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版川普——身為皇帝,用做老闆的思維去治國,成一代聖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順利即位,史稱後周世宗。

柴榮的成長環境,跟其他大部分的帝王都不太一樣。

同郭威自小父母雙亡不同,柴榮的老爹柴守禮一直在世,並且一直活到了北宋初年。

柴榮早年被送到郭威家裡收養,並非是因為郭威沒有兒子,而是郭威的正妻柴氏一直生不齣兒子。

所以柴氏的哥哥柴守禮,才把柴榮送到郭威家裡,為柴氏過繼。

柴榮在郭威家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他獲得了更好的成長環境,尤其是教育環境。

與此同時,郭威和柴皇后的言傳身教,也給柴榮的成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大之後的柴榮,受到了黃老之學的影響,同時在郭威的指導之下又具備良好的軍事功底。

不過,柴榮最開始,卻並沒有選擇從文或者行伍。

柴榮最早的營生,是販賣茶葉。

所以,早期的柴榮是一個商人。

作為商人的柴榮,具備精打細算和工於計較的天性,並且跟如今生意場上的老闆們沒有什麼區別,柴榮是一個嚴格以結果導向一步步實現商業計劃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柴榮爭分奪秒,孜孜以求,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

所以,史書對柴榮的記載接近完美,但是卻指出了柴榮的一點性格上的小瑕疵——「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六》。

這裡的「察」,跟「人至察則無徒」的察是一個意思,就是人太精明了沒有朋友。

至於「用刑失於太峻」,則是柴榮做事操切心態的一種體現。

這是典型的商人特質。

並且這種商人似的思維方式,對柴榮後來的皇帝生涯影響至深。

比如,對北漢自衛反擊戰。

北漢是劉知遠後人在河東建立的割據政權,都城在太原,當時的皇帝叫做劉崇,劉崇就是劉知遠的弟弟。

前面說過,無論劉知遠還是劉崇都是沙陀族,都是偽托漢帝劉姓。

有樣學樣,照貓畫虎容易,但是骨子裡的東西很難改。

沙陀族的基因中,天然就缺乏漢地儒家的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非觀念,更不用提綱常倫理之類更深層次的東西。

所以,石敬瑭成了契丹人的兒皇帝,還賣了幽雲十六州這事,你不能對他太過求全責備。

包括劉知遠,當時劉知遠投靠契丹,被耶律德光一口一個兒子地喊,劉知遠不也是默認了這件事情的存在,當然也沒有徵求自己老媽的同意。

跟劉知遠一樣,劉崇投靠的也是契丹人,從劉崇開始,北漢也就徹底地成了契丹遼國的一個附庸國。

北漢占的這個位置太過關鍵,前文(第二章第二節)我們分析過,這塊地方相當於圍棋裡面的「劫材」,或者說相當於象棋裡面的「相眼」,北漢卡著你後周的相眼,你說你後周的這盤大棋還怎麼下?

不僅卡著你的相眼,這個劉崇居然還有有志逐鹿中原。

他手裡的本錢不夠,就朝他的乾爸契丹人那裡來借。

於是,北漢居然趁著郭威去世,柴榮新皇登基的當口,主動挑起了同後周的戰爭。

這場仗因為屬於後周的反擊,所以我們稱為「對北漢自衛反擊戰」

柴榮當然不答應。

柴榮是一個商人,是一個有家國天下之心的商人。

商人思維中有一條非常重要,那就是冒險精神。

當時對北漢的自衛反擊戰沒有打響之前,北漢圍攻河東高平(山西高平),進而準備控制整個上黨地區(長冶盆地)。

高平告急,柴榮認為這事的戰略價值極高,綜合判斷之下,才決定御駕親征。

為了一個高平,為了一個遠在河東的北漢,剛剛登基沒幾天的皇帝就要趕赴前線,看起來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情。

當時群臣紛紛表示為了區區一個劉崇不值得皇帝親自上戰場,而且諒劉崇這孫子也不敢來。

再說剛剛後周才辦完喪事,處理內部事務更加重要。

(「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

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宰相馮道更是不答應,極力阻止柴榮親自挂帥。

簡單說下馮道,馮道這個人是職業打工者,高級公務員,而且是很多個時代的高級公務員。

他經歷了五代中的四個朝代,共十個皇帝,長期擔任朝廷的宰相一職。

皇帝都換了一茬又一茬,馮道這張老臉還是沒有改變,於是後人尊稱馮道為「政壇不倒翁」。

馮道這樣的人,生逢五代大亂世,自有自己的官場求生術。

所以,我們不能對其個人品德太過苛責。

更加關鍵的是,這個人能夠長期混跡國家機器的頂層,一定是有在執政能力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否則也很難混的下去。

