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魏王,亦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三國志》中稱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的確,曹操胸懷大志,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非同凡響,在詩賦和書法方面的造詣也很高,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著有《觀滄海》、《龜雖壽》等樂府詩。
曹操生性多疑,對待敵人時奸詐狠毒,體恤眾生時卻仁義無比。
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在世: 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
《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
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
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漢魏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一生雖並未稱帝,但他在漢末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措施,可以使他與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
但是曹操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貶多於褒。
肯定他的,說他胸懷大志,唯才是舉,平定北方,登高必賦,文武兼備,御軍三十餘年,自著兵書十萬餘字,是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否定他的,說他「名托漢相,實為漢賊」是個善於玩弄權術,殘忍嗜殺的「奸雄」,尤其在民間,更將曹操作為「奸詐」、「虛偽」的代名詞。
究其原因,也許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國演義》的問世,把曹操形象醜化、被定格。
因此,要還曹操真實面目就不僅僅是一個「是」還是「非」的問題,就必須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和觀點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背境進行系統整體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一、「奸雄」——曹操
確實《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徐州屠城、水淹鄴城、華佗被害、近待被殺、出於恐懼和猜忌殺呂伯奢一家、為引誘呂布將擄來的群眾當炮等等,確是曹操兇殘性格的大暴露。
(一)鎮壓起義,充當屠夫。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開國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鎮壓過農民起義,他們的雙手都粘滿了人民的鮮血。
無論是歷史上的曹操還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也不例外。
「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充當了一個朝廷劊子手的角色。
此後,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殘酷得連死人也不放過。
董卓、王允死後,青州黃巾軍再次起義,曹操與濟北相鮑信負責鎮壓義軍,鮑信戰死,曹操卻「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並「擇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曹操用義軍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先是除「濟南相」、任「典軍校尉」,後是封「鎮東將軍」,而且逐步擴大了軍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資本。
(二)欺君罔上,竊國謀逆。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
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繫,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
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竊國謀逆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
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
事後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儘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
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三)玩弄權術,殘暴不仁。
歷史上的陰謀家、野心家都喜歡玩弄權術,曹操更是得心應手,將權術玩弄於股掌之間。
壽春伐袁術時,曹軍與袁軍相持月余,糧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讓管糧官王故以「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
管糧官王故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將士的憤怒,紛紛傳言丞相欺眾。
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無過錯的王故之頭來穩住軍心,平息眾怒。
曹操的殘暴不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
「殺吉平」,曹操更加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後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吉平撞階而死後,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
「順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
(四)虛假偽善,奸詐狡猾。
曹操的偽善和姦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智慧。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為了達到我行我素、遊蕩閒逛、逃避責難的目的,他曾「裝病讒叔」,故意挑撥離間父與叔的兄弟關係。
董卓進京後獨霸朝綱,廢少帝立獻帝,擅殺朝臣,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從衣鏡中窺見拔刀動作,他隨即跪下獻刀,掩蓋刺殺的失敗,「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
董卓雖然見疑,但仍被他瞞過,任他逃脫。
其餘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都可以證明曹操的虛假偽善和姦詐狡猾。
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五)驕奢淫逸,嫉賢妒能。
曹操進宛城,見張濟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語來打動她,「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也」,並許以還都後扶為正室,每日與之取樂,不思歸期。
其實張繡之降在此事之前,全與張濟妻無涉。
以曹操當時的地位,對階下一個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貪戀美色和狡詐本色可見一斑。
當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志得意滿時,個人的驕橫無比和剛愎自用便顯露無餘,「宴長江赤壁賦詩」,劉馥只不過指出「丞相何故說出不吉之言」,便惹來殺身之禍。
曹操還在漳河之上修建壯麗無比的銅雀台,並「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供自己晚年享樂。
曹操嫉賢妒能的典型事例,莫過於「斬殺楊修」。
曹操在門上書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蓋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曹丕曹植兄弟爭寵鬥智等,都被楊修一一識破,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喜笑」,但在內心深處卻「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最後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鬥中,尋了個「亂我軍心」的藉口,將楊修斬殺了事。
可嘆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糊裡糊塗地成了曹操嫉賢妒能的犧牲品。
曹操,奸雄乎?英雄乎?中華五千年,江山代有人才出。
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曹操無疑可以說是爭議最多的一位人物。
在多數人眼中,曹操是一個反面人物,是一個陰險、歹毒、蠻橫之人。
人們有這樣的印象,原因是有很多的。
比如說,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曹操有一句很狂妄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看起來理由相當充分,但是「眾所周知」真的就是事實嗎?
