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三分天下」並非諸葛亮原創,蕭何韓信、魯肅甘寧各有一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無尺寸之功、亦無可托之地的劉備三訪諸葛亮於襄陽,後者縱論天下大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謀中原,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
它就是被廣為稱頌的《隆中對》。
這一對策,開啟了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輔政生涯,更開啟了三分天下的割據時代。
後世對《隆中對》評價很高,因為它成功預測了天下三分,並成就了劉備以一個政治基礎極弱的割據政權,最終實現與曹魏、孫吳分庭抗禮的建國神話。
滾滾歷史長河之中不乏以數言定天下,影響時代走向的政治家,《隆中對》也由此成為諸葛亮智慧的代名詞。
但若以三分天下的故事都出自於諸葛亮的「奇策泉誦,智謀縱橫」,這顯然只是小說家的思路。
事實上,《隆中對》所論諸方略,遠近都有所本,談不上諸葛亮的「原創」。
據蜀早有先鑒
——蕭何、韓信版「隆中對」
早在秦末亂時,蕭何、韓信就向劉邦建言過「隆中對」。
項羽與劉邦鴻門相會後,分封諸侯,立劉邦為漢王。
劉邦沒有當上關中王,十分惱怒,欲與項羽一決勝負。
周勃、灌嬰、樊噲一般武將也極力贊成劉邦起兵與項羽決戰。
具有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的蕭何,清楚地了解楚漢力量相差甚為懸殊,所以極力反對立即決戰,主張劉邦先經營巴蜀,待力量強大之後,再奪回關中,進而與項羽爭奪天下。
(《漢書·蕭何傳》: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
再看《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也曾向劉邦指出:項羽所封的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率幾十萬秦子弟兵降楚,大部被殺亡,此三人反而封王關中,關中百姓對之早已恨之入骨,秦人不會再擁護他們。
而漢王入武關,進關中,秋毫無犯,約法三章,深得百姓敬仰。
關中父老無不以劉邦未封關中王而義憤,早已翹首而望漢軍再至關中。
因此,只要漢軍舉兵東進,三秦可「傳檄而定」。
這之後,劉邦完全採納了蕭、韓的意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後讓項羽飲恨烏江,建立漢朝。
《隆中對》中言「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而諸葛亮以後制定的伐魏策略,也幾乎拷貝劉邦出川的路線。
但三國時期的中原和楚漢爭霸的中原已經完全不同。
東漢以來一直以洛陽作為都城,而曹操挾天子以許昌為都城近半個世紀後,諸葛亮才出祁山。
諸葛亮制定《隆中對》時,許昌作為曹操的都城已經一段時間了,加上劉備還要奪荊州、益州、漢中三地,到北伐時中原的政治中心早就轉移到許昌。
這樣即使蜀漢出漢中攻下長安,對曹魏也不會有致命的打擊。
這些恐怕是後來諸葛亮數出祁山,有心無力、無功而返的原因所在。
誠然,諸葛亮一意北伐的理論前提,在《隆中對》也有所申明,那就是「跨有荊益」,百餘年前公孫述據益出荊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這一決策的參照。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十二年(25-36年),公孫述在成都建號立國,史稱其時「蜀土清宴」,當時與諸葛亮身份類似的謀士李熊,就曾給公孫述提出「跨有荊益」以期進一步圖謀的設想。
(《後漢書·公孫述傳》:李熊曰:蜀地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
⋯⋯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揚。
)李熊所設想的割據境界,含荊州西境,與《隆中對》立論大體相當。
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對此也有所記述,可知公孫述後來接受了這一戰略方針。
(《華陽國志·公孫述志》:不東出荊門,北陵關隴,與之進取,則王業不全,子孫不久安也。
⋯⋯乃出軍荊門、陳倉,欲震盪秦、楚。
)
劉邦以漢王定鼎天下的歷史早就流傳,而公孫述和劉備兩者的割據形式極其相似,則更可能是諸葛亮《隆中對》的重要認識來源。
公孫述北上秦川之議以及所謂不進取則「王業不全」之語,《隆中對》與之高度雷同,以後諸葛亮連年北伐之事也與之符合,說明二者有著某種思想認識上的關聯。
諸葛亮無法走出時代的局限,也無法改變蜀漢政權在他死後無力回天的現實,更不用說創造比肩漢高祖的偉業。
在諸葛亮去世28年後,蜀主劉禪自縛請降,比之公孫述寧死不降劉秀,劉禪在史書上留下笑柄,這更是諸葛亮無法預見和不能接受的了。
英雄所見略同
——魯肅、甘寧版「隆中對」
在漢末動亂紛紜的年代,除了諸葛亮以外,其他有識之士也在觀察時局,探尋出路。
在《隆中對》之前,東吳的魯肅已對時局作過類似的分析,向孫權提出過相似的策略建議。
魯肅在早於「三顧茅廬」的建安五年(200年)初見孫權時,就曾密謂孫權類似「隆中對」的策略。
他認為現在曹操已經掌握了先機,因漢室天子在他之手,且曹氏在北方的勢力又已得到鞏固,而孫權的發展餘地只能是南方,從而建議孫權分步以圖進取。
第一步,鼎足江東,穩固根本;第二步,據揚取荊,窺探上游;第三步,並益州而盡長江所極,形成南北對峙;第四步,徐圖天下以成帝業。
