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魯肅最大的敵人不是曹操,而是身邊的這四位將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諸葛亮的失敗,使其功績止步於「三分鼎」。

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言,三國亂世「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荊州之失固然令蜀漢元氣大傷,但由此而來的《中分天下盟》戰略卻未必不能成功,諸葛亮是這一戰略的提出者,同樣也是這一戰略的實踐者。

只可惜「大名垂千古」的諸葛亮最終「血淚灑山河、英靈照天地」。

從隆中對來看,諸葛亮是失敗的,但錯不在他

對於諸葛亮來說,其中分天下的夢想未能取代後人眼中三分天下的印記固然是一大遺憾,但這並不能抹殺《中分天下盟》在三國時代的歷史地位。

其實無論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魯肅的《榻上策》,都只是帶有一絲理想色彩而很難實現的戰略構想——之所以難以實現,諸葛亮的「跨有荊、益」低估了孫權裹挾荊州的野心,而魯肅的「竟長江所極」則小看了劉備勢力的發展。

除去地理位置偏遠的交州,長江以南只有揚、荊、益三州,卻同時有著孫權與劉備兩大勢力。

荊州固然是劉備北伐的前哨,但同時也是孫權立國的門戶,除非孫權、劉備有一方滅亡,否則《隆中對》與《榻上策》便不可能並行於世。

然而事實卻是孫劉雙方若不聯合便不足以對抗曹操,這就決定了雙方必須尋找第二方案。

有得必有失,魯肅之才,不亞於諸葛

魯肅的第二方案是南郡劉備以「樹曹之敵多己之黨」;而諸葛亮的第二方案則是在劉備死後訂立《中分天下盟》,與孫權聯手北伐。

魯肅與諸葛亮一前一後分別選擇的第二方案,才是三國戰局真的主導,這其中雖然穿插了周瑜西征、劉備借南郡、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等重大事件,但最終從孫劉聯盟回歸於吳蜀聯盟,由此看來,《中分天下盟》中所述的戰略,才是三國時期的主導,這一戰略分別發韌於《榻上策》與《隆中對》,鞏固於孫劉聯盟,最終定型於《中分天下盟》這一紙盟文中。

為了孫劉聯盟,這兩個人也是拼了

需要指出的是,魯肅提出《榻上策》時是建安五年(200年),不可能預料到劉備居然能在天下大勢已經漸漸明朗之時獨樹一幟,成為有力量逐鹿天下的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也無法預料到龐統身死、關羽大意失荊州之事。

魯肅、諸葛亮彼此提出的戰略構想雖有衝突,但依然無愧於一流謀略家之名,之後二人對戰略的修正,則益顯其明。

如果孫權、劉備從最開始就能完全依照二人的戰略行事,孫劉聯盟很可能會更有一番作為。

諸葛亮一出場,關張二人就已經開始妒忌了

只可惜二人的戰略構想自始便面臨著極大的阻礙,使得《中分天下盟》戰略直到「蜀弱吳孤」的情勢下才得以真正實現,魯肅、諸葛亮所肩負的歷史之重,早已不是「三分天下」四個字所能概括的了。

箇中是非,晚明思想家王夫之可謂一語中的:

周瑜、呂蒙均不看好孫劉聯盟

「身任天下之重,舍惇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

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

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三國演義》,成也桃園,敗也桃園

「身任天下之重」、「守之終身而不易」,可以說是王夫之對魯肅、諸葛亮二人所做出的最高,也是最符合實際的評價了。

三國以戰聞名,但有太多歷史線條,卻在戰爭之外——在已成的三足鼎立背後,是未成的中分天下,而這才是三國時代最驚艷的一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荊州爭奪: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

作者:殷嘯虎東吳借出荊州「臭棋」還是「好棋」?借荊州,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象徵,也是兩家最終刀兵相見的導火索。孰是孰非,依然難有定論。要釐清這一問題,得從事件的始作俑者魯肅談起。在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三國演義里,最被低估的人是誰?

《三國演義》里魯肅的形象就是個老好人,沒有主見,耳根子軟,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人。正史里的魯肅,是一個有眼光、有勇氣,深諳權謀人心,又洞察天下大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