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術之王(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

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後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後代。



人物生平

《新三國》曹操劇照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字孟德,小字阿瞞,小名 吉利 譙(今安徽亳縣)人。

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

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

後封魏王。

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早年

曹操少時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以俠義自任,行為放蕩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不為世人看重。

只有橋玄、何顒、李瓚和王俊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

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

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許劭鄙視曹操的為人,不肯給他看相,曹操找到機會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給曹操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另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才逐漸知名。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

《新三國》曹操劇照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曾經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

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編成《兵法節要》,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20歲時,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

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

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做得好,外放他去擔任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

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

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陳留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長社鎮壓。

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剛上任就罷免8個縣令,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

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嚴明,濟南郡一帶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

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稱病回鄉。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

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

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新三國》曹操劇照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

不巧的是,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太后臨朝聽政。

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持。

於是何進便召時任并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

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

京城也陷入混亂。

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

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回到家鄉陳留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鄉勇,豪強衛茲也傾家財助之,率先揭竿舉義,討伐董卓。

次年,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長沙太守孫堅、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

(《三國演義》所說)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

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

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

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此天亡之時也」。

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汴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

曹操身中箭矢,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

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士兵不過5千人,而其他諸軍兵士十餘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

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

曹操只好與夏侯惇一起前往揚州招募兵勇,得兵4千,但行至龍亢時,士卒譁變。

曹操提劍連殺數十人,叛軍逃竄,不叛者5百餘人。

《新三國》曹操劇照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

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

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

而劉虞堅拒,表示自己寧可投奔鮮卑,也不接受僭越之舉,此事遂不了了之。

擁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逐鹿中原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

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交戰,結果被殺死。

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

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

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

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以抗。

這時的曹操是袁紹派系的同盟軍,劉備、孫策也分別屈身於公孫瓚與袁術之下,是受其差遣調度的客將。

正當曹操協助袁紹,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陶謙卻趁機攻打兗州東部的泰山郡,導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

(一說負責護送的陶謙部將殺害曹嵩並取其財貨逃亡)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大屠殺。

《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

」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暴躁引發的殘忍嗜殺,使其殘忍本性爆發。

興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覆易主。

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

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新三國》曹操劇照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

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

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

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

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

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 但曹操婉言拒絕。

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

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誌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

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於許。

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

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

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縣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

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日強。

建安二年(197年)征討張繡,張繡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繡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曹安民與典韋也陣亡。

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繡,都沒有徹底擊破。

後來張繡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于禁和徐晃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

這時,袁紹也已兼并公孫瓚的勢力,占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意圖發兵攻打許都。

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攻取河北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在誅滅了董承等人之後,為了解除東顧之憂,避免和袁紹、劉備兩面交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徐州,擊破劉備,收復徐州。

二月,袁紹領兵11萬南下,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

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延津之戰中連續斬殺袁紹兩員大將顏良、文丑,並靠著曹仁、于禁、樂進等人的奮戰而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

八月,袁紹逼近官渡,依沙堆為屯,東西連營數十里,與曹軍對峙。

十月,戰事處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

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淳于瓊等人守備的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

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曹操前後殺死淳于瓊等袁軍將士7萬多人。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一分為二,曹操趁勢進攻。

204年七月,曹操攻下河北袁氏的根據地鄴城,從本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

最後,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徹底擊潰袁尚、烏桓聯軍,消滅了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

興兵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

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

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

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

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

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平定關隴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為用兵關中,藉口要討伐漢中張魯,遣曹仁、夏侯淵等統率大軍與鍾繇會師於關中,此舉引起起關中諸侯的驚疑,馬超等十部起兵聯合反曹,曹操依賈詡離間之計,引起馬超、韓遂等相互猜疑,一舉擊潰關中聯軍,馬超等各自走還涼州。

隨後,馬超在隴西捲土重來,先後攻下隴西各地,但最後復奪涼州未成,兵敗逃奔漢中去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

曹操收降張魯後,取得漢中屬地,但劉備得悉曹操攻降漢中,早晚要攻打蜀地,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

此時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再次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加官晉爵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