其實曹操這個「奸雄」多半是被逼出來的,而曹操似乎命中注定只能當一個「壞人」。
當年,曹操因討伐董卓起家,沒想到「以奸易奸」,除掉董卓後他反被人看成是奸臣了。
除掉董卓之後,曹操目中無人,其子曹丕還自立為王,以魏代漢,追諡曹操為魏武帝。
蒼茫人海間,人們所關注的只是表面現象,一味地以表面的東西來評斷一個人的好壞、仁義奸雄,從來都不喜歡看其所隱含的實質東西。
在三國中,人們評價曹操為奸臣,諸葛亮為忠臣,似乎是歷史定論。
可是細細想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所謂忠奸自古就有別。
然而,很少有人會認真地想一想,他們的忠在何處、奸在何處。
在人們心中,只要是跟著劉備的就一定是忠臣,因為他是漢室之後。
假如我們單從這一個小觀點來判斷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商湯反夏、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他們算不算是奸臣呢?
由此可見,人們對曹操的「奸雄」和「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好像是非常公正的評價。
然而,他所謂「如國家無孤一人,真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直率坦言又不能不使我們警醒,他真的是「奸雄」嗎?
有人曾評價說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其意為,若在太平盛世,曹乃安邦定國之臣子,是逢亂世,則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叛臣。
無論形勢如何,我們對曹操的能力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而世上大多數人之所以說曹操是個「奸雄」,主要原因其實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最重要的是歷史上經常說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了漢獻帝的位子,曹操就順理成章地被尊為魏武帝。
如若這樣算來,曹操也就算是「篡」了位。
做臣子的篡了君王的位,難道不是奸賊嗎?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僅僅只是腐儒之見,令人感到十分可笑。
當時曹氏代漢,應該說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沒有什麼合法或不合法之說。
假如說一些改朝換代者都是「反叛」、「篡奪」,那麼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自商周以來,在我國歷史上很難找到合法的朝代了。
還有一點就是曹操為人奸詐,善於玩弄權術,非正人君子所為。
小小年紀就成了耍奸高手,可謂是「自古奸雄出少年」了。
由於世人都認定曹操是一個「奸雄」,所以關於曹操的「故事」也就特別的多。
還有一件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生怕遭人暗算,便揚言他有特異功能,誰若在他熟睡時靠近其臥榻,就算他當時是在夢中也能覺察到。
他還對侍臣和姬妾們說:「當我在睡覺的時候,誰都不可隨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就會殺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
」一天,曹操佯裝熟睡,故意沒蓋被子,一個近侍忘了曹操「夢中殺人」的話,好心去給他蓋上了被子,結果此人好心未得好報,被一躍而起的曹操一劍砍死了。
從此以後,在曹操睡覺時左右誰也不敢靠近他的臥榻了。
曹操還曾聲稱自己「人慾危己,己輒心動」。
他私下對一個侍從說:「你暗藏刀子來到我的面前,我說我的心動,然後佯裝要殺你。
你不要說是我安排的,就一定不會有事。
事後我有重賞。
」那個倒霉的侍從聽了曹操的話,竟信以為真,懷藏刀子靠近曹操,曹操遂大叫「心動」,於是便令人把那個侍從拿下,果然在侍從的懷中搜出了利刃。
曹操立刻下令把那個侍從斬首,最為可憐的就是那個倒霉蛋,恐怕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其實史書上關於曹操這種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說「一瓜殺三妾」、「代人捉刀」等,都透出曹操兇殘的一面。
當然,如果僅僅是騙人,如「望梅止渴」之類,倒是傳為美談了。
最後就是曹操的殘暴嗜殺。
曹操曾悍然殺死了漢獻帝的皇后伏氏、貴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親屬。
在衛道士們看來,這是其「謀逆」的鐵證。
不過話說回來,曹操是因漢獻帝與伏氏、董承、伏完等陰謀除掉他時才痛下殺手的,本來就應該屬於自衛,根本就談不上大過。
只是在三國時期,對每一個人物的角色定位不同,而曹操就是註定的「奸雄」。
而令人們最難諒解的是曹操的濫殺無辜。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因父親被徐州牧陶謙部將所害而向徐州發起進攻,竟將徐州一帶男女數十萬人活埋於泗水以泄憤,清代大學者王夫之認為曹操此舉「慘毒不仁,惡滔天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擊敗袁紹,又將降卒近八萬人活埋。
實際上,但凡得罪、頂撞過曹操的人,幾乎都沒有好的下場。
實在找不到岔子,就誣以謀反;謀反的贓也栽不了,便誣以「腹誹心謗」。
腹誹心謗可是既說不清又不要證據的事,當然一抓一個準。
這種以「腹誹心謗」為罪名殺人的事劉邦干過,漢武帝劉徹干過,曹操幹起來也很得心應手。
那個道德最高尚、品行最端正、作風最正派,在群眾中威望高的孔融等這些個「傲人」都被利用非常手段活活整死了。
殺死聰明過人的楊修,借刀殺死恃才傲物的禰衡……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跡,一直以來都為人們所詬病。
但是如若從正面來客觀評價曹操的話,曹操可以稱的上是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是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英雄。
他志向遠大、氣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是他,逐步消滅了北方的軍閥與匪盜,統一了北方的廣大地區;是他,指揮軍隊開墾荒田,抑制豪強,興修水利,發展經濟,為以後晉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為後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一直以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通常都是採用兩個標準,一種就是人們所說的「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另一種就是「忠奸標準」。
成則英雄敗則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這幾乎成了一條定律;對臣子而言,則以「忠奸」為分水嶺,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
