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五代第一明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一下明君的標準:精於治國理政、不用詐謀、講仁義。

這麼講來,稱得上明君的,感覺只有那麼幾位,自秦以後首推漢文帝,其次石勒、李世民,再其次感覺就是周世宗了。

看資治通鑑以來,更加堅信了一句話,「形勢比人強」。

你處在亂世,沒有謀略那就成了刀下魚肉,所以不用詐謀這一點去除了好多能人君主。

周世宗,柴榮(921-959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人(邢台市隆堯縣),後周太祖郭威養子,後周第二位皇帝,954年繼位,廟號世宗。

經過周太祖郭威三四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之後,周世宗所處的環境已經較為穩定了,這使得他不必向姑父那樣使用各種手段。

為什麼對周世宗評價這麼高?有一些事例可供參考。

一、英勇善戰。

954年周世宗繼位後,北漢劉崇借契丹兵一直擾亂晉陽,歷史總是巧合的,與李存勖所處境地類似,周世宗登基後的首要任務也是打一個必須勝的仗,不勝不足以立下威名。

結果周世宗力排眾議,在高平大破北漢軍,打破了對沾上契丹就恐懼的心理。

資治通鑑記載如下:「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群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

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

」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

」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

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道指的是馮道,後文將專門寫一篇)

二、軍隊改革。

周世宗在高平之戰取得大勝,但此戰樊愛能、何徽二將望風逃跑,差點貽誤戰機,暴露出唐末以來姑息之政帶來的驕兵、弱兵等問題。

此戰後,周世宗大力裁軍,招募天下壯士,去除羸弱之兵,命令當時的趙匡胤挑選最精壯的補充禁衛軍。

此次選練精兵後,周世宗西敗蜀,征淮南,一直到最後力戰契丹,所向無敵,958年逼南唐割江北四州,平定江北,959年力卻契丹,為北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三、仁義大氣。

周世宗不信鬼神信蒼生,他主導了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滅佛運動(前三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時滅佛事件)。

955年,因民間多用錢幣鑄造佛像,周世宗下令毀佛像回爐鑄錢,有一段話講的很好:「上謂侍臣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

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

彼銅像豈所謂佛邪!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為此,司馬光寫了一段話:「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另一個借鹽的例子。

958年周世宗征淮南後,逼南唐劃江而治,南唐派人要江北一個叫海陵的鹽場,周世宗如此處理:「帝曰:「海陵在江北,難以交居,當別有處分。

」至是,詔歲支鹽三十萬斛以給江南,所俘獲江南士卒,稍稍歸之。

」奪人土地,給人生路。

956年,周世宗將徵稅時間改在秋收之後,避免耽誤農事。

資治通鑑記載:「上謂侍臣:「近朝征斂谷帛,多不俟收穫、紡績之畢。

」乃詔三司,自今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十月起征,民間便之。

四、全能皇帝。

周世宗幾乎是個完人。

他除了長得帥,性格好,會打仗,會治國,還會城市規劃這門專業。

955年開始,周世宗主持規劃、修建了汴京城,為了子孫後代,他力主拆遷,將汴京舊城擴建至原來的四倍,從用地功能、道路寬度乃至現在仍然很時髦的濱水建設,周世宗都考慮周全,連建設的具體安排都想到了。

沒有他就沒有汴京城,就沒有後來的北宋大都會。

958年,周世宗親征淮南,自淮河入長江時,有一段不能行船,他自己規劃設計挖河,半個月搞定。

「上欲引戰艦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欲鑿楚州西北鸛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視,還言地形不便,計功甚多。

上自往視之,授以規畫,發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艦數百艘皆達於江,唐人大驚,以為神。

五、嚴以律己。

這一點與周太祖郭威類似,廢話不說,列三段話。

「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

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並皆阻聲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

」」

「上與將相食於萬歲殿,因言:「兩日大寒,朕於宮中食珍膳,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不能躬耕而食,惟當親冒矢石為民除害,差可自安耳!」」

「上與侍臣論刑賞,上曰:「朕必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

」」

是不是有點石勒、李世民的感覺?

六、推誠坦蕩。

作為仁義之君,必不屑使用詐謀。

959年平定江北後,南唐清源節度使留從效入貢,希望直接隸屬後周管轄。

周世宗婉言相勸,話說得那是相當舒服:「「江南近服,方務綏懷,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圖。

若置邸上都,與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於朕。

卿遠修職貢,足表忠勤,勉事舊君,且宜如故。

如此,則於卿篤始終之義,於朕盡柔遠之宜,惟乃通方,諒達予意。

」」

此時唐主(李後主,李煜)也派人入貢,周世宗問南唐是否也戰備?回答說不敢。

此時周世宗又說了一段話,凸顯坦誠、仁義風範。

「上曰:「不然。

向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他虞;然人生難期,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

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

」」

周世宗在位五年,精明強幹,表現完美,展現了一位仁君、能君的形象,為北宋統一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是少有的關鍵帝王,五代亂世能有這樣的皇帝也算是完美收官。

只可惜他年僅38周歲就駕鶴西去,英年早逝,原因未知,不可能是累死的吧?歷史給他的時間似乎過於吝嗇!

959年,柴榮病逝。

沒有他的暴亡,哪有大宋江山。

他的歷史高潮太短,印象太深,遺憾太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4.五代第一明君

說一下明君的標準:精於治國理政、不用詐謀、講仁義。這麼講來,稱得上明君的,感覺只有那麼幾位,自秦以後首推漢文帝,其次感覺就是周世宗了。柴榮(921-959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人(邢台市隆堯縣),...

閒敘歷史之—「周世宗斥馮道」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進了汴京,自稱大遼皇帝(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京城百姓聽到遼兵進城,紛紛逃難。遼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樓,派人用漢語宣布說:「大家別怕,我也是人嘛。我本來並不想來,是漢人引我們...

五代最負盛名的雄主,差點改變歷史卻英年早逝

在五代十國這個君弱臣強、軍閥混戰的時代想當一個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而五代時期的明君後唐明宗算是一個,而後周有一位雄主也是公認的雄主,那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