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對荀彧不悅。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宗室藩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

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彩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布。

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劉備率軍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

孫權也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一面令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阻擋東吳進攻。

時漢中的夏侯淵與劉備相峙一年,曹軍守將夏侯淵、張郃、徐晃曾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於定軍山斬殺征西將軍夏侯淵。

至此漢中為劉備攻占,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曹軍無功而返,劉備便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晝夜不停攻擊曹軍。

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占上庸。

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的典故。

襄樊會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在漢中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

關羽起荊襄之兵大舉北伐襄樊,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滿寵的殘軍於樊城,史稱樊城之戰。

曹操派左將軍于禁和龐德援救,適逢漢水暴漲,淹沒于禁七軍,漢軍乘勢以水軍攻打,于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並另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

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叛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同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

孫權果然自請襲擊關羽後方。

曹操並召集駐守合肥與孫權對峙的張遼軍隊、在漢中監視巴蜀的徐晃軍隊等,並親自由洛陽領軍往樊城救援。

曹操又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

最先抵達樊城的徐晃軍,乘著大水稍退,對圍城的關羽軍展開攻擊。

曹仁終於突圍而出,與徐晃軍一同擊退關羽。

不久之後,往南退軍的關羽被占領江陵的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

1 文學成就

曹操詩歌在表現形式上往往有所創新,如「薤露行」、「蒿里行」,古辭都是雜言,各曲僅為四句,曹操則改用五言來寫,各十六句。

五言詩以外,又長於四言詩。

《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

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此外,曹操還有不少其他文章傳世,例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讓縣自明本志令》、《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文字質樸,感情流露,流暢率真。

1.1 內容思想

曹操善用舊

曹操

調舊題描寫新的內容。

漢樂府詩多著重塑造客觀人物形象,曹操的樂府詩卻突破詩人的自我形象;漢樂府詩以敘事為主,曹操的樂府詩卻以抒情為主。

他沒有從形式上模擬樂府,而是學習民歌反映現實的創作精神,用舊曲作詞,既具有民歌的特色,而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性。

曹操善於以詩歌抒寫政治理想和抱負,雄心壯志,詩中充滿奮發進取的精神。

部分詩中則雜有思憂難忘、人生朝露的消極情緒,還有宿命思想,又寫了一些遊仙詩。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

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可資明證。

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

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

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

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而是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

《步出夏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

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1.2 語言風格

曹操詩悲涼慷慨,沉鬱雄健,氣魄雄偉,音調昂揚,善用比興,語言古樸質直,形象鮮明。

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2 人物逝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權上書稱臣,「陳說天命」,勸曹操稱帝。

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陳群、夏侯惇和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

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自己並未除滅殷商,到了其子周武王才克殷。

暗示希望由自己的兒子曹丕來取代漢朝建立新政權。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因腦中風而病逝於洛陽,享年66歲。

諡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曹操死後,嫡長子曹丕嗣魏王,同年迫使漢獻帝退位禪讓,建立曹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3 曹操之墓

即高陵,又稱魏高陵,是東漢末年魏王曹操(其子曹丕稱帝後追諡「武帝」)的陵墓。

原本陵墓所在位置一直是謎團,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確認,其地址位於中國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一帶。

該地西依太行,北臨漳河,南倚南嶺,地勢較高。

西高穴村向東7公里為西門豹祠遺址,14公里余為鄴城遺址。

東臨安陽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為講武城遺址和磁縣北朝墓群。

由墓道、墓門、封門牆、甫道、前後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結構複雜,規模宏大。

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補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曹操

4 身世爭議

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宦官曹騰收養,其本來身份一直存在爭議。

《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劉宋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的《曹瞞傳》和郭頒《世語》則記載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父。

2011年末,復旦大學宣城通過對現代曹姓人群進行DNA分析,與史籍、方誌、家譜等歷史資料多重印證,從而找出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後代。

