐我?天子必須侍中自己來做!將士們屠陷京師,已與劉氏為敵,不可冊立劉氏也。

使劉氏為帝,我等只有反叛而已!侍中能自保富貴耶?(《資治通鑑》)」還沒等郭威說話,幾個官兵已經將營中的一面黃旗扯碎,強行披在郭威身上,而後官兵們環立在郭威四周,一起跪拜,山呼「萬歲」。

就這樣,一片混亂之中,郭威「被皇帝」。

後世很多人說郭威做皇帝是被迫的,但是通過細細品味這段歷史,從郭威堅持迎劉贇回京、契丹入侵,到郭威一路行軍時的表現和駐停滑州聽聞官兵議論後的反應,再到最後的「黃袍加身」,很難說這一切不是郭威精心安排的。

現在大家一提起「黃袍加身」,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宋太祖趙匡胤。

可是大家忘了在老趙之前,郭威便已經上演過這一幕了。

當時,作為郭威帳下的大將的趙匡胤就在軍中,這一幕一定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十年之後趙匡胤陳橋兵變,照瓢畫葫蘆,和郭威的做法幾乎如出一轍。

要是郭威在天有靈,知道自己的部下效仿自己篡了自己的江山,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黃袍加身後,郭威率軍返回開封,逼太后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稱帝,定國號為大周,改元「廣順」,建立後周政權,他就是後周太祖。

至此,一個草根青年自18歲參軍入伍,用了30年的時間,一躍而成為當時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晉州交鋒

前面我們講到,遼與北漢正式締結了同盟。

同盟締結後要幹什麼,對於這點,後周太祖郭威肯定心知肚明。

因此,就在遼、漢結盟時,這邊的周太祖也沒有閒著,他以樞密使、同平章事王峻為宰相,擢升樞密副使范質、判三司使李榖為同平章事,並為宰輔,翟光遠為樞密副使,很快搭建起了後周新的領導班底。

鑒於契丹的嚴重威脅,郭威隨即又以心腹大將王殷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率精兵駐守河北,防範契丹南下,並著手開始對北漢用兵。

北漢雖然偏居山西一隅,但它位於晉中盆地腹地,東面有太行山這個天然屏障,西面又有黃河天險,境內高山縱橫,雁門關、娘子關等要塞險隘密布,易守難攻,它的存在可謂後周的肘腋之患。

但最讓郭威頭疼的,還是它的身後有遼這個老大罩著,你要是對它動武,遼就會找你的麻煩。

鑒於國家初定,郭威並不想過早跟遼攤牌,因此在對待遼的問題上,他採取了「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動手我也動手」的策略,儘可能地向遼傳達和平的善意,主動遣使入遼,還在遼世宗死後派人前往弔唁,並慶祝遼穆宗耶律璟登基。

不過對於周太祖的好意,遼國卻不願意領情。

很快遼的小弟北漢招惹了後周,而作為大哥,遼非常爽快地便答應和北漢一起出兵。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951年十月,北漢主動向後周發起了攻擊。

北漢皇帝劉崇親自率兵二萬進攻晉州(今山西臨汾),遼穆宗也發兵響應,出兵五萬為小弟壯聲勢。

當然這個時候,遼也不見得就是真心幫助北漢,但既然人家叫了你大哥,又給了你保護費,哪怕是做做樣子你也得有所動作,況且遼也認為這是一探後周虛實的大好時機,於是便由大將蕭禹率兵與漢軍匯合於陰地關(今山西靈石西南)。

漢軍四面合圍晉州,日夜攻打,同時漢軍還派出一支偏師南下至絳州(今山西新絳),負責阻擊後周派往晉州的援軍。

在漢軍的兇猛攻勢下,眼瞅晉州就要失守,十一月,後周太祖郭威見形勢危急,任命當朝宰相、樞密使王峻為行營都部署,率軍馳援晉州。

王峻認為,晉州城池高厚險峻,未必會被輕易攻下,且漢軍士氣正盛、攻勢兇猛,如果此時與漢軍交戰,免不了傷亡慘重。

於是,王峻命令大軍屯駐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準備等漢軍攻勢衰減、士氣下降時再與其交鋒。

