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三國:孫權為何寧願向曹丕稱臣也不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等到曹丕、劉備都離世之後,吳王孫權才於229年稱帝,比曹劉差不多晚了近十年。
三國按實力排序,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劉備都稱帝了,孫權為何耐著性子遲遲不肯稱帝呢?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
從這個評價能夠看出一些倪端,勾踐臥薪十年終滅吳,孫權並非不想稱帝,隱忍十年必有無奈。
我們結合當時東吳所處的政治環境和孫權自身的性格方面,分析下孫權緩稱帝的原因。
孫權的吳侯頭銜頂了好多年,侯是區域霸主,帝是天下共主,孫權作為江東領袖,當侯還是稱帝,並不能單純的憑個人意願,而是要看這兩個身份,哪一個能夠在與魏國和蜀國的博弈中進退自如。
在關羽出荊州攻打樊城之時,孫權派呂蒙奪了荊州,殺了關羽,和劉備結下大仇,孫劉聯盟到此終結。
接下來,孫權擔心的有兩點:
1、劉備來報奪城殺弟之仇,導致吳蜀全面開戰。
2、吳蜀交戰時,曹丕趁機攻吳,令吳兩面受敵。
假如孫權在曹丕、劉備之後稱帝,那就表明了孫權與曹劉爭霸天下的志向。
在政治層面上,一山不容二虎,何況出現三個皇帝。
曹丕名義上是接受禪讓,劉備是延續漢室正統,各有稱帝的理由,而孫權稱帝沒有任何依據,名不正言不順。
事實上,在劉備伐吳之前,孫權曾主動向劉備求和,表明孫權不願與蜀漢成為敵對方,因為孫權面對曹魏的軍事壓力已然捉襟見肘,再樹立蜀漢這麼個敵人,那孫權就是自尋死路。
劉備志在匡扶漢室,孫權稱帝必會進一步刺激劉備,伐吳將不可避免,曹魏必會趁火打劫,以東吳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同時與魏國和蜀漢交戰。
在劉備大舉伐吳之時,孫權隨之向曹丕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爵位升了一級,以向魏稱臣換取吳魏關係的緩和。
正是因為孫權吳侯的身份,令其能夠在兩大勢力面前進退自如,如果孫權稱帝的話,也就失去了依附曹丕的機會。
如此看來,吳侯的身份對於孫權來說更加有利,至少有三方面:
1、在沒有脫離與曹魏臣屬關係時,根據局勢的需要,隨時改變和魏國的外交關係,在蜀漢伐吳之時,降低曹丕出兵攻吳的可能性。
2、表面上與魏國建立聯盟關係,借魏國之勢為自己撐腰,震懾劉備,使劉備不敢妄動。
3、吳侯的身份是曹操借漢獻帝名義所封,就是說孫權沒有脫離漢朝的體系,而劉備又以漢室宗親自居,必要時為恢復吳蜀聯盟留下退路。
從政治外交環境來說,孫權稱帝在當時弊大於利,而保持王侯的爵位,則擁有更大的政治空間。
從孫權自身的性格上看,稱帝並沒有急迫性。
孫策臨終時對孫權表示過,打天下你不如我,守江東我不如你。
從孫策的評價中,就可看出孫權的能力不適合開疆拓土,只適合固守現有的江東領地。
孫權本人也認同這一看法,魯肅給孫權規劃中也是把劃江而治作為核心方略。
所以孫權並無與蜀魏爭衡之心,也沒那個能力,守好父兄基業就是其最大的願望,所以並不急於稱帝。
開國皇帝系列之孫權:承襲父兄基業,穩固江東,開創孫吳帝業
孫權,算是三國裡面最幸福的君主,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說的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孫權的基業完全是拖了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的福氣,等於平白無故多了無上的權利。當時是漢末內亂,孫權年幼,孫堅戰死...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吳國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四位大都督中,周瑜的人氣最旺,這大抵是因為英年早逝,風流倜儻,小喬美貌,還懂音樂創造出的偶像效應,以及在赤壁之戰中燒走操哥的壯舉,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雖然歷史上,赤壁之戰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精彩)...
蜀漢劉備自稱漢室後裔,曹魏曹丕受獻帝禪讓,而東吳卻橫空出世!
在三國中,蜀漢劉備自稱漢室後裔,曹魏曹丕受獻帝禪讓,這兩者都可以說是正統。而東吳的建立卻像橫空出世一樣,在各代歷史中的記載都不太受歡迎,這恐怕要從東吳的建立者說起。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根據《三國志...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為何曹丕不攻蜀漢,反而討伐東吳?
公元220年,蜀漢五虎上將關羽由於孤軍北伐,又中了曹操與孫權聯合之計,腹背受敵,不幸於臨沮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殺,這年劉備剛剛稱了漢中王。另一方面,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魏,正是因為如此...
孫權向曹丕稱臣,把他和劉備都給耍了,真是絕妙好棋!
孫權於公元219年向魏王曹操臣服,公元222年就和魏帝曹丕破盟開戰,真正「屈身忍辱於曹魏」的時間不過三年,卻「空手套白狼」般讓自己從一個漢朝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變成了「吳王、大將軍、賜九錫、都...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國風云:孫權被人欺騙?其出使團被扣押,逃跑後竟因禍得福
孫權是三國時期最後一位稱帝的君主,他的一生一直都搖擺不定,一會要投降,一會不投降,一會向曹魏稱臣,一會又與蜀漢修好,怎麼看孫權都是一個標準的投機主義者。其實,做君王本身不是他的夢想,只是後來曹丕...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孫權稱帝比劉備晚了8年,卻恰恰體現了人生大智慧!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而稱帝;公元221年,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效仿光武帝劉秀的例子而稱帝。孫權雖然統治地域、麾下軍力都強於劉備,但他想要稱帝,卻完全不合法統,名不正言不順。江東孫氏出身...
諸葛亮為什麼要勸劉備登基稱帝呢?
公元220年,關羽壯烈犧牲之際,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緊接著,劉備集團的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廢的消息後,紛紛勸說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但是劉備起初不答應。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用耿純遊說漢光武...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第二年,孫權突然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定,派出都尉徐詳找曹操「請降」。曹操當即「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一個以孫權「請降」為前提的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