曹操Y染色體類型為O2-m268,漢代丞相曹參的家族基因O3-002611+,與曹操的家族基因沒有關係,從而證明曹操是曹參後人的說法可能是偽造。

對有關曹姓是曹操後代避禍改姓而來以及曹操是從夏侯氏抱養的說法,經過基因驗證都不可信。

復旦大學根據Y染色體DNA測試的結果推測遼寧東港大孤山、鐵嶺腰堡兩支曹姓屬曹操後裔。

2013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布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最新成果,首次100%確定曹操家族DNA,證實曹操並非漢相曹參後代,同時推翻了曹操為夏侯氏抱養而來的說法。

課題組成員韓昇表示,他們希望用這種遺傳生物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的手段,通過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基因、重要家族基因混入情況等,破解傳統研究無法解答的歷史謎案,逐漸呈現整個中華民族衍變融合的歷史。

5 軍事才能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

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

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

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

但是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局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

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鍊了自己的指揮才能,由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

曹操

6 家庭成員

6.1 養祖父

曹騰

6.2 父親

曹嵩

6.3 叔父

曹鼎,曹熾

6.4 長子

曹丕

6.5 妻妾

曹操正妻及側室,據《魏志·后妃傳》及《武文世王公傳》,可考者有15位:

丁夫人,曹操的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與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卞夫人,原曹操之妾,曹操與丁夫人離異後升為正室,生有曹丕(曹魏開國皇帝)、曹彰、曹植、曹熊。

劉夫人,曹操之妾,早年病亡,生有曹昂、曹鑠兩子,女兒清河公主。

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有三個兒子曹沖、曹據、曹宇。

一說還和前夫邊讓生有女兒曹憲。

杜夫人,曹操之妾。

和前夫秦宜祿生有兒子秦朗。

和曹操生有兒子曹林、曹袞,女兒金鄉公主。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玹、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

和前夫何威生有兒子何晏,和曹操生有曹矩一子。

王昭儀,曹操之妾,曹干生母早卒,曹操命其撫養。

孫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劉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陳妾,曹操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野史記載有一位:

來鶯兒,東漢洛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6.6 侄子

曹安民

6.7 子女

據《魏志·文帝紀》、《任城陳蕭王傳》、《武文世王公傳》,曹操的兒子有25位:

曹昂(177 - 197),曹操長子,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年輕時曾舉孝廉。

因張繡反叛而死於戰亂之中。

曹丕(187 - 226),曹操嫡長子,建安廿五年(220)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190 - 228),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桓。

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192 - 232),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

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

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180 - 220),早薨。

曹鑠(210 - 267),早薨,侄魏明帝曹睿後追封其為殤王。

有子曹潛及孫曹偃,曹偃死後絕子嗣。

曹沖(195 - 207),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據(210 -260 ),太和六年(232)封為彭城王。

曹宇(200 - 278),太和六年(232)封為燕王。

曹林(200 - 256),太和六年(232)封為沛王。

曹袞(190 - 235),太和六年(232)封為中山王。

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180 - 240),建安十六年(211)封為西鄉侯。

曹峻(200- 259),太和六年(232)封為陳留王。

曹矩(200 - 239),早薨。

曹干(216年 - 261),太和六年(232)封為趙王。

曹上(190 - 220),早薨。

曹彪(195年 - 251),太和六年(232)封為楚王。

嘉平三年(251)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190 - 229),早薨。

曹乘(201 - 231),早薨。

曹整(180 - 218),建安廿二年(217)封為郿侯。

曹京(179 - 200),早薨。

曹均(180 - 219),建安廿二年(217)封為樊侯。

曹棘(190 - 210),早薨。

曹徽(211 - 241年),太和六年(232)封為東平王。

曹茂( 199- 241),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太和六年(232)封為曲陽王。

曹操的女兒,可考證者6位,及其相關史書:

曹憲(199 - 250),漢獻帝貴人,一說為環夫人與前夫邊讓之女。

(《後漢書·皇后紀下》)

曹節(230 - 260),漢獻帝皇后。

(《後漢書·皇后紀下》、《後漢書·孝獻帝紀》)

曹華(199 - 240),漢獻帝貴人。

(《後漢書·皇后紀下》)

安陽公主(200 - 229),名不詳,為荀惲之妻。

(《魏志·荀彧傳》)

