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走進歷史曹操的天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又對照著看了一遍新舊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就電視劇本身,可以說是一部恢弘巨製。

無論老版還是新版《三國演義》,因為都是搬小說上影幕,難免脫離不開原著關於"尊劉貶曹"的政治性傾向。

應該說從劇情編排到演員演技,無疑都是成功的。

尊重原著,本無可厚非。

但撇開劇情,讓我想了很多,想的最多的是曹操其人。

對曹操這位牛人,多數人熟知的是演義里的曹操。

演義曹操,在小說里,戲劇里,是個大奸臣,在百姓眼中,是個大壞蛋。

我在標題中用了"歷史曹操"的字樣,並不是說這曹操有好幾人。

其實歷史上僅曹操一人。

只所以加了"歷史"二字,是由於目前至少有演義曹操、歷史曹操兩個版本存在。

而"歷史曹操",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就請諸君跟著一知半解的我,一起走進"歷史曹操"的天空,沿著他的人生軌跡,看看他到底是一個大奸的賊人,還是治世的英雄吧!

姓名: 曹操

別名: 曹孟德,曹吉民,曹阿瞞

國籍: 三國時的魏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譙郡(今安徽毫州)

出生時間: 155年(乙未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庚子年),享年65歲

職業: 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主要成就: 對內消滅了割據勢力,對外征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北方; 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恢復了經濟生產和生活秩序; 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三國鼎立時魏政權的奠基人。

  小時的曹操,十分聰穎,是個很有心機也很頑皮的孩子。

他父親曹嵩送他去朝廷太學學習,在哪裡他廣交朋友,很多重要人物都在此時結識。


20歲的曹操被舉孝廉,從此步入仕途。

初入仕途,曹操就顯示了非凡的能力。

在洛陽北部尉仼上,相當於現在公安局長,為維護社會治安,他自造五色棒掛在城門,不管何人,只要違禁,就會被棒殺。

其中,被棒殺的就有當時紅極一時的大宦官蹇碩叔父在內。

犯禁的蹇碩叔父依仗侄兒蹇碩權勢,橫行不法,被曹操棒殺,震驚朝野。

之後再無人敢以身試法。

後來曹操做了皇帝的議郎,任上,他韜光養晦,熟讀兵書,弄清了啥是政治,他還上書為清流竇武、陳蕃鳴冤。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相當於現在的師長,率領5000兵擊敗潁川黃巾軍,成功地從政界轉入軍界。

這年曹操30歲。

31歲時,曹操出仼濟南相,一次就罷免了百姓怨聲載道的八個縣令,百姓們拍手稱快。

  原本曹操是英雄蓋世,誰知身後竟然罵名滾滾,曹操真是歷史上第一不幸的人物。


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起初的曹操,遠不如袁紹、袁術、劉表、公孫瓚發跡的早。

然而,這一個個大佬最終都被曹操擊敗。

在後世的藝術作品中,曹操、孫權和劉備都積攢了極高的人氣。

但三人中,尤以劉備的人氣指數最高。

而對歷史貢獻最大的曹操,則爭議最多,分歧也最大。

對這三位人傑,我欣賞更多一點的是曹操這位北方梟雄。

  小說里,戲曲中,往往把曹操作為一個不忠、不仁、不義的白臉大奸賊形象去刻畫,這對曹操似有不公。


藝術本身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可是藝術畢竟是藝術,是替代不了史實的。

當有些藝術情節或人物回歸歷史去檢驗,往往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因此,要了解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最好的辦法是去讀他的傳記、作品,或史書對他的記載評價。

對曹操而言,最簡單的了解辦法,是建議去看看《三國志》,看看他的詩文,或許從中你能了解到與小說戲劇里的不一樣。

  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個認同的主流文化與價值取向。


對曹操這樣一個人物,更是逃脫不了這樣一個取向。

出於政治統治也好,出於藝術需要也罷,對曹操的描繪也是時抑時揚,尊劉還是尊曹也多在變化中前行。

而小說《三國演義》里和舞台上的曹操,雖也有歷史曹操的影子,但早已成了作者為其作品主題服務的一個料,被人為塑造了。

  自古以來,罵曹操為奷雄者,概由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汝南許劭的一句評價而起。


《三國演義》第一回這樣描寫,青年曹操問許劭"我何如人",許劭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奷雄也",曹操聽了大悅而去。

試問,這樣的評價如何能讓曹操高興而去呢。

曹操生活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中,為了治亂,他的確殺了許多人,連他自己也發出了"寧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怒吼。

