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隆中對》:諸葛亮重視四川的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古代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其共謀天下時,諸葛亮深居隆中,並未親身到過四川,而為何諸葛亮堅信「取益州可定天下三分」的戰略,其玄機何在?
重視益州是一個傳統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然提出兼跨荊、益的戰略構想,但從其後的動作來看,對於益州的重視明顯是高過荊州的。
以諸葛亮的知人善任,他不能不意識到關羽鎮守荊州的危險性,但他還是放心大膽地隨劉備西征益州,落下關二爺著了孫權的暗算,身首異處。
有人說這是因為關羽平時不服調度,諸葛亮借東吳之手除掉他。
這也未免有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大的可能還是說明了諸葛亮對荊州這塊是非之地並不是十分看重。
不過,益州在中國古代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不是諸葛亮第一個發現的。
自秦以來,對益州的重視就成了一個傳統。
秦完成都江堰之後,成都平原就成了西南的糧倉,對秦國統一具有重大意義,加上漢中重鎮對關中地區的威懾,益州的戰略地位凸顯出來。
秦惠王時,蜀內亂,巴趁火打劫,而且找秦王幫忙。
但是秦惠王認為蜀國太偏僻了,不值得用兵。
司馬錯等人進言:「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
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這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從地緣政治的高度闡述「得蜀者得天下」這個道理的。
劉邦也是以益州為基業爭得天下。
劉邦加封漢王后,心中仍有不甘,此時蕭何卻向他建議接受項羽的分封:「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關中地區),天下可圖也。
」
此後,還有公孫述、劉焉等人也是因為看中益州「沃野千里」、「有天子氣」,才割據一方的。
不難看出,諸葛亮重視益州更多的是受到前人的影響。
當他在隆中飽讀詩書時,前朝豪傑們因占有蜀中而問鼎天下或雄霸一方的事跡,肯定給這位有宏圖大志的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他在荊州多年,而劉備又在荊州落腳,所以在《隆中對》中提出兼有荊、益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他的戰略核心仍然是益州。
《隆中對》的微言大義
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時,說了一番客套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時,對這段話作了一個精彩解讀:
這是劉備的提問,這段話歷來不太被人注意,認為這不過是一番套話,一個帽子,就像我們現在寫文章一樣,穿鞋戴帽,要有一個起頭。
其實這段話是有意義的,就說開頭這十二個字:「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就是現在我們漢王朝這個政權已經很危險了,曹操這個奸臣掌握了國家的政權,而我們的皇上實際上是在落難。
這段話劉備是必須說的,這是他的身份決定的,因為他是所謂「帝室之胄」,就是他是以劉家的宗室、後代這個身份來參加這一輪角逐的,他必須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心憂天下的這樣一個政治立場,保證他政治上正確,這樣他提出需要諸葛亮來幫助他的要求才能夠得到理解,才能夠得到同情……
其實,不僅是這段話,《隆中對》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寓意深刻的。
諸葛亮在闡述益州的好處時,只用了二十個字來概括:「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 但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蘊含了諸葛亮對蜀中地理、經濟、歷史文化的深刻認知。
這「益州險塞」講的是蜀中地理優勢:關隘險要,易守難攻。
當時的益州包括巴、蜀、漢中,在地理上有險可憑,僅有北方的褒斜之道和東面的長江三峽與外界交通,但皆為險塞。
唐朝學者趙蕤在其所著的《長短經》中,分析三國形勢時,特彆強調地理條件的重要性:「故《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
古語曰: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
」
「沃野千里」是講益州的經濟優勢。
西漢末,李熊勸公孫述稱帝時,曾這樣描述益州的經濟條件:「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
又有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
」可見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四川的經濟優勢是十分突出的。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證明占據益州就擁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天府之土」是指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的地方。
據一般史料記載,諸葛亮是第一個把四川稱為天府的人。
其實不然,有學者指出,早在久遠的年代,蜀地就享有了「天府」的美名。
據常璩《華陽國志》記載:「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而「故記」乃是早於漢代的古書,《呂氏春秋》曾提到「故記」,高誘註:故記,古書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是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據有益州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這並非誇大其詞。
據史載,劉邦稱帝後,大封王侯,唯獨包括巴蜀漢中的益州之地沒有分封出去,由中央直轄。
因為這是他打天下的基地,而且他兩次下詔免除跟隨他在巴蜀漢中打天下的士卒的終身租賦徭役。
尤其是巴蜀境內的(宗貝)民,天性勁勇,為劉邦平定三秦立下大功,劉邦為其首領范目三次封侯,人稱「三秦亡,范三侯」。
可以看出,諸葛亮非常了解益州的歷史,而且從歷史的經驗分析認為,只要占據這塊天府之土,就足以去爭霸天下、成就帝業。
而當時駐守益州的劉璋、張魯等人皆為庸碌暗弱之輩,劉備完全有條件占有益州。
在曹操、孫權已經稱霸一方,基礎穩固,暫時難以動搖的情況下,三足鼎立是勢所必然。
所以,諸葛亮雖然未出隆中,但對於「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已是成竹在胸。
劉備取益州,靠了這兩個人做內應,一個是張松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早在劉備隆中初見諸葛亮時,諸葛亮的隆中之策就已經規劃好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的戰略。赤壁之戰後,劉備推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並取下荊州四郡,劉琦病...