王峻的算盤打得不錯,但是他卻忽略了大哥郭威的感受。

郭威看到王峻在陝州裹足不前,而晉州方面的告急文書卻像雪片一般報到朝廷里來,便認為王峻是畏敵避戰,於是決定御駕親征,並遣使通知王峻。

王峻得知老大要來,急忙囑咐來使回去後仔細向皇上說明自己的戰略意圖,希望大哥不要輕舉妄動,以免聖駕起行、京城空虛時後院起火。

郭威聽到王峻的勸告後,當即下令罷親征之舉,並著王峻全權負責前方戰事,參戰諸將均由其節制。

進入到十二月,此時漢軍已經圍攻晉州近兩個月卻依舊未能攻下,士卒傷亡很大,加之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漢軍士氣也極度低落。

王峻料定此時漢軍軍勢已衰,便立即揮師北上馳援晉州。

眼見後周大軍將至,晉州又久攻不下,劉崇無奈,只好命人連夜燒掉了大營、輜重,撤離晉州。

王峻率援軍進入晉州後,有將領認為敵軍疲憊至極,無心戀戰,正是縱兵追擊的大好機會。

但王峻此時卻猶豫未決,一方面他認為晉州之圍已解,此次出師的目的已經達到,一方面覺得如果一旦追擊失利、損兵折將,那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所以,再三考慮了一個晚上,直到第二天,王峻才命令周軍騎兵追擊撤退的漢軍。

周軍在霍邑(今山西霍州)追上的漢軍。

結果,漢軍的境況居然比王峻預計的還要糟糕,官兵衣甲不整(想想也是,人家剛在晉州城下苦打了兩個月,衣甲要是整那就怪了)、面有菜色,有苦又累,根本就無力抵抗,見到周軍就嘩啦一下子扔了兵器四散逃命。

周軍將領縱兵猛擊,漢軍大敗,光是掉到山崖下面摔死的官兵就有好幾千人。

北漢皇帝劉崇在亂軍之中脫下了皇帝的鎧甲和戰靴,夾雜在步兵中死命逃回太原。

此役,漢軍損失近半,遼軍也傷亡數千人。

經此一戰,北漢短期內無力再騷擾後周,而遼穆宗也在此後忙於處理遼國混亂不堪的政局,後周的北部邊疆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寧靜時光。

養好了傷接著打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病逝,其養子郭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郭榮本名柴榮,是太祖柴皇后的侄子。

當年漢隱帝誅殺顧命大臣,郭威因北御契丹不在都城而倖免遇難,可他在開封城中的家眷全部被隱帝殺死,連嬰兒也沒有放過,因此郭威無後。

柴榮小的時候就非常受郭威喜愛,郭威經常把他帶著身邊,後來就將其收為養子,並改名為郭榮。

郭威駐守河北抵禦契丹時,郭榮擔任貴州刺史、天雄軍內牙都指揮使,成為郭威的得力助手。

後來郭威稱帝,郭榮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皇子」,成了皇位接班人。

即位後,郭榮改回了本名柴榮,但他仍沿用了太祖郭威的「顯德」年號,以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史書記載郭榮為政清明,禮賢下士,非常受到下屬、官兵和百姓的尊重與愛戴。

但是其年紀尚輕,尤其是沒有經過大的戰陣,在軍中的威望不高。

因此當聽聞郭威去世後,北漢皇帝劉崇大喜,再一次動了向後周開刀的心思。

劉崇的這個主意可著實有些失策,和後周相比,你北漢是個弱國。

作為弱國,你要想把身邊的強國打趴下,就應該休養生息、積聚力量,等強國出現內亂或天災,實力下降、人心不穩時,再一舉出擊給它來一下子,讓它重重挨一拳,這樣你既能占到便宜,也能削弱對手。

可眼下,人家後周雖然是剛剛完成皇位更迭,但並沒有出現動亂,而北漢兩年前在晉州受創,還沒有恢復元氣。

可劉崇偏偏自我感覺良好,就覺得後周出現了動亂,而自己的傷也已經養好了。

既然傷好了,那就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顯德元年二月,劉崇親率馬步軍三萬征伐後周,以大將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張元徽為前軍都指揮使,殺氣騰騰地撲向潞州(今山西長治),同時向大哥遼國請求援兵。

遼穆宗派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萬餘騎兵南下,協助北漢。

當漢軍行至梁侯驛(今在山西沁縣)時,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命令部將穆令均率兵2000前往迎戰,自己率主力在太平驛(今在山西襄垣西)接應。