曹操的這句話,就更成了他人攻擊曹操是奷雄的一大"證據"。

後來的反對者,特別是那個寫《魏氏春秋》野史的東晉人孫盛,為達到他自己貶魏抬蜀的目的,篡改了許劭原話,把英雄改為奷雄。

從此後,人云亦云,曹操真的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奷賊。


元末明初,由於民族矛盾尖銳,漢民族把金元統治者比作曹操,貶低、醜化曹操。

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羅貫中先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所以他也把曹操作為奷雄形象寫入了小說。

但羅貫中先生畢竟是在寫小說,而不是寫歷史。

到了大清乾隆年間,乾隆出於維護自己的統治需要也罷,出於對歷史人物偏愛也好,一錘將曹操定音篡盜。

此後,曹操再無翻過身。

  其實,在三國蜀漢與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在其《三國志》中說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明代進士李瓚對曹操的評價是"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

明代文學家張溥對曹操的評語是"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

魯迅說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

就連毛澤東都十分敬佩曹操,對歷史人物評論最多的也數曹操。

老人家指出"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應該平反。

"

曾仼人民出版社編審和《新華文摘》、《新華月報》主編,後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的張作耀,在他的《曹操評傳》中作了這樣表述,綜觀曹操一生,與其把曹操看為亂世奸雄,不如把曹操看為亂世英雄更貼切,只有這樣,曹操才能從許劭處大悅而去。

原來,曹操是被毀在了奸與英的一字之差上,真是可悲可嘆!

  曹操好殺人,這在歷史中確有記載。


曹操處於東漢末年,那時山河動盪,劉漢王朝十侍當權,後宮亂朝,天下大亂,氣數將盡。

曹操殺董承,殺董貴妃,殺伏皇后等,是在除掉敵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這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戰爭中殺人,更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試想,假若在你死我活的敵人面前心慈手軟,到頭來恐怕只有自己的腦袋搬家了,所謂成者王敗者寇,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當然,史書上也有記錄他因疑心性格殺人的。

比如,殺了要打開頭顱為他治病的華佗,殺了參與曹氏宮廷奪嫡之爭的聰明人楊修,殺了居功自傲又大不敬的許攸。

按說這些人有的確實罪不至死,尤其是華佗,但若站在曹操角度,或許這些人也該殺。

但也沒必要把這些都作為曹操是賊人、奸人、惡人的理由,把他打入奸賊之列。

  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歷來也是曹操大奷的一款大罪。


曹操所處時代,皇帝無能,根本無法支撐起那個龐大的東漢帝國大廈,人民水深火熱,急切需要一個強勢的人物和他的集團來收拾殘局。

正值此時,曹操來了,他的強壯人馬隊伍來了。

曹操大軍擊敗李催與郭汜聯軍,把身處險境、走投無路的漢獻帝迎到許都,曹操因救駕功高被封官爵。

因此也就有了"說曹操,曹操到"這個形容速度快的典故。

在那個忠君的歷史年代,誰是皇帝身邊的人誰就占據了政治主動。

對此時的曹操,你可以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可以說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他終其一生都沒有去自己做天子以令諸侯。

  政治上占盡了主動的曹操,為平定豪族割據,救民於水火,很快展開了治亂。

他先後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結束了漢末豪族混亂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廣大平原的安定,也為後來兩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但曹操自己卻背上了一個挾天子、戰四方、謀私利的罵名。


實際上,曹操算得上一個仁義之人。

且不說曹操對大批降將不疑反重用的事例,單說他明知劉備是他最具競爭的對手,還力排眾議,待為上賓。


煮酒論英雄,這個膾炙人口的段子,其實講的就是曹操對劉備既鬥爭又杯酒言歡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既讓鬥爭雙方氣氛緊張,又讓鬥爭人物呼之欲出,更讓我們看客心驚,可謂精彩到極點。

要說殺劉備,此時極佳,可曹操只是來了個說破英雄驚劉備的場面。

甚至在劉備請兵徐州,計殺車胄,反心已畢露時,也沒誅殺劉備。

可見他講究的是這個義字。

  還有,曹操對降將劉備的重要股肱之臣關羽,更是愛惜有加,甚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盛待,封官爵,贈美女,送寶馬,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並任由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地去重新投入劉備懷抱。


