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放棄一地 集結兵力於此 蜀漢就能打敗曹魏統一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都喜歡看《三國演義》,估計有很多朋友都對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將,卻未能統一中國的劉備勢力大感惋惜。
那麼劉備勢力(以下稱蜀漢)有沒有機會統一中國呢?
有人說不行,因為天下十三州,曹魏占了九,東吳和蜀漢加起來也只能占四州,單單從國力上,曹魏就能碾壓東吳和蜀漢,蜀漢要想擊敗曹魏,那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劉邦當年不也被困在了川蜀,但是因有韓信的逆天之能,不也逆襲高富帥項羽了?
那麼蜀漢要想逆襲該怎麼辦呢?
咱們先從《隆中對》說起: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這是諸葛亮《隆中對》的中心內容,那就是占據荊益兩州,緩和西戎南蠻的關係,再和孫權結為盟友,然後趁天下有變,便從益州、荊州兩地同時出兵,北伐曹魏。
而孫劉兩家則將擁有荊益揚交四州,大家看上面的東漢十三州地圖,就會發現,孫吳聯盟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單單是領土面積就能和曹魏相提並論。
有人會說當時這四州有大量未被開發的,被少數民族控制的土地,所以物資生產供應會比不上曹魏的九州。
其實不然,成都平原是出了名的天府之國,然後湖北有江漢平原,湖南有洞庭湖平原,江西有鄱陽湖平原,再加上長江三角洲平原,這些地方都是產糧區,而且被戰爭破壞較少,安徽馬鞍山有鐵礦,四川盆地有天然氣(三國時期已經開始利用天然氣了)和鹽,然後大理還產馬,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是克制騎兵的利器,所以說孫劉兩家的四個州,所能掌控的戰略物資,即便沒有曹魏多,卻也差不了多少。
東吳有百越待平定,蜀漢有南蠻和羌人要平定,可是諸葛亮只用了一兩年就搞定了南蠻和羌人,如果東吳虛心學習諸葛亮恩扶相濟的策略,百越平定並不難。
因為南方都是稻作民族,同樣希望生活穩定,只有和漢人和睦相處,他們才能更好的生存,過上更好的生活。
曹魏要遇到的問題也很多,雍涼兩州民心未附,而且這兩地的百姓民風彪悍,西涼騎兵天下雄獅,曹魏一直到亡國了,都未能得到涼州百姓的徹底歸附。
然後并州有一半被匈奴人控制,產馬地,戰略要地河套並不在曹魏手上,北方又興起了鮮卑,東北有高句麗,還有漢人政權公孫氏。
草原民族是不會和你和睦相處的,因為他們必須靠劫掠才能更好的生存。
所以曹魏的外部環境其實比蜀吳要險峻得多,而且曹魏內部也是靠士族所支撐的,如果一直對外戰爭的話,士族之間還會精誠合作,因為通過戰爭能讓曹魏擴大版圖,然後讓士族們獲得更多的利益。
可是如果孫劉聯盟不破的話,曹魏短時間內無法滅掉其中任何一個,那是就是三足鼎立之勢,三方將進入相持階段。
而士族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只會爾虞我詐,你爭我奪,甚至以司馬氏為首的大士族還會有取代曹魏之心,這就造成了曹魏內部不穩。
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一條戰略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孫劉必須聯盟,聯盟破了,曹魏一家獨大的大勢,就誰也改變不了。
可是孫劉兩家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勢力,勢力之間就存在著利益衝突,誰都想占據更多的利益。
那麼聯盟想不破滅的話,那就只有一方做出讓步,而符合雙方利益的讓步是什麼呢?
