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死關羽後,為何要向曹操俯首稱臣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19年,劉備終於擊敗了曹操,拿下了漢中之地,在勢力上達到了一個頂峰。
與此同時,鎮守荊州的關羽,則發動了針對曹操的襄樊之戰,一度讓曹操都想遷都來暫避鋒芒。
不過,在關羽威震華夏的時候,孫權趁勢進討關羽,命呂蒙為前部,襲取荊州。
最終,孫權不僅占據了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還擊殺了關羽、關平等將領。
不過,在除掉關羽、擴大自身地盤後,孫權並沒有稱王稱帝,反倒向曹操俯首稱臣。
對此,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而孫權也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主動向曹操示好。
那麼,問題來了,孫權殺了關羽後,為什麼要向曹操稱臣呢?
一
首先,就魏蜀吳三國來說,魏國在整體實力上明顯領先於蜀漢和東吳,可以以一己之力對抗蜀漢和東吳。
但是,就蜀漢和東吳,卻很難以一敵二,比如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就主動和東吳維持好關係,以此避免自己兩面受敵。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向曹操俯首稱臣,也是避免自己陷入到腹背受敵的險境中。
就孫權來說,奪取荊州並且擊殺關羽等劉備的手下,和劉備可以說是結下了血海深仇。
對於劉備來說,一定會興兵來討伐東吳的,以此奪回荊州,並且為關羽報仇。
二
在此基礎上,除非主動將打下的荊州歸還給劉備,不然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由此,孫權這邊只能選擇向曹操稱臣,也是防止劉備和曹操聯手。
在當時,如果劉備和曹操聯手進攻東吳的話,即便陸遜超神發揮,也難以保證東吳可以躲過一劫。
同時,在孫權殺死關羽後,漢獻帝劉協依然在位,也即從名義上來看,孫權和劉備仍然是漢獻帝劉協的臣子。
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了東漢朝廷,此時孫權向曹操稱臣,並上報自己的戰果,也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三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向曹操俯首臣稱,孫權還向曹操之子曹丕低頭。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
這一年的十月,曹丕正式篡漢自立,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並建立魏國,也即歷史上的「曹魏」。
在曹丕稱帝後,劉備選擇在公元221年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後,按理來說,另外一大諸侯孫權也會立即稱帝,以此和曹丕、劉備「平起平坐」。
不過,在曹丕稱帝後,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
四
最後,面對主動稱臣的孫權,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
從名義上來看,孫權這個時候成為了曹丕的手下。
對此,這一方面是孫權缺乏名正言順的稱帝條件,畢竟曹丕有曹操打下的基礎,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旗號,而孫權在當時稱帝很可能重蹈袁術的覆轍。
另一方面,劉備當時在調集兵力,存在隨時進攻東吳的可能性。
由此,孫權繼續向曹魏俯首臣稱,也是出於聯合一切力量來抵抗劉備進攻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後,重要的威脅解除後,孫權馬上對曹魏翻臉,拒絕送兒子到魏國當人質的要求,曹丕才知道上了孫權的當。
總的來說,對於孫權來說,不管是向曹操低頭還是向曹丕稱臣,亦或是之後再次建立蜀吳聯盟,都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志向遠大的孫權,為什麼在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後,還繼續選擇等待?
公元220年3月,曹操於洛陽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同年十月,曹丕決心不再屈居漢獻帝之下,於是他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登基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當曹丕代漢稱帝時,遠在成都的劉備一...
忠於漢室的劉備,真的在劉協死後還稱帝嗎?我們都被《三國》騙了
說起劉備,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也是蜀漢政權的創始人。少年時期的劉備是比較貧窮,靠編草鞋養家,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據:(《典略》記載,則稱劉備是臨邑侯枝屬)也就是說劉備是皇...
三國中這六個人太能忍了,或成就一方霸主,或一生平安,佩服
記得一位先哲說過,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時學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學會思考,體驗到順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東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觸實際,去了解社會,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華,並由此開闢出...
歷史故事——劉備稱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鎮守荊州的名將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東吳孫權怕劉備勢力威脅到自己,於是派遣呂蒙偷襲荊州(主要是南郡、公安)。關羽功敗垂成,兵敗身亡,關羽失...
剪不斷理還亂,聯盟瓦解劉備稱帝後,背腹受敵同時面臨兩個敵人
前言: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在獲得漢中後,稱漢中王。八月關羽收兵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險些使曹操遷都。但卻在當年冬天被孫權率呂蒙陸遜襲取荊州,關羽走麥城兵敗身死。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三國悲劇:同年生同年逝 大漢丞相一生未曾見過最想見的大漢天子
看三國史料而不是《三國演義》,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現象:劉備稱帝前跟不打孫權專打曹操,而諸葛亮掌權後死磕曹魏。認真研讀史料我們會發現,劉備決定打孫權是在關羽被害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執意伐吳,只因諸葛亮沒明白他的真實意圖
劉備伐吳,在演義中被稱為是為兄弟復仇,不惜傾國之力,最後搭上了性命也要做的一種壯舉。其實,這是劉備謀劃近兩年的策略,只是結局很慘。為什麼這樣說,且看看劉備伐吳時都發生了哪些事情。219年,即建安...
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難道劉備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以荊南四郡之兵力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和樊城,起初進展順利,圍曹仁、擒于禁、斬龐德,逼的曹魏集團不斷調兵遣將,後孫權令呂蒙和陸遜偷襲荊州,導致關羽腹背受敵,被東吳擒殺...
手握大權的曹操為何始終不敢稱帝而甘心做漢朝臣子
曹操是東漢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來,無論各種小說還是戲曲中,曹操一直是「亂臣賊子」的代名詞,正因為他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挾持了當朝皇帝漢獻帝,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握朝政,消...
曹操不稱帝罷了,司馬昭路人皆知為什麼也不稱帝?
曹操一生打下的魏國、司馬昭辛苦打下的西晉,當之無愧的說是開國皇帝,臨死前卻未曾稱帝曹操從挾天子以令諸侯,步步為營,曹操伐董卓後,勢力發展快速,滅掉各路諸侯,僅剩魏蜀吳三分天下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等了八年才稱帝?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其中,就曹魏一方來說,曹丕於公元220年就正式稱帝,一年後,劉備建立蜀漢,並在成都正式稱帝。與此相對應的...
漫談三國:孫權為何寧願向曹丕稱臣也不稱帝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等到曹丕、劉備都離世之後,吳王孫權才於229年稱帝,比曹劉差不多晚了近十年。三國按實力排序,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劉備都稱帝了,孫權為何...
為什麼曹操沒有稱帝,曹丕卻敢篡漢自立呢?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曹丕稱帝,劉備稱帝,孫權為何最後稱帝?原來在等這個奇怪東西!
我們先來看一看曹丕、劉備、孫權各自稱帝的時間和基本情況:第一: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之後,他的次子曹丕繼承了丞相和魏王的位置,到了這一年的十二月十日,曹丕在曹氏舊臣的策劃之下,令漢獻帝...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第二年,孫權突然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定,派出都尉徐詳找曹操「請降」。曹操當即「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一個以孫權「請降」為前提的各自...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