孔明謀術① 從隆中對中學怎麼向領導提建議
諸葛亮為了讓劉備信任自己,可以說是費了苦心,讓劉備三顧,不管是三次交流,還是第三次才見到,我們都不論,在提出隆中對之前,劉備已經對諸葛亮很看重了。這一點很重要,你對領導提意見,領導如果不看重你,...
劉備能成霸業,多虧此人的高明戰略,諸葛亮的方案根本不行
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略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後來的霸業,就是用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別被羅貫中誤導,若周瑜不死,諸葛亮《隆中對》取益州三分天下成空談
《三國演義》為突出諸葛孔明之智,把周瑜作為假想敵貶了較大的檔次。正如《隆中對》指出的「劉璋暗弱」,而益州乃得益於都江堰和巴蜀民眾,可謂沃野千里,兵家必爭。那麼,為何如此一塊寶地曹操因北方之戰受...
《隆中對》的戰略「誤區」
說諸葛亮是個英雄,這一點沒有人會懷疑;說英雄也經常會犯錯誤,諸葛亮並不例外,這一點同樣有人相信。千百年來評騭諸葛亮功過得失的文章、言論不知幾何,稱得上是多如過江之鯽,其中直言不諱批評諸葛亮的缺...
隆中對的一句失誤,竟使劉備錯失奪取天下的良機!
自古以來,「隆中對」就被譽為中國戰史中的經典戰略,諸葛亮因此也贏得「千古軍師」的美譽。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不可否認的是,後期三國的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的預言發生...
【原創小說】六出祁山【上篇 漢中王】002
劉備是何許人也?他是漢王朝的左將軍,領荊州牧。左將軍是漢朝設立的武官官職,如果以當今的軍職類比,則相當於東部戰區司令員。不過,這個左將軍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並不是說劉備就駐守在漢王朝的東部。劉備...
劉邦僅有漢中能得天下,而劉備地盤大多了卻不能復漢的原因是什麼
劉邦能得天下,劉備不能復漢,主要原因有好幾點(排名不分先後)首先,單從占有的國力來說,劉邦就比劉備要強大。題主說的不對,劉備根本沒有「地盤大多了」。以劉備的219年稱漢中王,和劉邦公元前207年...
諸葛亮隆中對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在出師表中卻說益州疲弊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對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在北伐前夕上表劉禪卻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似乎有矛盾之處,益州為何由最初的天府之國淪落為"益州疲弊"呢?
諸葛亮挖了一個大坑,劉備到死都沒能爬出來
「隆中對」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閃光點,「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體現出一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不過理想雖然豐滿,現實確很骨感。劉備也好,諸葛亮也罷,都沒能看到「隆中對」中所描繪的美好願景的實現。劉備...
讀《三國志》說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三指漢中
史學界認為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孫吳謀臣魯肅。公元200年,魯肅過江向孫權規劃了兩個方案:一是趕在曹操南下之前進伐劉表,形成南北對峙;二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魯肅的這個規劃沒有直接涉及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