我覺得是劉備遵守承諾,在取得益州後,就將荊州「還」給東吳。
然後劉備也可以用這巨大的讓步,換取他所需要的利益,諸如讓東吳拿糧草鐵器兵甲來換,並答應在劉備稱帝後,向劉備稱臣,尊劉備為天下正統,讓劉備占據大義。
孫吳幾代君主最大的夢想就去全取荊州,因為荊州對東吳太重要了,荊州在別人手上,就等於東吳頭頂頂著一把大刀,其他勢力可以在荊州發展水軍,然後順利之下,東吳將失去長江天險,連自守都不可得,所以為了不開戰而取得荊州,一點財物糧草,一個名號之類的,東吳絕對捨得付出。
而將關羽調回益州後,將蜀漢的大軍集結於成都一帶是不現實的,因為天府之國太悠閒了,富庶的生活只會磨滅將士們的血性,墮落腐化的部隊是不能打戰的。
蜀漢放棄荊州後,可以集中大軍到漢中一帶。
漢中是蜀魏兩國的邊境前線,有的是仗打,那裡最適合訓練士卒了。
而且漢中本地也是產糧區,從成都平原這大後方打通一條通往漢中的糧草補給線也不困難。
這樣的話,蜀漢不用分兵,就能集中優勢兵力,以各個擊破敵人。
毛主席也說《隆中對》里的分兵荊益兩州,對實力弱的蜀漢來說是致命性的錯誤「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
而蜀漢收縮空間後,一呢能取信於東吳,建立牢固的孫劉聯盟,二呢會將曹魏的主要兵力用來對付東吳,減輕蜀漢的壓力。
三呢,漢中距離關中非常近,集中優勢兵力的蜀漢,只要抓住戰機,是完全有可能占領關中的,然後憑藉潼關天險,頂住曹魏的進攻,這樣子雍涼兩州就歸了蜀漢,蜀漢有馬超在,馬家在雍涼一帶聲望甚高,所以劉備占據雍涼後,收服雍涼的漢胡民心是非常容易的。
這樣子蜀漢就有了益州、雍州、涼州三州之地,然後整合內部,發展生產,訓練兵卒,北伐匈奴,收復河套。
到時候蜀漢有諸葛亮這樣子的治國天才,又有涼州鐵騎,那不就是在複製劉邦之路了?
可是歷史中,劉備不肯讓出荊州,就讓關羽和他二分兵力,最終關羽被滅,他又繼續伐吳,導致了蜀漢喪失了幾乎大多數的精兵良將,那些隨劉備南征北討數年的良將和已經經驗十足的兵卒幾乎消亡殆盡,導致了蜀漢後期不僅卻良將,更缺精兵。
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早就亡了。
可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確實太有限,幾近亡國的蜀漢,只能退守益州,發展生產,恢復國力。
可是再怎麼恢復,也無法恢復到劉備取漢中後蜀漢那巔峰實力。
諸葛亮在穩定後方後,也不得不連續北伐,因為不北伐,他的戰士他的將領就沒有實戰經驗,蜀漢就只有魏延掌控的漢中兵有些戰鬥力,可是僅憑漢中的兵馬又如何能頂住曹魏進攻呢?那些抨擊諸葛亮北伐不顧蜀漢國力不濟,罵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完全是被《三國演義》給迷惑了,諸葛亮北伐完全不可能出兵二三十萬,因為當時蜀漢總人口也就一兩百萬了。
諸葛亮北伐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練兵,他每次北伐出兵的數量也就是三五萬這樣子,這樣子的兵力是打不過曹魏的二三十萬大軍,可是卻能增加蜀漢將士的實戰經驗,通過戰爭來訓練精兵才是最好的辦法,不然沒有精兵,即便蜀漢占據富庶的天府之國,又能如何?有天險就能守住江山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士都沒戰鬥力,見到強大的敵人就各個腿軟,就紛紛丟盔棄甲,即便你有一夫當關的雄關又如何?還不是分分鐘就被人滅了?