穆令均的部隊在太平驛北遭遇張元徽統帥的漢軍先鋒部隊,雙方隨即展開激戰。

打著打著,張元徽突然率軍向北退去。

看見漢軍撤退,穆令均大喜,趕緊招呼手下官兵追殺過去。

可不想,人家張元徽是詐敗,把穆令均帶入了漢軍的伏擊圈。

隨即漢軍伏兵四起,殺死、俘虜周軍千餘人,穆令均戰死。

李筠不敢再戰,撤至潞州城內堅守不出。

眼看形勢危急,後周世宗決定御駕親征,不想卻遭到了朝中群臣的反對。

大家反對的理由其實跟當時王峻勸阻郭威親征的道理一樣,因為現在新君剛剛繼位,倘若輕出京師,萬一後方有變,將追悔莫及。

群臣中以當朝重臣、太師馮道的意見最為堅決。

馮道說:「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

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

(《資治通鑑》)」主張世宗派遣大將率軍抵敵。

對此,世宗耐心地做群臣的工作,他說:「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資治通鑑》)。

」用兵打仗貴在出其不意,劉崇這小子就是算準我剛剛即位不敢輕動,因此他肯定會率軍親征。

這時如果我率精兵前往,一定可以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這話一說完,效果立竿見影,宰相王溥表示支持,於是世宗不顧馮道的勸阻,御駕親征。

三月三日,周世宗下令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一軍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固鎮迂迴遼州(今山西左權)至漢軍背後,又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一軍從晉州東北截擊漢軍。

隨後,世宗又布置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率軍北上增援潞州,並命令宣徽使向訓為監軍,監督各部。

布置完畢後,世宗親率周軍主力從開封出發,奔赴前線。

話說兩邊。

此時劉崇見潞州城高壕深,難以攻取,便命一軍圍住潞州,其餘軍馬繞過潞州繼續向南進發。

第二天,漢軍先鋒與周軍遭遇,一場激戰下來,漢軍敗退。

世宗為防止敵軍逃脫,下令全軍追擊。

雙方主力在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這個地方相遇。

漢軍把軍陣布成一個三叉戟,劉崇局中,張元徽在東,楊袞率領的遼軍在西。

漢軍軍陣嚴整,劍出鞘、弓上弦,只等開打。

而後周方面由於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續部隊尚未抵達,加上看到敵軍士氣正盛,官兵都有些害怕。

但周世宗沉著應對,他命令白重贊和侍衛馬步軍都虞侯李重進迎戰遼軍,樊愛能、何徽對陣張元徽,史彥超和向訓率精銳騎兵居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護衛自己臨陣督戰。

眼看大戰在即,漢軍卻起了內訌。

原來劉崇看到周軍人馬並不多,便後悔當初叫大哥過來拉兄弟一把了。

他對手下將領說:「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

(《資治通鑑》)」這時的劉崇已經有些飄飄然了,覺得光靠自己就能獲勝。

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勸劉崇不可貿然進攻。

劉崇卻不以為然地說:「公請勿言,試觀我戰。

」聽完這話,楊袞不說話了,好啊,你讓我看著,那我就看著好了,順便還能當個評論員給你打打分。

這時,戰場上一直刮來刮去的東北風忽然轉成了南風,這讓本來士氣低落的周軍官兵突然間變得亢奮起來。

因為古時打仗短兵相接,順風出擊要比逆風迎戰占便宜。

但劉崇仍不以為意,命令張元徽的東軍率先發起進攻。

大周揚威高平

漢軍大將張元徽是一員猛將,命令一下,他便掄著大刀,高喊著弟兄們跟我沖,一馬當先沖向周軍。

古代打仗就是這樣,身為將軍必須身先士卒,你不能老喊給我上,給您上,那您呢?所以說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

漢軍官兵通通扯起嗓子大喊大叫跟著張元徽衝殺過去,一下子就把周軍右翼沖了個稀里嘩啦,樊愛能、何徽見形勢不對,調頭就跑,周軍右翼潰敗下來。

有1000多周軍官兵居然在陣前跪地投降,向劉崇高呼「萬歲」,潰逃下來的人把整個周軍軍陣都衝動了。

眼見形勢危急,周世宗當即率領侍衛親軍上前增援,冒著漢軍密集的箭雨發起反擊。

這個時候,趙匡胤正擔任世宗的宿衛將,也就是高級警衛武官,他找到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大聲說道:「賊氣驕,力戰可破也。

