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諸葛亮的知音只有魯肅?兩分天下的幕後主使正是這兩大謀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江隱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諸葛亮的失敗,使其功績止步於「三分鼎」。
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言,三國亂世「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荊州之失固然令蜀漢元氣大傷,但由此而來的《中分天下盟》戰略卻未必不能成功,諸葛亮是這一戰略的提出者,同樣也是這一戰略的實踐者。
只可惜「大名垂千古」的諸葛亮最終「血淚灑山河、英靈照天地」。
對於諸葛亮來說,其中分天下的夢想未能取代後人眼中三分天下的印記固然是一大遺憾,但這並不能抹殺《中分天下盟》在三國時代的歷史地位。
其實無論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還是魯肅的《榻上策》,都只是帶有一絲理想色彩而很難實現的戰略構想——之所以難以實現,諸葛亮的「跨有荊、益」低估了孫權裹挾荊州的野心,而魯肅的「竟長江所極」則小看了劉備勢力的發展。
除去地理位置偏遠的交州,長江以南只有揚、荊、益三州,卻同時有著孫權與劉備兩大勢力。
荊州固然是劉備北伐的前哨,但同時也是孫權立國的門戶,除非孫權、劉備有一方滅亡,否則《隆中對》與《榻上策》便不可能並行於世。
然而事實卻是孫劉雙方若不聯合便不足以對抗曹操,這就決定了雙方必須尋找第二方案。
魯肅的第二方案是南郡劉備以「樹曹之敵多己之黨」;而諸葛亮的第二方案則是在劉備死後訂立《中分天下盟》,與孫權聯手北伐。
魯肅與諸葛亮一前一後分別選擇的第二方案,才是三國戰局真的主導,這其中雖然穿插了周瑜西征、劉備借南郡、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等重大事件,但最終從孫劉聯盟回歸於吳蜀聯盟,由此看來,《中分天下盟》中所述的戰略,才是三國時期的主導,這一戰略分別發韌於《榻上策》與《隆中對》,鞏固於孫劉聯盟,最終定型於《中分天下盟》這一紙盟文中。
需要指出的是,魯肅提出《榻上策》時是建安五年(200年),不可能預料到劉備居然能在天下大勢已經漸漸明朗之時獨樹一幟,成為有力量逐鹿天下的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也無法預料到龐統身死、關羽大意失荊州之事。
魯肅、諸葛亮彼此提出的戰略構想雖有衝突,但依然無愧於一流謀略家之名,之後二人對戰略的修正,則益顯其明。
如果孫權、劉備從最開始就能完全依照二人的戰略行事,孫劉聯盟很可能會更有一番作為。
只可惜二人的戰略構想自始便面臨著極大的阻礙,使得《中分天下盟》戰略直到「蜀弱吳孤」的情勢下才得以真正實現,魯肅、諸葛亮所肩負的歷史之重,早已不是「三分天下」四個字所能概括的了。
箇中是非,晚明思想家王夫之可謂一語中的:
「身任天下之重,舍惇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
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
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
「身任天下之重」、「守之終身而不易」,可以說是王夫之對魯肅、諸葛亮二人所做出的最高,也是最符合實際的評價了。
三國以戰聞名,但有太多歷史線條,卻在戰爭之外——在已成的三足鼎立背後,是未成的中分天下,而這才是三國時代最驚艷的一筆。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此人比諸葛亮更先提出天下三分,來看看他和諸葛亮誰更厲害
魯肅在歷史裡可不像三國演義里 一個忠厚的,好愚弄的人。他之所以向著劉備,是因為魯肅和周瑜不同。如果周瑜是鷹派,對劉備的態度主戰,強硬。那麼魯肅就是鴿派,主和,真實。歷史上著名的南郡之爭,真是的歷...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他是東吳大都督,眼界和目光的長遠讓他人難以比擬!
《孫子兵法》中有一句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句話如果用在東吳第二任大都督魯肅身上,應該是最合適的了!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火燒赤壁退曹操,呂蒙白衣過江去荊州,陸遜火燒連營敗劉備,可是唯獨魯肅沒有...
沒有重大戰功的魯肅,是靠什麼位列四大都督的?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卻獨獨魯肅沒戰績。這個奇特現象,恰應了一句《孫子兵法》里的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放在魯肅身上,這也足以評價他一生的卓越才華。
為什麼說三國鼎立的真正締造者不是諸葛亮,而是吳大帝孫權?
文 | 江隱龍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歌頌諸葛亮的詩詞中,三分天下的預見力與功績是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在《隆中對》剛剛提出之時,鼎足三分之勢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一個戰略構想,更或者說是歷史眾...
為什麼討還荊州那麼難,到底哪些地方算孫權借給劉備的?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個歇後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八百年。每次孫權派人去要荊州都是弄得哭哭啼啼的,可就是要不回來。那我們就很奇怪,既然這麼難要,孫權當初為什麼要把荊州借給劉備呢?孫權絕頂聰明...
劉備伐吳,為何諸葛亮選擇沉默,反而是趙雲直諫反對?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赤壁之戰前,漢末以來的亂局正在朝著統一的方面穩步向前,那當孫權借南郡於劉備之後,諸葛亮「隆中對」所構想的三足鼎立從此有了實現的可能。劉備占據荊州一郡後完全阻斷了揚州與益州的...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那麼魯肅的戰績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魏擁有張遼等五子良將,蜀漢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大將,而對於東吳來說,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同樣非常耀眼。就東吳四大都督來說,周瑜火燒赤壁,奠定...
三國最關鍵的一座城池,諸葛亮為此放棄隆中對,魯肅放棄榻上策
文 | 江隱龍魯肅身為孫權的謀主,在「曹操不可卒除」、「北方誠多務也」的情勢之下,希望孫權「竟長江所極」與曹操實現南北分治是自然之理;而諸葛亮身為劉備的謀主,在面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可以...
三分鐘了解東吳五十年戰略演變,孫權諸葛亮合謀瓜分曹魏帝國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建安年間前期,諸侯間的主戰爭基本位於北方,那自赤壁之戰之後,長江以南也開始「誠多務也」。先是劉備得荊州四郡,再是魯肅為勸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並組成孫劉聯盟,再後來劉備應劉璋之...
諸葛亮、魯肅最大的敵人不是曹操,而是身邊的這四位將領
文 | 江隱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諸葛亮的失敗,使其功績止步於「三分鼎」。正如諸葛亮自己所言,三國亂世「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荊州之失固然令蜀漢元氣大傷,但由此而來的《中分天下盟》戰略卻未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