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挖了一個大坑,劉備到死都沒能爬出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隆中對」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閃光點,「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體現出一個戰略家的高瞻遠矚。

不過理想雖然豐滿,現實確很骨感。

劉備也好,諸葛亮也罷,都沒能看到「隆中對」中所描繪的美好願景的實現。

劉備爭奪荊州慘敗,死在半路上。

諸葛亮自己七出祁山壯志未酬,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目標。

諸葛亮 網絡情景配圖

「隆中對」有兩點對被人追得滿世界跑的劉備最有吸引力。

其一,「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意思是從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形式堅固,漢高祖劉邦憑藉它建立了帝業。

這個對劉備太有吸引力了,劉備總說自己的高祖之後,人稱「劉皇叔」。

如果能從漢高祖起家的地方起勢當再好不過了。

但是實際情況是,劉邦雖然被項羽封為漢王,擁巴蜀、漢中之地。

但他自己從沒有到過巴蜀之地。

封王后沒走多遠,就在張良的指點下,回頭攻打關中三王去了。

只是蕭何以宰相之職在王都南鄭(今陝西南部),督巴蜀賦稅供劉邦戰爭所需。

之後,與項羽逐鹿中原,直到建立漢王朝,從沒去過巴蜀。

當劉備跑到成都順利取代劉璋稱帝後,才發現這裡雖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但離稱霸中原的夢想卻越來越遠。

為什麼?因為路太難走。

幾百年後李太白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道出其中三昧。

諸葛亮這時也看到了這一點,一個當朝總理,幹了件歷史上有名的木匠活,就是設計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糧草。

史書載,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有三次是糧盡而退,戰事很順利,但因為糧草供不上而回,這很能說明問題。

諸葛亮在出征前向皇帝所上的《出師表》開始就是:「益州困難重重」,這其中就包括出去太不容易了。

諸葛亮到死也沒能實現伐魏的目標,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糧草無法跟進,難以滿足戰爭的需要。

二是,「隆中對」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當時漢未,天下分為一十三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九州,孫權占有三州(包括荊州),諸葛亮助劉備拿下了益州(巴蜀),從東吳借來荊州不還,初步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個戰略目標。

劉備 網絡情景配圖

但可以看出來,這一州對於孫權也是要命的,你劉備一邊把我抱得緊緊,戰友長戰友短的,一邊拿了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財富,我能給你好眼色嗎?孫權當然要想盡辦法拿回荊州,這才有了關羽兵敗身亡的事。

而此時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說得很清楚:「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

雖過於衝動,但理由也是成立的,你諸葛亮的隆中對寫得明明白白,得」跨有荊、益」,才能等天下之變,有所建業。

現在,荊州沒了,只有益州,離戰略目標不是近了,而是遠了!你不幫我想辦法,還勸我不能伐吳?從戰略上講,關羽在荊州經營幾年,還是很有群眾基礎的。

時間長了,孫權立足穩了,荊州要想再奪回來,更加困難。

對於這樣的理由,諸葛亮也真無話可說。

劉備有無荊州的區別 網絡配圖

當然,結果各位看官都知道,戰事從當年的二月開打,打到七、八月份,遠征近千公里的劉備慘敗,還把命扔在了半道上。

從此,蜀漢的東大門被孫權堵死了。

只留下關中一條路,而那邊司馬懿在等著諸葛亮。

於是,諸葛亮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願望,七出祁山伐魏,也僅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目標。

請尊重原創作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唯一支持劉備伐吳的人為何死得這麼慘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作為漢室後裔、並位居漢中王的劉備自然不能無動於衷。首先,劉備通告天下,為漢獻帝發喪(此時謠傳漢獻帝已遇害)。之後,在益州群臣的勸進下,於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於成都,仍以...

荊州之失,關羽之敗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里為劉備規劃戰略藍圖,就地理而言,需「跨有荊、益」。從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劉備集團確實在一段時間裡是據有荊、益兩州的。

夢三國歷史上究竟該派誰來守荊州?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