看到馮道據理力爭,

柴榮說,我這是效法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

馮道頂回來說,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李世民。

柴榮說,我的軍隊就像大山,對劉崇就是大山壓雞蛋。

馮道又頂回來說,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大山。

柴榮不爽。

(「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悅」)

擺老資格欺負新老闆,柴榮後來,索性把馮道撤職了。

商人思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考慮成本,量入為出。

柴榮親征,帶著自己的所有豪華班底。

最終柴榮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與契丹組成的聯軍,取得征討北漢的決定性勝利。

此後的柴榮,率領部隊步步推進,直抵太原(晉陽)城下。

似乎,太原城指日可下,北漢崩潰在即。

然而,到達太原城的柴榮,率部圍攻太原二十多天,卻發現後周的糧草補給已經成了一個問題。

糧草補給的問題,其實在開戰之前,柴榮就已經想到了,但是柴榮此次屬於臨時的被動反擊,主要戰略目的是為了解高平之圍。

於是,就把後勤補給基地放在了長冶盆地(見之前的地緣分析)的澤州(山西晉城)。

前面就近,打了一場高平之戰,軍需補給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長驅直入太原盆地,澤州的軍糧已經上不來了。

更何況,太原這座城市十分堅固,一時半會,柴榮估計也拿不下來;更何況,越來越多的契丹軍隊正在增援的路上,最後戰爭發展到哪一步還非常不好說。

於是經過反覆權衡,柴榮決定退兵。

退兵,是一項技術活,退的不好,容易成為潰退,乃至於潰敗。

正如當時柴榮手下大將藥元福所說的:「進軍易,退軍難」(《資治通鑑.後周紀三》)柴榮首先布置了外線防備的人馬,大將符彥卿(這個人也是個傳奇人物,後文還會講)率部阻擊契丹部的援兵,並且後來取得大勝;當然,還要防備被困在太原城中的可能的北漢軍隊追擊,也要阻擊。

於是就派藥元福斷後,藥元福也是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此外,臨走之前,柴榮下令,燒毀了太原城下後周的數十萬軍糧(「芻糧數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

步步撤退,步步設防,最終成功退兵。

戰後,柴榮戰略性地放棄了已經悉數到手的城池,全軍撤出了北漢地界。

其實,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後世的趙光義,若干年後他也針對北漢發動過一場戰爭(後文詳細講)。

戰爭初期,趙光義曾經順利拿下了太原,滅掉了北漢。

然而,勝利的喜悅讓人陶醉,帶著醉意的趙光義並沒有仔細掂量自己投入的成本,就緊接著貿然發動了對幽州之戰。

結果,連續作戰的宋軍人困馬乏,又陷入了幽州城下的絞肉機中無法取勝,最終兵敗高粱河。

而高粱河之敗,也是有宋一代,幽雲十六州始終無法收回的開端。

柴榮的審時度勢,量入為出,顯然道高一尺。

柴榮帶兵殺入北漢境內,外科手術式的進攻之後,又旋即撤退。

就對北漢自衛反擊戰的戰略目的而言,已經達到了。

後周一戰揚威,狠狠地懲治了北漢這個北方小霸,而且還打臉契丹人,讓契丹這個北方最大的敵人也不敢造次。

在此後的很多年中,甚至到了北宋年間,北漢讓這個小霸以及他身後的宗主國遼國,都不敢主動打中原王朝的主意。

考慮成本,量入為出的戰爭觀,這一次並不是第一次。

後來三征南唐中的第一次,柴榮也曾經因為南方的雨季來臨,放棄大好的局面,暫時放棄圍攻淮西的中心城市壽州(安徽淮南),決議班師回朝。

一年之後,才又捲土重來。

柴榮一意孤行地討伐北漢,同時打臉契丹,終於為後周換來了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

所以,柴榮的冒險,才促成了後來對北漢自衛反擊戰的這場「立國之戰」。

柴榮是商人,也是老闆。

老闆的特質,在必要的時候必須獨斷專行,甚至六親不認。

否則,作為老闆你無法帶領團隊。

應該這樣講,柴榮除了是那個對郭威、柴守禮孝順的柴榮,除了是那個為工作盡心竭力的鄴城留守,澶州刺史。

後來的柴榮還必須是一個好的一把手,他必須有責任有義務帶領一個王朝,一個國家向前進。

從這個角度考量,柴榮的人生最高標準是為江山社稷負責,而其他的約束和限制,在這個最高標準面前必須讓路。

甚至如果有必要,柴榮可以不為仁慈甚至道德這些儒家教條負責,但是必須為萬民,為江山社稷負責。

比如在對北漢的戰爭結束以後,雖然在戰略上取得絕對勝利,成功地消滅了北漢的有生力量,並且將戰火一直燒到了北漢都城晉陽城下。

而一旦決定撤退,則實行了三光政策,堅壁清野。

從大兵壓境,到從河東全身而退,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在三個月的戰事中,一些高級將領也陸續犯了很多錯誤,甚至於臨陣脫逃。

