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姜維二伐中原的前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姜維一伐中原慘敗之後,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變。

曹魏嘉平三年,太傅司馬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年,東吳大帝孫權駕崩。

這兩件事的發生,催生了姜維的第二次北伐。

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不同的人做了同樣事,結局大不一樣的原因。

司馬懿是個骨子裡都不想造反的人,甚至如果可以的話,他都不想擅權。

司馬懿當初是跟著哥哥司馬朗進入了丞相府工作,給當時的大人物曹操做秘書。

曹操作為丞相,府上有很多秘書(主簿),但是這些人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楊修,第二種是司馬懿,第三種是其他,比如王必、司馬朗等。

也就是說,曹操府下的主簿中,只有楊修和司馬懿算是另類,其他的都是埋頭工作型。

楊修跟著曹操做秘書,耍耍小聰明其實倒也沒什麼。

曹操只是覺得這哥們太狂放,雖然不待見他,倒不至於要殺他。

關鍵是楊修作的一手好死,居然參與曹丕和曹植的儲位之爭。

曹操一不想看見楊修這樣的浮華之人將來掌握國家的政權,二不想看見出手狠毒的楊修將來玩陰的弄死曹丕。

所以才尋了個風流罪過斬了他。

與之相比,司馬懿就低調的多。

司馬懿從跟著哥哥進入相府當文學掾就開始跟著神一樣存在的曹操學習。

雖然說司馬懿是個文學掾,但是他不愛寫文章,他喜歡的是研究兵法、整頓行伍、舞槍弄棒。

而曹操就是個非常好的老師。

如果說姜維是得了武侯真傳,那司馬懿就是接過了曹操的衣缽。

再後來曹操任用司馬懿當主簿,而司馬懿在這個職位上一直干到曹操死亡。

多年主簿的生涯讓司馬懿從個文秘成長為一個謀臣乃至軍事家。

曹操讓司馬懿參與了後半生中很多大事,並且對司馬懿很滿意。

後來託孤,司馬懿從主簿一躍成為了顧命大臣。

雖然跟賈詡、曹洪、陳群比起來,司馬懿的官職最小。

但是司馬懿很滿足,這也算是坐著火箭升遷。

之後的曹丕時代,司馬懿一直幹著本專業的事:練兵。

中央的事一般不大參與,司馬懿的興趣似乎只在練兵上。

魏明帝時期,司馬懿再度被任命為顧命大臣。

仲達同志沒有參與中央的權利鬥爭,也不計較自己的官職別說比不上其他的顧命大臣,也比不上心眼極多的華歆、王朗。

司馬懿主動請求調離中央鎮守雍、涼。

以防守蠢蠢欲動的諸葛亮。

顧命大臣低調到這個份上,還被罷了官,這哪說理去。

之後司馬懿一步步被形式所逼,不得不對老戰友曹真的兒子下手,幹掉曹爽,收了他的兵權。

客觀來講,這場高平陵之變算不得司馬懿造反。

因為曹爽僭越在前,早有不臣舉動,司馬懿幹掉他有理有據。

張當、何晏等人都指認曹爽謀反。

謀反還能不殺嗎?然後司馬懿處決了首犯曹爽、奸臣五人組和跟著吃掛撈兒的桓范,其餘不問,沒搞腥風血雨的大洗牌。

之後司馬懿在中央還是當自己的太傅,沒開府治事,沒搞大換血。

但是既然這麼幹了,那就得一條道走到黑。

為了自身安全,司馬懿開始有步驟的削減曹氏兵權,把夏侯玄改封為太常。

這樣一搞,夏侯霸衝動的帶了三千人造反,這不作死麼。

真要造反,也得先請郭淮、陳泰到軍中議事,幹掉他倆之後盡起雍、涼之兵,進可以攻長安、洛陽,退可以學馬騰自守西涼。

帶三千人造反絕對是下策中的下策,俗稱下策的平方。

司馬懿臨死之前,告誡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說:「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

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

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

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原文)」

這是司馬懿臨終說給兒子的話,足以表達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再後來他的子孫不聽話而謀反,後人就把這段罪過算在了司馬懿的頭上。

司馬懿這個忠臣怎麼都沒當上。

試想一下,假如當初曹爽沒有聽何晏的,司馬懿繼續當太尉。

那司馬懿能當上忠臣無疑。

可惜的是曹爽先出招,司馬懿不想死,更不想讓兩個兒子陪自己一起死,因此有了高平陵之變,一個本想為國盡忠的司馬懿,終於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奸臣。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沒聽他的話。

在司馬師看來,司馬家族在魏國勞苦功高卻屢遭算計,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逼迫曹芳封他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