假如曹操果敢地取代漢獻帝即皇帝位,然後掃平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將帝位傳個一二百年,那麼曹操理所當然是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這和「黃袍加身」的宋太祖沒有什麼分別。
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歷史上的地位恐怕要遠遠高於宋太祖。
如果這樣的話,倒也沒有人敢說曹操是「漢賊」、「奸雄」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曹操是武大郎攀槓子——上下不夠頭。
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他既沒有代漢稱帝成為「篡賊」,也沒有一心一意輔佐漢獻帝成為「忠臣」;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既沒有一統天下成為一個絕對的成功者,也沒有被人消滅成為一個絕對的失敗者。
因此,曹操在我國歷史上就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用傳統的「成敗標準」和「忠奸標準」來評價曹操似乎都不合適。
這樣說來,曹操也不能算是一個奸雄了。
偉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罷,壞人也罷,反正都是人。
既然都是人,那麼無論是偉人還是凡人、好人還是壞人,都應該具有人性的優點和弱點,自然曹操也不例外。
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應該客觀公正,應該看其大節、看其對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有何作用和貢獻,而不應該抓其一點、不計其餘。
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傑。
而曹操恰恰是在當時的亂世中應運而生的人物,其本性還是個欲扶大廈於傾危、拯百姓於水火的仁人志士。
如果一味地用「奸雄」來評價曹操,那麼曹操是冤了點兒。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為人們盛傳曹操將「有不遜之志」,曹操特意寫了篇《讓縣自明本志令》來自剖心跡,說明自己並無代漢的野心,只不過「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做征西將軍,然後題墓誌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這便是曹操當時的心愿。
曹操在討伐黃巾軍時身先士卒,屢立軍功。
曹操在平定黃巾以後,見朝中宦官專權,政治黑暗,遂辭官歸隱,「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視官職如敝屣。
董卓在進京之後欲篡漢自立,諸侯或擁兵自重、或興兵討伐,剛剛趨於安定的漢朝江山又將分崩離析。
曹操為了維護漢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討伐董卓的陣營之中。
在諸侯之中,袁紹、袁術等各懷異志,蛇鼠兩端,只有曹操與孫堅對漢朝忠心耿耿,作戰最為勇敢。
對此,王夫之評價道:「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堅而已矣!其次則操而已矣!豈袁紹等之力不逮操與堅哉?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
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
」王夫之之言,頗有點好心有好報的意思。
我們可以看一看劉備,在他小時候和小朋友們在村頭玩遊戲時,就自稱自己是皇帝,村頭的大桑樹是其「羽葆蓋車」。
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另一個叫劉禪。
封禪是古時皇帝祭奠天地的禮儀,由此看出劉備一直想著要做皇帝。
如果按封建道德來評價他的話,劉備早就有「不臣之心」。
而三國時期的人物也大都如此:袁紹雖然才疏,但是志大,討董卓之時即生異志,得到玉璽後愛不釋手,醜態畢露,因此為曹操所看不起。
袁紹之弟袁術更是稱帝心切,早就在壽春稱帝,結果沒過多久便被曹操所滅。
和曹操比起來,袁紹、袁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孫權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且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他不聽招呼,公然與朝廷的軍隊展開赤壁大戰;於漢獻帝尚在位之時,他竟居心叵測地公然寫信勸曹操稱帝,壓根就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
曹操與袁紹、袁術、劉備、孫權這些人相比,是最沒有野心的一個人,也是對漢室貢獻最大的一個人。
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並非誇張之言。
不但曹操至死沒有稱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孫權也不敢稱帝。
如果不是曹操在漢獻帝走投無路的時候收留之,漢獻帝根本不會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
這樣說來,說曹操「名托漢相,實為漢賊」,實在是冤枉他了。
好在曹操並不在乎別人給他畫的大花臉,更不在乎死後別人的說三道四。
他打算做的事情在生前大體已經做完,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但這樣看來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這是魯迅說的話,而且還是一個有幾分可愛也有幾分奸詐的英雄。
除了上面敘述之外,曹操平定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日後統一全國奠定基礎,自有其難以磨滅的歷史貢獻。
當曹操掌握了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之後,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也隨之暴露出來。
如追求美色,貪圖享樂,刻薄多疑,玩弄權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致被長時間地打入「奸臣」之列。
至於曹操玩弄權術、濫殺無辜,也當然是權力使然。
若無權力,就談不上玩弄權術;若無權力,他更不可能濫殺無辜。
所以說,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是最危險的東西。
它不但能讓無辜者橫遭劫難,並且還能令掌權者身敗名裂。
權力,尤其是絕對的權力、不受任何制約的權力,就好比強烈的腐蝕劑,足以使人產生質的變化。
曹操最初起兵時並未有「篡漢」的想法,其理想不過是能夠因功封侯,做個「征西將軍」。
但隨著實力的日漸雄厚、權力的日益擴大,他的慾望也跟著膨脹了起來。
就連不學無術的袁術,在擁有地盤和軍隊之後尚思過皇帝癮,更何況雄才大略的曹操呢?
