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李豐等人的作為,確實有浮華不實趨炎附勢等缺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來勢洶洶,本來是到處野戰,但手下人看到這樣的打法把魏國軍民全都打跑了,因此反而抓不到俘虜感到沒有收穫,便勸諸葛恪來個「攻其所必救」圍攻合肥新城,妄圖圍城打援。

合肥是要地,司馬師不敢掉以輕心立即命令叔叔太尉司馬孚同樣帶領二十萬大軍迎戰。

同時,他對西方的蜀軍也相當的擔心,再次向手下人徵求意見。

虞松告訴他:「當年周亞夫堅壁自守就令吳楚叛軍崩潰,可見世上有的事看上去厲害實際上虛弱。

如今諸葛恪大動干戈圍攻合肥新城,不過是想引誘我們決一死戰。

如果攻城不克,我們又不上他這個當,那麼師老兵疲後的他還能有什麼選擇?如今按兵不動坐視他們挫敗在堅城下正是我們的上策。

反過來,西蜀的姜維全力接應諸葛恪也是大兵壓境,但人多嘴巴多,他反過來在我們的地盤上找糧食。

這樣的打法哪能長久?他認為我們會被東吳牽制在東方,因此才敢大舉進犯。

如果我們出其不意命令隴西軍兵大舉應戰,他恐怕就頂不住了。

」鑒於上次兵敗的教訓,司馬師這次聽從了這個建議。

他命令東方的毌丘儉按兵不動,甚至說合肥如果難以持久不妨讓給東吳。

同時,他命令長安的郭淮陳泰等人全軍出擊,解狄道之圍。

姜維果然象他們預料的那樣,估計硬拼魏國大軍不是短時間能結束的,而自己的軍糧供應困難而不得不撤兵。

姜維這一戰類似於諸葛亮圍攻陳倉的一戰,費褘的遇刺和東吳的邀請都不是姜維能預料到的,因此他也是匆匆忙忙雷聲大雨點小。

曹魏這次的策略則是東守西攻,一舉將這個打算撿便宜的姜維逼退。

兩路攻勢,就這樣被輕鬆化解了一路。

  諸葛恪圍攻合肥本以為手到擒來,但合肥新城本來就是滿寵認為老城太危險專門另擇險要建立的,哪裡那麼好打?城裡只有三千多魏軍,卻將諸葛恪的大軍拒之門外。

合肥成了東興一戰的翻版,只不過吳魏角色顛倒。

魏軍畢竟人數太少,在諸葛恪的進攻下漸漸不支減員過半。

諸葛恪看到這一點後更是起土山狂攻,合肥終於因城牆塌陷而無力抵抗。

城中守將張特想了個詭計,派人將自己的印綬等等全都送給了諸葛恪後還聲稱:「魏國法度,城圍一百天而救兵不至,投降的人雖然有罪家族不會連坐。

如今您已經打了九十多天,城裡的四千守軍也折損過半,但還有人打算負隅頑抗。

我這就勸他們棄暗投明。

明天我們全軍投降,您如果不信不妨將我的印綬拿去。

」諸葛恪心說這有什麼不信的,你們能撐得下去嗎?連印綬都不要。

張特當天晚上就抓緊時間在內部又修了一座城牆,第二天早晨登上城頭大罵:"我只有戰鬥到最後一刻!"諸葛恪上了當,大為光火,立刻命令吳軍強攻恨不得要抓住張特後扒掉他一層皮。

但張特既然敢這麼來,當然有某種程度的自信。

吳軍也已經是強弩之末,實在對付不了合肥的新城牆。

本來煮熟的鴨子就這麼飛了。

  諸葛恪在合肥這麼一拖,就從春寒料峭拖到了驕陽似火。

烈日當頭,筋疲力盡的吳軍更感到口乾舌燥,到處找水喝哪裡還管衛生不衛生,一下子就導致了吳軍大批兵士腹瀉。

禍不單行,淮南一帶似乎是三國時的災區,屢次流行傳染病,當年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是在這裡勞軍時得病病逝,這次諸葛恪也未能倖免。

這一來東吳一多半的士兵都上吐下瀉或多或少病倒。

諸葛恪聽到報告根本不信:你們肯定是在找攻擊不利的藉口,再敢胡說小心腦袋!這下子大家都「老實」了。

諸葛恪見到唾手可得的合肥因為自己的失誤而丟失懊惱不已。

但與司馬師的自我批評不同,他遷怒於部下。

將軍朱異有不同的看法,他立刻將朱異解職;都尉蔡林另有見解他卻聽都不聽,這位蔡都尉一怒之下投奔了魏國。

七月,諸葛恪見合肥實在無法攻克,只好撤兵。

諸葛恪此行,出去的是精兵猛將,回來的是殘花敗柳。

東吳的士卒有的病倒在路上被自己的人馬踩死,有的被追擊騷擾的魏軍截獲,他全都視而不見談笑自若,沒有任何慚愧的跡象。

反過來,他還到江邊遊玩風流倜儻了一個月。

這一戰是諸葛恪軍政生涯的轉折點,從此他徹底失去了大家的支持。

  八月諸葛恪回到建業後,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過錯,反而大發雷霆訓斥他人。

同時,為了防止部下「犯上」,他大力予以鎮壓。

這下子有人想給他提提建議都不敢了。

此時的諸葛恪已經是大難臨頭。

三國演義中說他功高鎮主因此倒霉,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東吳內部的混亂以及自己的胡來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對此,蜀魏兩國各有人對此有入木三分的評論。