後世就有這樣子的實例,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富庶非常,可是皇帝只知道風花雪月,戰士一二十年沒打過戰,於是趙匡胤發動滅蜀戰爭時,後蜀雖然有二十萬大軍,卻被大宋的部隊只用了六十六天就攻入了成都,逼迫了後蜀皇帝投降,還搶走了後蜀皇帝的花蕊夫人。
所以說劉備做戰略退宿,讓出荊州,就能保住他們的精兵良將,然後就可以集中兵力,一舉攻取關中,收復河套,收取更有戰略價值的雍涼兩州。
到時候蜀漢可以憑藉地形的優勢,讓敵人打不進來,他卻可以運用優勢的騎兵,每年都給曹魏境內來一次戰略襲擾,比如說曹魏的麥子熟了,蜀漢的騎兵就跑過去踩掉它,曹魏的百姓要播種,蜀漢的騎兵就過去踩掉它。
而涼州鐵騎天下無敵,曹魏即便有虎豹騎又能如何?我的騎兵又不是要和你打戰的,我只是過來搞破壞的,你來追我沒問題啊,反正被破壞的地盤是你曹魏的。
而且占據了河套和西涼後,蜀漢將得到源源不斷的騎兵供應,曹魏即便攻取了遼東,可是在騎兵上也比不過蜀漢,遼東能養馬的數量上肯定不及河套西涼,而且遼東戰馬也和河套西涼的戰馬沒得比。
當然了,曹魏也能想到抗擊騎兵的辦法,諸如堅壁清野,挖壕溝,用步兵的數量優勢來彌補步兵對騎兵的兵種劣勢。
可是那樣子,曹魏依然要消耗巨大的國力,這些辦法稍微搞一搞,又起不到作用,而大大的搞,又將嚴重的消耗曹魏的國力。
還有最後一招就是,曹魏傾舉國之兵去西征蜀漢,因為不傾舉國之兵,是突破不了潼關等天險的。
可是曹魏傾舉國之兵去打蜀國,南方防線就空虛了,孫吳可以或從合肥一帶,或者直接從荊州一帶北上,曹魏又如何抵擋呢?
對了,還有一個微乎其微的可能性,那就是東吳認識到了取了雍涼後的蜀漢,在戰略上就形成了對魏吳的優勢,於是他們倆聯合起來對付蜀漢。
可是蜀漢有地利優勢,分兵守住重慶一帶是很容易的,要知道重慶可不是那麼容易打下來的,後世中蒙古人用了三十多年,連南宋都滅了,要不是重慶釣魚台的守將投降,他還不知道要打多久才能拿下重慶一帶呢。
然後有朋友還會說,魏吳聯盟了,那麼魏國傾舉國之力攻蜀,吳國就不會在後面搞破壞,那魏國不就可以攻破潼關了?
這種可能性是極低的,東吳出於自身利益,自然也不願意看到再取關中的曹魏坐大。
而蜀漢有天險,就可以集結自己的精銳步兵,嚴防死守,在魏國打得困難時,可以出騎兵從河套出草原繞過陰山,直接從河北襲擾曹魏的腹地,到時候曹魏同樣只能退兵。
所以說劉備能放棄荊州,集中兵力去取雍涼,才是真正能統一中國的最佳辦法。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諸葛亮不能一統三國,是否因為天意?毛主席兩句評語揭露謎底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對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宰相諸葛亮的評價。他讚揚了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的功績。眾所周知,劉備死後,蜀國只剩下益州一塊地盤,國力衰弱。後主劉禪昏庸懦弱,整個...
三國第一策《隆中決策》竟然毀於諸葛亮一個致命的錯誤?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稱為千古絕唱,但是最終卻悲慘結局,為什麼?因為其中有極大的破綻。也就是這個戰略錯誤,導致最後的失敗。 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知道,早期的劉皇叔是沒有割據的意識呢,還是信息比較閉塞,...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荊州爭奪: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
作者:殷嘯虎東吳借出荊州「臭棋」還是「好棋」?借荊州,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象徵,也是兩家最終刀兵相見的導火索。孰是孰非,依然難有定論。要釐清這一問題,得從事件的始作俑者魯肅談起。在小說《三國演義...
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不可一世。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如魚得水大展抱負,經數十年艱辛苦戰,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
如果關羽未死,繼續出兵北伐,蜀漢能否一統天下?答案不意外!
公元219年,劉備在與曹軍爭奪漢中時取勝,占據益州咽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同年,關羽率領荊州士兵包圍樊城。此一戰,關羽藉助漢水之威,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逼降于禁,威震華夏。要知道樊城一旦失守,北...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