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

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資治通鑑》)。

」左射者就是用左手射箭的官兵,趙匡胤讓張永德率領一軍為左翼,從左邊高地向下迎擊,自己另一軍為右翼,兩路合擊。

張永德聽罷,立馬把手下兵馬一分為二,他和趙匡胤各率兩千人衝殺上去。

趙匡胤身先士卒,策馬殺入敵陣,所率官兵見主將如此英勇,無不以一當十、拚死衝殺。

另一員將領內殿直馬仁禹躍馬猛射,連斃數十人,周軍士氣更加高漲,白重贊、李重進的部隊也都奮勇殺敵,周軍逐漸占據上風。

原本劉崇想利用起初周軍的混亂一鼓作氣將敵人一舉擊垮,可不想周軍卻越戰越勇,漢軍漸漸不支。

劉崇見狀,便命人重賞張元徽,這其實就是激勵他率軍死戰。

而張元徽此時也是抱定了必死之心,在陣中往來衝突,但沒想到坐騎突然摔倒,將他摔下馬來,萬軍之中竟然被活活踩死。

張元徽這樣的猛將一死,漢軍頓時土崩瓦解。

劉崇命人高舉紅旗收攏敗軍,卻止不住漢軍如潮水般潰退下來。

這時,一直在旁觀看兩軍作戰的楊袞開溜了,你讓我在旁邊看著,可沒讓我打,現在你打成這樣,我要是不趕緊撤,一會兒我也完了。

後周雖然反敗為勝,但漢軍仍有萬餘生力軍尚可作戰,與周軍隔山澗對峙。

黃昏時分,劉詞率領後續部隊抵達戰場,周軍士氣大振,世宗立即命令全軍出擊。

早就無心戀戰的漢軍根本無法抵擋,被殺得一塌糊塗。

周軍一直殺到高平,殺死漢軍大將張暉,漢軍官兵的屍體把山谷都填滿了,丟棄的輜重、馬匹、兵器到處都是。

劉崇率領百餘名騎兵一路狂奔,幾乎丟棄了全部的御用之物,捨命逃回太原。

高平之戰,最終以後周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戰後,周世宗將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及其所部七十餘名將校斬首,以整肅軍紀,同時重賞高平大戰中的功臣。

張永德向周世宗推薦趙匡胤,極力誇讚他的智勇,稱他「冠群將校」,周世宗便順勢趙匡胤提升為殿前散員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趙匡胤自此成為了後周禁軍中高級將領,奠定了他在軍中的地位,後世史學家也稱高平之戰是宋太祖「肇基皇業」的開始。

此戰,周世宗也洞悉了禁軍的弊端和虛弱,於是著手整頓禁軍,揀選精銳,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壯士,充實禁軍。

經過這次整頓,大大的提高了禁軍的戰鬥力,這為日後世宗及宋太祖乃至宋太宗時期南征北戰打下了良好基礎。

高平之戰後,北漢元氣大傷,再也不敢主動挑釁後周。

而趁北漢衰微,周世宗決定向北用兵,教訓一下屢屢幫助北漢和自己作對的遼國。

周世宗的北伐能夠一帆風順嗎?眼見到後周找上門來,遼又會如何應對呢?敬請關注第三集:世宗北征。

((歡迎您收看同名視頻講座,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4NjQzODY2NA==.html,請您繼續關注本講座後續精彩內容,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

北宋王朝盛世夢15:趙匡胤一戰成名

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5篇。後周柴榮繼位時33歲,剛過而立之...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3)

親征劉崇:柴榮即皇帝位,縱觀天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大周只是控制著中原地區,同時期,並存的還有十國,基本在南方,如唐朝的李景(因地處南方,史稱南唐)、錢 俶的吳越、李晟的漢(史稱南漢)、孟昶的...

年輕人的反擊:高平之戰

後周與北漢高平之戰【軍武】作者:鐵騎的榮耀要說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是有一位同樣雄才大略又愛民如子的帝王卻被無情的湮沒在史海之中,他的

五代第一血戰,趙匡胤一戰揚名

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元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後周世宗。北漢主劉崇聞訊,認為滅周的時機已到,他摒棄 「禮不伐喪」的古訓,聯合契丹,大舉南下。二月,後漢主劉崇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