戰後復盤,很多人上了軍事法庭。

以樊愛能,何徽為首的七十多元戰將,被柴榮下令斬首。

宅心仁厚固然好,但只有宅心仁厚的老闆卻一定做不成事。

熟讀儒家,黃老學說的柴榮,在行軍打仗中已經十分顧忌到了自己的道德底線。

比如,三征南唐戰爭的初期,柴榮發現揚州兵力空虛,就派人去攻揚州。

臨出發前,柴榮特意囑咐自己的手下人,路過揚州,要保護好南唐李氏的祖陵,要做到秋毫無犯;不過,同樣是對南唐的戰爭中,南唐國主李璟,派人送來了一百五十名士兵。

這些士兵本來是後蜀士兵,在柴榮征討後蜀的時候投降後周。

結果後周伐南唐,這些人又臨陣倒戈,投降了南唐。

柴榮二話沒說,一百五十個人,悉數斬首。

當然,也是在伐南唐的戰爭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楚州屠城」事件。

古楚州,在今天的安徽鳳陽一帶。

楚州是一座小城,然而攻打楚州,柴榮親自上陣殺敵,卻依然用了四十多天才拿下。

要知道之前的太原圍城,僅僅打了二十多天,柴榮就退兵了。

拿下楚州城之後,發生了屠城事件,史載:「周兵怒甚,殺戮殆盡」(《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具體人數不得而知,按照《舊五代史》史的記載,應該至少有一萬多人(「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舊五代史.後周.世宗紀六》)。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周兵「怒甚」。

歷史的記載語焉不詳,給了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

我們認為,這次的屠城,應該是艱苦圍城戰的一個延續。

後周軍隊包括柴榮本人,應該是在這次戰役中吃了很大的苦頭,乃至於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所以,隨後發生的屠城事件,應該是得到了柴榮的默許。

不過,我們話分兩頭。

首先這樣的屠城,在五代是比比皆是的,當時別說是屠城了,就算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前文至少提到好幾個,後文還會涉及不少。

那麼,屠城這件事情,實際上在五代時期是經常被得到默許的,哪怕是延伸到整個古代社會的框架內,默許屠城依然是經常發生的一件事情。

我們遠的不說,就說郭威南下進攻汴梁之戰中,當時城破之前,郭威向部隊的承諾就是可以放肆劫掠幾天。

所以,五代那個時代發生屠城,是一個大機率事件,而在柴榮麾下的後周軍隊中,確實是個小機率事件。

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或者為了防止部隊譁變的情況下,柴榮的默許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還是那句話,柴榮是為了國家社稷負責的,在這個大前提下,一些次要的問題,可以暫時被犧牲。

即便是放在今天,當老闆必要的時候就必須狠,只是如今不用殺人了而已。

作為老闆而言,帶著整個公司前進,他還需要有長遠的戰略思維。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

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

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最負盛名的雄主,差點改變歷史卻英年早逝

在五代十國這個君弱臣強、軍閥混戰的時代想當一個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而五代時期的明君後唐明宗算是一個,而後周有一位雄主也是公認的雄主,那便是...

馮道:亂世難作為,他是庸官嗎

馮道(882-954年),瀛州景城人(今滄州)。馮道歷經四朝(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十君,還曾短暫稱臣於契丹耶律德光,自923年李存勖滅後梁開始,馮道官運亨通,改朝換代他從來沒有被落下,一直位列將...

五代十國又一個無底線的超級亂世(五)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柴榮柴榮商人出身,家裡也曾富貴過,可惜在這亂世中家道中落了,就去投奔了姑父郭威,被收為養子。郭威此時還沒發跡,家裡也不富裕,柴榮為了補貼家用又干起了老本行,出去販賣茶葉。等到年紀...

柴榮:五代第一明君

說一下明君的標準:精於治國理政、不用詐謀、講仁義。這麼講來,稱得上明君的,感覺只有那麼幾位,自秦以後首推漢文帝,其次石勒、李世民,再其次感覺就是周世宗了。看資治通鑑以來,更加堅信了一句話,「形勢...

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

閒敘歷史之—「周世宗斥馮道」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進了汴京,自稱大遼皇帝(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京城百姓聽到遼兵進城,紛紛逃難。遼主耶律德光登上城樓,派人用漢語宣布說:「大家別怕,我也是人嘛。我本來並不想來,是漢人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