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曹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容提要】在中國歷史上,能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絕後的一人。
可是提起曹操,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數落他的種種不是。
其實,撇開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以純客觀的歷史視角審視曾經近兩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們會發現這位歷史人物與《三國演義》中的文學形象迥然不同。
【論文關鍵詞】 曹操;歷史真實;文學形象;奸雄;中肯評價
《三國演義》里的曹操:治世能臣,亂世奸雄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經歷了由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到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從南北朝劉宋年間的裴松之《三國演義》註解,到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從元代至治年間的《全相三國志評話》,到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迂迴曲折的過程,而小說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為人和歷史地位也隨著小說的不斷演變而幾榮幾衰。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雖然以歷史上的曹操為藍本,但很多方面由於文學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傾向的原因,小說中的曹操形象與歷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在《三國演義》里,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寧可我負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詐多疑的典型形象。
作者對他的擊敗呂布、掃蕩袁紹、統一北方等歷史功績給予中肯的評價,書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縱論曹操優於袁紹的十個方面,也都符合歷史的真實,充分體現了歷史小說「七實三虛」的嚴肅性。
但出於文學形象刻畫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響,小說里的曹操給人留下的終究還是敵對和可惡的印象。
為了刻畫這個人物典型,作者獨具匠心地通過借黃祖之手殺害曾幫助自己解糧草之危、韜略滿腹又恃才傲物的揚修的舉動揭露他的奸詐和卑劣行徑;通過描寫曹操的夢中殺人以防隨時的不測來表現其生性多疑、欺詐;通過借督糧官之首以平眾怒定民心來渲染曹操的詭詐和殘忍。
特別通過描寫其殺害故人呂伯奢一家,然後竟聲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狠毒心性刻畫其忘恩負義和殘忍無情。
作者還通過曹魏集團的內部關係來刻畫曹操對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為了羅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誘和脅迫;對於已經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滿猜疑和欺詐。
一些謀士對曹操事業的發展殫精竭力,屢建奇功,可當他們對曹操的願望有所忤逆時,曹操便「深恨之,以為不助己也」,不久或賜死或借他人之手殺害。
似此宅心,小說中多所描繪。
蘇軾《東坡志林》載王彭語云:塗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說明擁劉反曹的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是這種思想傾向的總結和發揮。
史書里的曹操:叱吒風雲胸懷天下
歷史上未經過加工的曹操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有關歷史記載,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
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
《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
公元174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
在洛陽北部尉任上,他不畏權貴豪強,對違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動,豪強斂跡。
在濟南相任上,他罷免了八名依附權貴、貪贓枉法的縣級官吏,又下令拆毀祠堂,禁絕祭祀,使濟南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遷都許昌後,曹操立即招募流亡農民,利用荒地屯田,後來又讓軍士屯田。
曹操還大修水利,推廣稻種,使中原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公元184年,曹操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
不久升任濟南相。
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
公元189年董卓人京後,逃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
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
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
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
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
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
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
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對於歷史上的曹操您有什麼樣的看法,請評論處留言!!!
文化周口|編輯部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因文學需要極力貶曹,而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曹為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人們從政治中熟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