魏國鄧艾認為,孫權死後東吳缺少主心骨。

諸葛恪雖然官居太傅但其實壓不住各有部曲的宗族舊臣。

諸葛恪初掌朝政不急於安定人心,反而飛揚跋扈勞民黷武,如今兵敗合肥民怨鼎沸,想不死都難。

當年伍子胥,吳起,商鞅和樂毅都曾因國君一死就倒霉,何況諸葛恪的功德才幹根本無法和他們相比!蜀漢的越巂太守張嶷在諸葛恪出擊淮南時就曾經寫信給其堂弟,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如今孫權剛剛去世,太傅(諸葛恪)輔佐幼主談何容易。

以周公霍光的才幹還歷經流言變亂,仗著君主明白才免於大難。

孫權當年生殺大權從不委任他人,臨終匆忙間才將太傅召回託孤,其實他的權威並不牢固。

這種情況下,太傅離開廟堂親赴疆場,恐怕不是好辦法。

東吳雖然號稱團結和睦,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如果您不將這些肺腑之言轉告,又有誰能為他分憂?如今還是應該回師務農,幾年後在東西並進也不晚。

"鄧艾說的直率,張嶷說的委婉,但意思都一樣,諸葛恪失政於內兵敗與外,他的一隻腳已經邁進了鬼門關了。

而執迷不悟的諸葛恪不但想不到這些,打了大敗仗的他反過來還要再度調集人馬北伐。

當年推薦他為託孤大臣的孫峻見到諸葛恪已經成了人民公敵,趁火打劫暗中向孫亮誣陷他要謀反。

主政僅僅一年半的諸葛恪自己將一隻腳邁入地獄後,另一隻也終於被人踹了下來。

  冬十月,孫亮和孫峻為諸葛恪設下了鴻門宴。

或許是感到自己大限將臨,諸葛恪在赴宴前一天晚上坐臥不安。

第二天諸葛恪到了宮門時,孫峻已經埋伏好了人馬。

他擔心諸葛恪突然闖入看破這個計策,親自出來迎接:"聽說您最近貴體欠安,不如回去休養。

我自然會向陛下解釋。

"諸葛恪不知是計:"沒什麼,我能堅持。

"諸葛恪的手下也有人感到氣氛不對,暗中給諸葛恪帶來了簡單的密信:"今天的布置不同以往,恐怕有變故。

"諸葛恪將這些消息告訴他的兒女親家,東吳重臣滕胤。

滕胤勸他回去,而死到臨頭的諸葛恪仍然保持了他一貫的作風:"這些廢物能有什麼了不起!頂多就是在飲食里下蒙汗藥罷了。

"因此,他帶劍上殿,坐下後也不輕易飲酒。

孫亮見狀,出來打圓場:「太傅貴體多病,想必府上有養生的好酒,不妨派人取來。

」諸葛恪這才喝了幾杯。

酒席間,孫亮找個藉口離開,孫峻也說要去「方便方便」。

方便回來的孫峻卻從一身長袍變成了短小精悍的打扮並手持利刃:「奉旨捉拿諸葛恪!」諸葛恪大驚,連忙拔劍但孫峻的刀卻先到了一步(古龍曾反覆強調拔劍速度的重要性,這個諸葛恪怎麼就是不重視呢!),諸葛恪立刻身首異處。

諸葛恪的隨從試圖為他報仇,也被孫峻一刀砍倒。

孫峻殺掉諸葛恪後面不改色接著喝,然後派人搜捕諸葛恪的親屬。

諸葛恪的兒子聽說老爹倒霉,立刻帶著老媽向魏國跑(從此吳國因內亂失勢的官員逃向魏國「政治避難」成風,即使是皇親國戚),也被追上後滅了族。

  鴻門宴後,大家立刻擁戴孫峻為太尉。

孫峻手握大權後身邊立刻就多了馬屁精。

這些星宿派前輩的一通猛吹後,他也得意洋洋地進位為丞相大將軍,獨攬軍政後連御史大夫(紀律檢查委員會)也不置。

諸葛恪死了,可是吳國的內部矛盾並不曾因此緩解,看來您並沒有明白諸葛恪是怎麼死的啊。

諸葛恪掌權後好歹還開明了一陣,而這個孫峻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麼開明,整天忙著在宮殿里找宮女胡來,最後還勾搭上了全琮(已經去世)的妻子,孫權的長女魯班公主。