若說曹操是奷雄,斬了這個關羽,就會讓劉備少了幫手,也不會出現後來的三分天下。

這一點,曹操的謀士們以及曹操本人是不會不清楚的。

因為,此時的曹操不僅僅是在愛才,而更重要的是在講義。

曹操的此情此義,實際上已達到雖未得其人但已得其心的效應,這在後來都是有回報應驗的。

比如曹操兵敗花容道,關羽寧可犯軍令也放走了曹操。

再說曹操的仁。

何為仁,仁者,融也,善也。

與人融洽相處為仁,能容下不同政見的人為善。

曹操興屯田,唯才是舉,求賢若渴,連為袁紹寫討曹檄文的陳琳都能容忍,可見他的氣度遠非常人可比。


袁紹想稱霸,就必須先除掉漢獻帝身邊的曹操。

除曹就要師出有名,於是袁紹找了個叫陳琳的文人,給他寫了一篇起事繳文,就是現在的聲討書。

這筆桿子陳琳下筆千言,痛罵曹操,甚至罵到了人家祖宗。

可檄文寫的很棒,曹操也欣賞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文筆了得。

袁紹敗後,陳琳也被抓。

曹操見到陳琳,問他,你寫檄文就寫檄文,為何要罵我祖宗父母,他們又沒惹你。

陳琳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欣賞陳琳的才華,不僅沒殺他,還讓他做了自己身邊的門下督。

  讀曹操的詩文,從中也會感受到他的英雄氣勢。


曹操,不僅在軍事上很有建樹,而且在文學上給後人留下寶貴財富。

文武全才的曹操,與他兒子曹植和曹丕並稱三曹,成就與名氣在孔融、陳琳等建安七子之上。

曹操的詩文,有的體現他的性格特點,有的體現著他的軍事才能。

在詩文中,他嘻笑怒罵,隨心所欲。

尤其是他的《觀滄海》更是氣勢恢宏,彰顯著他的英雄本性。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詩詞,實際上就是對曹操其人的定論。

詩詞的下半闕是: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僅寥寥數語,就把曹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的形象刻畫了出來。

  曹操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同時還是個好領導、好父親。


之所以說他是好領導,是由於有一大批頂尖人才願意跟著他去施展宏偉抱負。

說他是好父親或者是成功的父親,是因為他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獨樹一幟,給他再加一個成功教育家的頭銜也不為過。

他教育孩子的目標就是培養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

他的兒子們都很出色,至今還能為人們記起的有政治家魏文帝曹丕、七步成詩的優秀詩人曹植、刻船稱象的著名神童曹沖、名將曹彰。

  一個英雄的存在,首先是要看他平時為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

其次是他的輝煌形象是否成為後人見賢思齊、謀定志向的精神動力和人生導師。

曹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

革除東漢末年的許多惡政,抑制了豪強。

任用棗祗、任峻等人屯田,給大批無地農民分地分耕牛農具,使北方農業生產得以極大恢復。

嚴令軍馬士兵不得踩踏農田,否則斬首論處。

免除長期戰亂之地的農民稅租,由政府出錢贍養孤寡老人、孤兒殘疾,這簡直可以說是最早的國家社會保障政策。


這些,難道不是了不起,難道不是英雄所為?曹操幫劉家君主治理天下,給天下百姓帶來和平幸福,對百姓有好處,即使曹操來當君主又有何不可。

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封建王朝那個不是家天下的君主制。

所以誰當皇帝都無所謂,重要的是給百姓帶來利益。

  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雖然武功了得,但文釆稍遜。

五代十國時南唐唐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雖然在文學領域造詣頗深,但治國用兵卻一塌糊塗。


縱觀曹操一生,文韜武略,無一不精,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佼佼者,就是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

事實上,歷史曹操,確實是個英雄,而且是個大英雄。

不過,這個大英雄又很奸詐,也可以說他是個奸詐的英雄。


曹操的肚量很大,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氣魄。

這在他的一樁樁一件件行為里,已得到很好的詮釋。

他所表現的奸詐,狡猾,殘忍,可以說落落大方,真誠坦然,是惟大英雄才有的本色。

當然,人無完人,曹操也是人,他也會犯常人所犯的過錯,但那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所犯的錯,這與奸賊二字根本是不能劃等號的。

所以,若說曹操是奸雄,其實應該在"奸雄"前面加上"可愛的",這才符合歷史曹操的本來面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權術之王(曹操)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

曹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魏王,亦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三國志》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確,曹操胸懷大志,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非同凡響,在詩賦和書法方...

看我如何評價曹操,文章寫的有點長

曹操,在大多數人眼裡他是一個反派角色,這也難怪,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時甚至還濫殺無辜。但是真正的曹操並不是這樣的,現在就讓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這位「亂世的梟雄」吧!下面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