(《三國志·魯肅傳》: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以魯肅之議與《隆中對》比較,雖有差別,基本構思卻是相同。
此外,曹軍南下前夕,東吳名將甘寧也曾勸孫權取江夏黃祖,進圖劉表、劉璋,他也認為須先滅江夏黃祖,再向西占據楚關,並逐漸并吞巴蜀。
(《三國志·甘寧傳》:今日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
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魯肅和甘寧、諸葛亮三人的見解都比較準確地認清了形勢,具有十分高明的戰略眼光,但由於後世給諸葛亮抹上了過重的油彩,《隆中對》成了他一個人的靈光乍現。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三國軼事:魏蜀吳三個版本的「隆中對」,哪個更有戰略眼光?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天災不斷,再加上黃巾起義的爆發,從此開始了近百年的戰亂時代。這個時期,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想,比較著名的是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此外,曹魏和孫...
劉備能成霸業,多虧此人的高明戰略,諸葛亮的方案根本不行
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略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後來的霸業,就是用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三國謀士系列之一一七:一年之內兩件事,張昭都令孫權非常不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甘寧的到來,引起了周瑜和呂蒙的高度重視。甘寧在荊州生活十幾年,又在黃祖手下任職多年,對於荊州尤其是江夏的情況都非常了解。因此,周瑜和呂蒙求見孫權,希望孫權能夠對甘寧...
「隆中對」應該這樣改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三分天下,占兩川而後荊襄川蜀兩路出兵,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這便是有名的隆中對。在此之前,魯肅也給他的東吳主子提出了四分天下或五分天下的計劃。一前一後,那我們 是不是可以理解...
陝西一個地級市,被稱為漢人發源地,劉備和曹操爭得頭破血流
一提到漢人,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稱謂與漢朝有關,而劉邦將王朝定名為漢朝,則與之前他被項羽封為漢王有關。劉邦當西楚霸王手下漢王的時候,他的封地就是今天巴蜀和陝西漢中一帶。劉邦之所以被封為漢王,則與項羽...
《隆中對》的戰略「誤區」
說諸葛亮是個英雄,這一點沒有人會懷疑;說英雄也經常會犯錯誤,諸葛亮並不例外,這一點同樣有人相信。千百年來評騭諸葛亮功過得失的文章、言論不知幾何,稱得上是多如過江之鯽,其中直言不諱批評諸葛亮的缺...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諸葛亮給劉備量身定做的職業規劃,魯肅也曾為孫權定製過
先來看魯肅給孫權定製的職業規劃,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來見孫權,孫權相當敬重魯肅,和魯肅談論,一天到晚不疲倦。一天晚上,孫權留魯肅喝酒,夜深同榻抵足而臥。半夜孫權問魯肅:「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只知隆中對,不識榻上策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
劉備和劉邦之間只差一個韓信!
劉邦斬蛇舉義,誅暴秦,滅項羽,開創大漢400年江山。400年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漸形成以曹孫劉為代表的三國鼎立局面,劉備自詡中山靖王之後,也是高祖的後代,雖然這個血緣可以淡到忽略不計,但也有...
劉邦僅有漢中能得天下,而劉備占據西川卻不能復漢?
以劉備的219年稱漢中王,和劉邦公元前207年封漢中王這兩個時段做比較。當時劉備占有的地盤,包括益州、漢中和荊州的三個郡(南郡、武陵、零陵)。劉邦占有的地盤,包括巴蜀(相當於益州)和漢中。從面積...
孫權集團有兩人提出過「隆中對」,一人被黑化,一人被另眼看待
看《三國演義》,劉備遇到諸葛亮一番醍醐灌頂的「隆中對」,才走上一條光明的大道。此後劉備也是按照這個宏圖計劃,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其實在東吳孫權集團,早就有人預見到後來會「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類...
三個早已預料到「天下三分」的人,第三個你絕對想不到
導語:由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三國時期成為中國人民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裡面也湧現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用勇冠三軍、萬夫莫敵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