金鄉公主(210 - 240),名不詳,尹夫人或杜夫人之女,何晏之妻。

(《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清河公主(200 - 271),名不詳,夏侯楙之妻。

(《魏志·夏侯惇傳》引《魏略》)

曹操的養子,可考證者3位:

曹真

何晏

秦朗

6.8 後裔

曹霸,曹髦後人,唐玄宗時期畫家,能文善畫,官至左武衛將軍,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畫藝的讚嘆。

渡來人高向玄理與僧旻也自稱曹操後人。

6.9 重要親屬

夏侯惇(170-220):字讓元,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約為189年-220年。

初為奮武將軍司馬。

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2500戶。

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

死後諡為忠侯,其七子二孫皆為關內侯。

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其子夏侯楙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

夏侯淵(180-219):字妙才,惇之族弟,其妻為曹操原配夫人丁氏之妹,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9年-219年。

初為別部司馬、騎都尉。

建安廿一年(216年)封邑800戶。

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

建安廿四年(219年)死於與劉備、黃忠的爭奪漢中的戰役。

死後諡為愍侯。

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其子夏侯衡娶曹操弟海陽哀侯之女。

曹仁(168-223):字子孝,太祖從弟,祖父曹褒曾任穎川太守,父親曹熾曾任侍中、長水校尉。

其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87年-223年。

初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權。

建安廿五年(220年)封邑3500戶,封陳侯。

文帝年間官至大將軍。

死後諡為忠侯。

青龍元年(233年)入太祖廟庭,配享祭祀。

曹純(170-210):字子和,曹仁之弟,有記載的活動期間為196年後-210年。

初為議郎。

約建安十二年(207年)封邑300戶,封高陵亭侯。

死後諡為威侯。

曹洪(199-232):字子廉,太祖從弟,伯父曹鼎曾為尚書令。

其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為189年-232年。

初為鷹揚校尉。

黃初年間,封邑2100戶。

官至驃騎將軍,封樂城侯。

死後諡為恭侯。

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休(180-228):字文烈,太祖族子,其祖父曾為吳郡太守。

有記載的活動時間約為188年-228年。

十餘歲時,父死,獨與一家僕攜母親渡江至吳。

曹操起兵,變更姓名,輾轉荊州,以投奔曹操。

初為虎豹騎宿衛。

黃初七年(226年)封邑2500戶。

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

死後諡為壯候。

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曹真(190-231):字子丹,太祖養子,其父曹邵為曹操招兵被人所殺。

《魏略》中說其本姓秦,其父為掩護曹操,為追兵所殺,曹操收養真,改其姓為曹。

有記載的活動時間189年-231年。

初講虎豹騎。

太和三年(229年)封邑2900戶。

官至大司馬,封邵陵侯。

死後諡號為元侯。

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廟庭,享祭祀。

6.10 近身侍衛

典韋 (147-197):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宛城之戰中為救曹操斷後,與曹操長子雙雙戰死於宛城。

許褚 (145-227):字仲康,被曹操稱為「虎痴」,典韋死後繼續保護曹操,後曹操被馬超追殺,許褚虎視馬超,馬超才退兵,曹操逝世後許褚痛哭至吐血。

7 歷史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資治通鑑》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

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著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

曹操在其軍事生涯中,曾發動多次屠城,受到屠殺的戰俘與平民達數十萬之多。

(曹操屠徐州見於上文,《後漢書·孔融傳》「曹操攻屠鄴」等多處。

7.1 呂思勉評

民國史學界呂思勉先生曾專門寫作文章,辯駁於民間流行的曹操為奸臣的說法,根據他本人的分析考證來看,曹操並非周瑜所稱的「名為漢相,實則漢賊」,推測曹操本意乃是平定國家內亂後擇機功成身退,並無篡漢之心。

並指出曹操被後人廣為詬病的那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

7.2 毛澤東評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

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

毛澤東生

毛澤東

操,還說過「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話,但他從未講過自己評曹操的真正用意。

在毛澤東評曹操的那個時候,社會上的人們普遍對曹操存有偏見,戲劇里演的曹操是奸雄,老百姓也普遍認為要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他還多次公開稱讚曹操。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吟誦曹操《觀滄海》一詩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

