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的一句失誤,竟使劉備錯失奪取天下的良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古以來,「隆中對」就被譽為中國戰史中的經典戰略,諸葛亮因此也贏得「千古軍師」的美譽。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但不可否認的是,後期三國的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對的預言發生了。
然而,《隆中對》還是出現了一個漏洞。
四川,古稱巴蜀。
屬中國西南內陸,西有青藏高原相扼,東有三峽險峰重疊,北有巴山秦嶺屏障,南有雲貴高原拱衛,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四川盆地。
獨特的地形使巴蜀與外界阻隔太嚴,因此,幾千年來總是獨立發展,古代益州土人的文明,中原之人知之甚少,李白的《蜀道難》更是大書特書巴蜀之不通人煙,「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古名句更是家喻戶曉。
與此同時,巴蜀土地肥饒,物產豐富,漢代之後經濟甚至一度超過中原,號稱天府之國。
濟的富饒也催生了一代代的地方勢力的傳承,從傳說中最古老的古代蜀國,蠶叢縱目、魚鳧神話仙去、杜宇化鵑、開明復活,到之後的春秋巴國,蜀國,隨後歷經各朝,幾經風雨,天府之國的統治者換了一茬又一茬。
但是,有意思的是,巴蜀雖富,卻難問鼎中原,歷代占有巴蜀者,像公孫述、劉彥父子、劉備父子、李特李雄父子、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張獻忠,除了漢高祖劉邦之外,只要在蜀地割據,最終都會被中原勢力所吞併。
究其原因,或許是巴蜀盆地,豐饒富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長於守成,不是進取之地。
《隆中對》裡面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論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說的是漢高祖劉邦當年贏得楚漢戰爭正是因為獲得了巴蜀這個大後方,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士兵和糧草供應。
事實上,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而並沒有考慮到問題的實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事實上,在元朝北京取代西安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之前,關中才是奪取天下的關鍵所在。
蜀國的滅亡是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可以說在蜀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劉備當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說出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大計。就是現在...
諸葛亮給劉備量身定做的職業規劃,魯肅也曾為孫權定製過
先來看魯肅給孫權定製的職業規劃,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來見孫權,孫權相當敬重魯肅,和魯肅談論,一天到晚不疲倦。一天晚上,孫權留魯肅喝酒,夜深同榻抵足而臥。半夜孫權問魯肅:「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三分天下是諸葛亮提出的嗎?還是另外有其人
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對天下大事進行了分析。他分析道,曹操已經戰勝了袁紹,擁有一百萬的兵力,統一了北方,而且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憑藉自己的幾斤幾兩想打過快要統一北方...
劉邦可以從漢中出關奪取天下,劉備同樣占取漢中為何失敗了?
說到劉邦和劉備吧其實也還是很有意思的兩個人,劉邦當然看上去要比劉備厲害了不少,但是劉備也有一些傳奇色彩啊,其實有的時候有的人要問了,其實劉備和劉邦也有一些比較類似的地方,就好比他們都奪取了漢中這...
諸葛亮的才能被高估了嗎?
那一年他(劉備)46輾轉流離沒有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那一年他(諸葛亮)27歲雖身在茅廬卻心兼天下事。劉備聽聞某事徐庶推薦諸葛亮。親自三顧茅廬,終於劉備的熱誠感動了諸葛亮。
三國劉備為何沒能統一全國?不是曹操孫權太強大,原因是這兩個字
劉備在取得漢中後,自封為漢中王,此時的劉備擁有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富饒的地方,而且還有五虎上將,諸葛亮等一干文臣武將輔佐,為何劉備卻沒能最終統一三國呢?
讀《三國志》說漢中——諸葛亮《隆中對》三指漢中
史學界認為最早提出三分思想的是孫吳謀臣魯肅。公元200年,魯肅過江向孫權規劃了兩個方案:一是趕在曹操南下之前進伐劉表,形成南北對峙;二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魯肅的這個規劃沒有直接涉及漢中,...
諸葛亮挖了一個大坑,劉備到死都沒能爬出來
「隆中對」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閃光點,「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體現出一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不過理想雖然豐滿,現實確很骨感。劉備也好,諸葛亮也罷,都沒能看到「隆中對」中所描繪的美好願景的實現。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