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三國鼎立的真正締造者不是諸葛亮,而是吳大帝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歌頌諸葛亮的詩詞中,三分天下的預見力與功績是繞不開的話題。

然而在《隆中對》剛剛提出之時,鼎足三分之勢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一個戰略構想,更或者說是歷史眾多可能中的一種,其是否能實現、實現到什麼程度,並不是諸葛亮一人之力所能促成的——至少,如果沒有周瑜極力抗曹操於赤壁,《隆中對》便是一紙空文;如果沒有魯肅極力勸說孫權接受孫劉聯盟,《隆中對》戰略也很難有施展的空間。

三國之所以是三國,諸葛亮也只是眾多人謀中的一環,而且未必是最強有力的一環。

那最堪當「功蓋三分國」之名的人是誰呢?縱觀三國史,舍孫權而其誰。

孫權:三國外交第一人

如果說荊州是「天下之腹」,那孫權便是「英雄之腹」。

孫權之勢力弱於曹操而強於其它諸侯,這是其立國之本,也恰恰是其最難破之局。

如張魯、劉琮這般完全無對抗曹操實力的諸侯,盡可以束手而降;如劉備這般「光腳不怕穿鞋」的梟雄則可以殊死一搏,不顧後路;唯獨孫權既不甘心放棄三世經營的江東基業,又無信心對抗曹操而獨完。

孫權若降曹,則九州歸魏;孫權若抗曹,則天下之勢在未定之天——漢末局勢變數的關鍵,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便轉移到孫權手中。

孫權若是劉琮,諸葛亮萬事皆休

而在曹操兵不血刃坐收荊州之後,孫權便顯示出了驚人的外交手腕。

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五代英傑的輔佐下,孫權戰赤壁、借南郡、劃湘水、襲荊州、殺關羽、降曹丕、抗夷陵,最終又與諸葛亮訂立《中分天下盟》,重結吳蜀聯盟。

這其中戰和屈伸,將曹操、劉備、曹丕玩弄於股掌之中,最終締造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孫權的聯盟便堅不可破

孫權政治生涯的第一筆,是建立孫劉聯盟,決心抗曹。

當時孫權帳下謀臣幾乎盡數主張降曹,孫權毅然與劉備結盟,派周瑜率軍相抗,已然是驚人之舉。

然而赤壁之戰,曹操戰略有失,又兼瘟疫橫行,其失敗畢竟是情理之中;周瑜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攻下南郡,孫權居然大膽將南郡借矛劉備共拒曹操,這便非雄主所不能為了。

劉備得了南郡,勢力才真正崛起

荊州地理以南郡為最要,孫權占據南郡便能全據長江之險,借南郡於劉備相當於將江東門戶一同借給了劉備,這不得說是一步險棋,但同時也是一步妙棋。

當時周瑜便堅持反對,直言劉備「終非池中物」,並提出一邊分割劉備勢力,一邊西征益州的二分天下之策——當然,這裡的二分天下是與曹操南北分治,而非日後《中分天下盟》中的東西分治。

周瑜不死,南北二分未必不能實現

可以說,周瑜的計策已經實現了一半,孫權亦同意了周瑜西征的方略。

只是當時周瑜功高震主,劉備抓住機會向孫權進言周瑜「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而周瑜又隨即病逝,這一二分天下之策才宣告夭折。

周瑜既死,孫權自知無力西征,當機立斷借南郡於劉備以「樹曹之敵多己之黨」。

曹操聽聞孫權此舉,驚得「落筆於地」——他知道孫劉聯盟一旦形成,長江以南便不復為其所有了。

沒有諸葛亮、魯肅,就沒有孫劉聯盟

劉備平定益州後孫權立即索還南郡,劉備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推辭,兩家的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劉備此時棄漢中於不顧,率兵與孫權對峙於荊州,這一場「冷戰」最終以湘水劃界收場。

不過南郡地理位置極為緊要,孫權奪南郡之心並未因得到長沙、桂陽二郡而冷卻。

之後關羽事發,孫權當即稱臣於曹操,一舉而得荊州,雖然未能「竟長江之極」,但也實現了全據長江之險,長江以南由此攻守皆在孫權。

湘水劃界之後的荊州

劉備的復仇之師於章武元年(221年)氣勢洶洶地殺入荊州,孫權再次體現了其能屈能伸的一面,對剛剛代漢自立的曹丕「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並在曹丕的使者面前又是「流涕沾襟」,又是「指天為誓」。

當時曹丕與劉備均已稱帝,孫權稱藩之舉多為臣屬所反對;同時曹丕帳下的謀士劉曄也上書請曹丕借劉備東征之機伐吳,其言辭極合用兵之道:「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

今還自攻,天亡之也。

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吳亡則蜀孤。

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夷陵之戰

然而孫權的「表演」卻為成功說服了曹丕。

曹丕大喜之餘立即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的忍辱負重為其爭取到了寶貴的戰機,並避免了兩線作戰。

夷陵之戰若沒有孫權的縱橫捭闔,徒有陸遜用兵如神也是難以取勝的。

而取得夷陵之戰的大捷之後,孫權再次書寫了神來之筆:主動與蜀漢請和。

最終,諸葛亮掌權之後與孫權訂立《中分天下盟》,從此孫吳、蜀漢兩國再無刀兵。

吳蜀兩國中分天下

《中分天下盟》是諸葛亮戰略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孫權外交策略的見證。

這一紙盟文所確定的戰略路線,雖然凝聚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等諸多謀士的心血,但孫權作為人主,其決策是具有決定性的,其外交手腕與劉備相比更是有雲泥之別。

如果沒有孫權的長袖善舞,三足鼎立之勢是絕不可能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稱孫權為三國戰局的奠定者,也未嘗不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三國時期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能成功嗎?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力挽狂瀾,聯合劉備以五萬大軍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環境。歷史上的周瑜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二分天下,與諸葛亮三分天下...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