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

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

這個案要翻。

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說:「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

當時曹操是代表正義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正在莫斯科訪問。

當晚,他請胡喬木、郭沫若到住處一道用餐,邊吃邊談中,毛澤東首先提起《三國演義》的話頭,他們夾敘夾議,談得很熱烈。

毛澤東忽然轉向翻譯李越然,問:「你說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更厲害些?」李越然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毛澤東說:「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

唱戲總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

這個人很了不起。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接見河南安陽縣委書記時談到曹操,他說:「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他還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同月20日,毛澤東在武漢召開的座談會上又談到曹操,他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是不同的。

《三國演義》把曹操當作奸臣來描寫,《三國志》則把曹操當作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來敘述。

他還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可是因為《三國演義》又通俗又生動,所以看的人多,加上舊戲上演三國戲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編造的,所以曹操在舊戲舞台上就是一個白臉奸臣。

這一點可以說在我國是婦孺皆知的。

「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

」「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黨是講真理的黨,凡是錯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1958年12月,毛澤東讀《三國志集解》中盧弼對《讓縣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時,針對盧弼對曹操的指責,寫了這樣一段批語:「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李太白云:『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此為近之。

1959年2月,毛澤東讀了《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翦伯贊寫的《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一文後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的兩晉統一鋪平了道路。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是繼承司馬遷的傳統,而是繼承朱熹的傳統。

1959年4月23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北京大學教授吳祖緗寫的《關於〈三國演義〉(三)》(案:《關於〈三國演義〉》之一、二,分載於1959年4月9日和15日《北京晚報》第三版)。

毛澤東讀後,即於吳文發表的第二天,即1959年4月24日,毛澤東專門請毛澤東辦公室秘書林克找來吳文《關於〈三國演義〉》之一、二來看一看(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第219頁)。

他對吳文中關於不能因為《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正統歷史觀,就否定它的民主思想的觀點,十分注意。

此次毛澤東雖然沒說什麼,但聯繫他此前此後對曹操的評價,亦可將此列入他評曹操的範圍。

1975年,毛澤東談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時說:「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

曹操少時機警過人,通權謀機變,以俠義自任,行為放蕩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不為世人看重。

只有橋玄、何顒、李瓚和王俊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將來一定會安定天下。

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

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許劭鄙視曹操的為人,不肯給他看相,曹操找到機會威脅許劭,許劭不得已,給曹操做出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另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才逐漸知名。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曾經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

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編成《兵法節要》,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20歲時,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

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

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做得好,外放他去擔任頓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

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

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盡顯風流——盪氣迴腸的三國「義」(一)

就在漢室這幕大戲即將落幕之際,又一出波瀾壯闊的大戲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當時一位複姓諸葛單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的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歷史的走向果然...

有多少人知道?曹操的真正血統不是曹家人!

曹操的父親曹嵩原姓夏侯,過繼給了曹操的祖父曹騰(詳見《三國志》),所以說他的真實姓氏姓曹也行姓夏侯也行。但我認為嚴格講他還是應該姓曹,因為,如果曹操是過繼的,那就可以說他的真實姓氏是夏侯,但是他...

三國鼎力中最強王者之15位最勇戰士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朝廷腐敗黑暗民不聊生,自然災害又相繼不斷,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妖人趁機煽動的黃巾起義雖被鎮壓,但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形成群雄割據、軍閥大混戰的局面。董卓借勢立足隴西,挾天...

「漢賊」曹操,也曾是想過匡扶漢室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兵臨樊城。剛剛經歷漢中大戰失敗的曹操馳援樊城,原為劉備盟友的孫權背信棄義,偷襲荊州,關羽又大敗於曹軍,在逃往益州的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向曹操稱臣,並上書...

三國曹操生平概況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

絕代梟雄曹操最後為他人做嫁衣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可惜沒如果,破碎的江南夢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19歲,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首都洛陽,少不了「京城四少」之流,各個有背景。作為一個首都公安局北部分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曹局長一到職,就申...

東漢末年—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