這個傢伙後來也因此激起民憤並招致暗殺,但因為短命而最終避免了諸葛恪第二的下場。

就這樣,吳國舊的去了新的沒來,諸葛太傅當年橫行,孫大將軍繼續霸道。

大家接著在更加濃厚的烏煙瘴氣中苟延殘喘。

  此後不久,北方的魏國也發生了一起內訌。

作為結果,大將軍司馬師殺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以及皇后的父親張緝。

然而,這件事三國志,資治通鑑和世說新語的記載有相當的差別。

司馬師年少時,和何宴夏侯玄等後來的死敵相當要好,也曾參與他們的浮華之交並為八達之一。

何宴對夏侯玄司馬師相當的欣賞,經常稱讚他們的才幹並將他們相提並論。

司馬懿兵變後處理曹爽黨羽,但對四聰八達並不曾一概打壓,八達之首諸葛誕還從此飛黃騰達,畢竟他們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界限既清楚又模糊。

夏侯玄確實有些真才實學,他曾經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馬懿提出過三項政治改革建議,其主要論點為第一,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雖然已經幾十年,但實際執行中總不太規範,因此他建議進行改革限制中正干預政府用人的權力;第二,曹魏沿用了東漢州郡縣三級政府制度,但郡這一級職責不明,經常是縣裡的實幹被郡一級作為自己的政績冒領,因此建議將其精簡為州縣兩級;第三,漢朝對於百官的服裝有相當的要求,大將軍以上的人必須華服,為了提倡節儉反對奢華他建議改革服制,廢除這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這三項改革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

可見夏侯玄還是有相當的政治才能,並且名聲在外。

但紅顏薄命,他提出這些建議時司馬懿正遭到曹爽打壓,而曹爽哪裡會管這樣的"閒事"?曹爽覆滅後司馬懿又因為他是曹爽一黨及表弟而疏遠了他,從此他僅僅擔任了一些位高權不重的閒職。

因此,他的建議僅僅停留在建議。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是中書令李豐。

李豐年少也相當有名,因此被曹魏啟用。

當年他的政治態度介於曹爽司馬懿之間,因此曹爽倒霉後他得以倖免,司馬師對李豐也予以重用。

然而,李豐最欣賞的其實是夏侯玄。

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來,時不時的和魏國小皇帝曹芳單獨談論國政。

司馬師知道他們肯定會談論自己,就把李豐叫來問問,李豐卻不敢直說。

司馬師心說,這不是做賊心虛嗎?他當即就火了,立刻將李豐殺死,並收夏侯玄以及與他們關係密切的皇丈張緝下獄(注1)。

夏侯玄是當年從長安被司馬懿調入洛陽,實際上監視起來的。

司馬懿去世時,有人祝賀他說這次他不用擔心了,夏侯玄卻認定自己必死:"司馬懿還能因為我是姻親而客氣三分,司馬師司馬昭這兩個可作不到。

"如今,終於被他言中。

夏侯玄被抓後,面對各種審問都面無懼色。

第一,他本來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馬師不會放過他。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圖脅迫皇帝(曹芳)殺害大將軍(司馬師)的罪名被處斬;三月,司馬師廢曹芳的皇后張氏。

  夏侯玄李豐等人的作為,確實有浮華不實趨炎附勢等缺陷,但尚沒有反對曹魏司馬的具體行動,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

三國志中記載的李豐有任命夏侯玄為大將軍張緝為驃騎將軍的動議,或許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為司馬師所不容。

司馬懿殺王凌相當慎重,欲擒故縱一直到證據確鑿才動手,而司馬師卻沒有這樣的老到,當然會引起連鎖反應。

魏國的皇帝曹芳當時已經不小了,對此立刻就起了不滿。

這個時候,司馬昭正以安東將軍的身份駐紮在許昌。

當年秋,姜維再度進攻魏國,魏國調令他赴長安增援關隴一帶。

司馬昭帶領本部人馬路過洛陽時按照禮節請曹芳閱兵。

當時就有人勸曹芳趁勢殺司馬昭奪其兵馬後再對付司馬師,連詔書都替曹芳寫好了。

然而,曹芳八歲登基從來從來沒掌過實權干過實事,突然之間哪裡能成就這樣的大計?這件事唯一的後果,就是導致了曹芳的倒台。

  注1 這件事是司馬師動手的導火索,但各家的差別也在於此。

按三國志及世說新語,李豐確有廢司馬師的計劃,而司馬師對此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後招李豐來。

李丰情知事情泄漏,當面大罵司馬師而被殺。

這裡採取的說法根據資治通鑑,略微顯得輕描淡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軼聞:魏國為什麼會出現淮南三叛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歷史上發生軍人想奪取政權的叛亂並不奇怪,可在一個地區連續發生叛亂,這就有點兒不太尋常了。從王凌、毌丘儉到諸葛誕,魏國淮南地區三次叛亂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