民主的真諦,實際上就是對政治家的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這既是對大多數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是對掌權人的保護。
它可使掌握權力的人合理地使用權力,不至於讓一個英雄變為一個奸雄、讓一個政治家變成一個暴君、獨夫。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的不公平,曹操就這樣被指控為奸雄,背上了千年的罵名。
誠然,曹操當然有該罵的地方,他殺了那麼多的人,而且殺的冤枉;他也做了那麼多的虧心事,還做的缺德。
但是事情總有個正反兩面,不能僅憑一些片面之詞就把一個人給決定了,這未免也太武斷了一點兒。
所以話又說回來,以民主的理念去衡量一千八百年前的曹操是沒有道理的,曹操就是曹操,對歷史人物當然不能以今人的標準去求全責備。
郭沫若為曹操翻案,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這又未免矯枉過正了。
對於一貫以「成敗標準」和「忠奸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的人來說,通常會把歷史人物分為兩類: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對於正面人物,可以無限拔高,將他描畫得沒有一絲缺點,有缺點也要「為賢者諱」,以維護正面人物的「光輝形象」;對於反面人物,則描畫得一無是處。
其實,既然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就會有七情六慾,有公心也有私心,就不可能成為「完人」和「聖人」。
事實上,承認曹操有缺點和弱點並不影響其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的歷史地位。
正如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所評價的那樣,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為了使自己活命而拚命廝殺,而曹操只不過聰明地把原本就屬於東吳之過錯利用反間計重新還給他,而自己坐山觀虎鬥享盡漁翁之利。
這要怪只能怪劉備太笨、太固執,為了自己的仁義道德而不聽諸葛亮及趙雲的好言相勸,執意要攻東吳的後果。
而曹操身為另一國的丞相,總不能把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取勝的仗給破壞吧,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更何況曹操這次根本就沒有做什麼大奸大惡之事。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歷史證明了曹操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
自董卓以後豪傑並起,曹操比袁紹則名微眾寡,然而曹操卻運用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坐擁天時之利為成功之本,擊敗袁紹;巧用離間計瓦解韓遂與馬超的信任,平西涼之亂;調虎離山,漢中破張魯;這些都是曹操雄才偉略的體現。
作為一代豪傑,曹操有著獨有的奸詐,更有著超凡的才智,正是由於這兩點共同匯聚在曹操身上,才「贏得」了世人獨特的評價「奸雄」。
而人們不喜歡曹操是因為不喜歡他的「術」,對於這一點許多人都不懂,也不會用,因為他的「術」確實很奸詐。
但是,曹操是打仗的人,俗話說:「兵不厭詐」,因此曹操不能算上是奸雄。
如果非要說曹操是奸雄的話,那麼他也是一個可愛的奸雄。
你們說呢?
一代奸雄曹操一生為什麼沒有稱帝?是不敢還是不能,原因很簡單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在中國,曹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但長期以來無論在小說或戲曲中,曹操都是作為奸佞的形象出現的這種形象大致是北宋以後逐步形成的。然而,真實的曹操並不是一個奸佞之輩...
曹操一世英雄,為何最終沒有稱帝?
中華五千年文明,每一段歷史都很精彩。但是,由於時間太久了,我們了解歷史,往往是憑藉一些史書,古人筆記,以及出土的文物。所以很難說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作者羅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