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等了八年才稱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

其中,就曹魏一方來說,曹丕於公元220年就正式稱帝,一年後,劉備建立蜀漢,並在成都正式稱帝。

與此相對應的是,作為東吳一方的開國之君,孫權卻等到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即劉備稱帝之後的第八年。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三國一方的君主,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等了八年才稱帝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中,孫權之所以最後才稱帝,主要原因就是其「名不正則言不順」。

具體來說,對於曹丕來說,雖然劉備、諸葛亮經常稱其為「篡漢自立」。

但是,對於曹丕來說,走的過程是禪讓制的,也即其皇帝之位是漢獻帝劉協禪讓。

儘管漢獻帝劉協是被迫的,但是,從名義上來看,曹魏代漢在形式上是沒有什麼的問題。

與此相對應的是,劉備是漢朝皇室後裔,打著復興漢室的名義建立蜀漢,並登基稱帝,也是名正言順的。

由此,就孫權來說,顯然就比較尷尬了。

相對於曹操和劉備,江東孫氏出身微寒,孫權的曾祖父只是個無名瓜農。

而就曹操來說,《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至於劉備,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由此,在講究出身的東漢末年,孫權的出身實在無法和曹操、劉備相提並論,這也是其最後才稱帝的原因之一。

當然,對於堅韌的孫權,為了最終實現稱帝的目標,保持了足夠的耐心,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東漢末年,孫劉聯手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曹魏,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不久之後,孫權自稱「車騎將軍、徐州牧」。

公元219年,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孫權又選擇聯手曹魏襲擊關羽,奪得了荊州之地,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同時,因為擔心劉備的報復,孫權不僅支持曹丕稱帝,而且向曹丕稱臣。

在此基礎上,曹丕賜封孫權為吳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持之以恆的孫權,因為受封為吳王,所以其距離稱帝可謂只差一步之遙了。

最後,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孫權不僅擊敗了氣勢洶洶的劉備,更擊退了強大的曹丕。

這兩次戰爭的勝利,也為孫權稱帝增添了足夠的底氣。

換而言之,如果這兩次戰爭有一次失敗的話,東吳孫權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個問題了。

之後的幾年,劉備、曹丕相繼去世。

在此基礎上,孫權選擇修好和蜀漢一方的關係,以此希望在稱帝上獲得諸葛亮的支持。

最終,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由此,相對於曹丕和劉備,孫權在稱帝上遲了八年之久。

但是,八年的等待的無疑是必要的和值得的。

文/情懷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完這篇文章,讓你對三國帝王史了如指掌

東漢末年,硝煙四起,群雄爭霸,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三國。三國,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人皆知的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三國歷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