自此司馬師開府治事,取得了魏國的實際統治權。

說到司馬懿的心路歷程,就不得不說孫權死後的吳國。

孫權的繼承人是以聰明而著稱的孫亮。

孫亮繼位時歲數多大,書中沒有交代。

但是他被廢的時候是十七歲(太平三年),這樣倒推一下,他繼位那年(建興元年)是十歲。

一個十歲的娃娃當上了吳國的皇帝,朝中大權盡歸諸葛恪。

作為諸葛亮的親侄子,諸葛恪行事風格簡直是諸葛亮的翻版,只不過諸葛恪的能力比他二叔還有不小的差距。

諸葛恪是東吳二代當中的佼佼者,想當初孫權制定的後世藍圖中,能輔佐自己兒子堅守東吳霸業的就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和張昭的兒子張休。

但是孫權在位期間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廢了兩任太子,等到孫亮繼位,輔政大臣就只能是諸葛恪和呂岱了。

想當初東吳有兩個老實人,一個是真老實的諸葛瑾,一個是裝老實的魯肅。

所以混來混去,大家都愛開諸葛瑾的玩笑,誰也不敢招惹魯肅。

但是人家諸葛瑾的兒子完成了逆襲,超越了所有同事們的兒子。

本來按照孫權的規劃,孫亮繼位之後,內事不決問諸葛,外事不決問呂岱。

但是諸葛恪作為諸葛亮的侄子,深得諸葛家族的基因遺傳,剛上位就像諸葛亮架空李嚴那樣架空了呂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司馬師讓其弟司馬昭挂帥,趁著東吳易主而南征。

諸葛恪剛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就匆匆帶兵北上迎敵。

與之對敵的魏國大先鋒是諸葛誕,按血緣講,是諸葛恪的親堂叔。

此時的魏軍人員配置完全是新生代人員,比如胡遵、毌丘儉(音:貫秋簡)等。

東吳諸葛恪手下還有個活化石級別的戰將,他甚至還參加過赤壁大戰,端的是戎馬一生,經驗豐富。

此人就是老將丁奉,當年追劉備和孫尚香的時候還是一員年輕將領,如今幾乎成了東吳的柱石大將。

這仗一打,過程沒啥好說的。

丁奉勇不可當,魏軍上下完全被震懾住了。

司馬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明白怎麼回事呢就決定班師回朝。

到了這個時候,諸葛恪的事業達到了頂峰,可謂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如果見好就收,諸葛恪就是東吳第二個陸遜。

但是諸葛恪姓諸葛,他得學他二叔銳意北伐。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怎麼沒人說諸葛恪北伐是一片忠心呢?

諸葛恪帶兵北伐,順道邀請姜維一同進兵。

姜維一琢磨這是個機會啊,必須得出兵一雪前恥。

就這樣,吳蜀兩國第一次團結一致,共同北伐。

這要是當初諸葛亮和陸遜都這麼玩命的聯手北伐,那事情還真是大有可為。

可如今是姜維搭檔諸葛恪,魏國那頭司馬懿變成了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師派出司馬昭協助郭淮對抗姜維,派毌丘儉、胡遵抵禦諸葛恪。

姜維那邊怎麼樣留到下篇說,單說諸葛恪這邊北伐在新城受挫,又被人忽悠,導致大敗。

諸葛恪兵敗之後十分慚愧,於是使出了無數東吳前輩用過的絕招,託病不出。

吳主孫亮還親自去府上問安。

諸葛恪怕別人議論自己,於是開始在東吳推行嚴刑峻法。

諸葛恪和諸葛亮的原則是一樣的,那講究的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因此諸葛恪先拿自己人開刀,犯了錯的輕則流放,重則斬首。

百官一看,嚯,對自己人都這麼狠,對別人那還了得?因此百官驚懼,對諸葛恪怕到了極點。

讓別人懼怕,不是件好事,因為怕的背後一定是恨。

諸葛亮經營多年,做到了讓人服氣,只有魏延對他不是服氣,而是懼怕。

諸葛恪資歷尚淺,北伐又失敗了,因此沒人服他,只是怕他。

接著諸葛恪幹了件大膽的事情,派自己的心腹張約、朱恩掌管御林軍。

這一下就把整個孫氏集團給激怒了。

從皇帝孫亮的角度講,御林軍如果掌握在諸葛恪手裡,那等於自己的小命就捏在了諸葛恪手裡,太危險了。

從前任御林軍總管孫峻的角度看,這是諸葛恪再跟自己叫板。

那孫峻對諸葛恪的仇恨達到了一天二里仇,三江四海恨的地步。

話又說回來了,外姓去控制皇家軍隊的諸葛恪不是第一個。

書中還有兩個人這麼幹,一個是曹操命曹洪總督御林軍馬,一個是諸葛亮讓心腹向寵掌握皇家御林軍。

但是這倆人一個成了奸臣的代表,一個成了忠臣的楷模。

諸葛恪還沒來及證明自己的忠奸,就被孫峻給陰死了。

孫峻得說是東吳悶騷界的奇葩。

表面上看孫峻是因為諸葛恪要奪他的兵權而算計諸葛恪,實際上他是為了借諸葛恪事件來算計吳國皇帝孫亮,從而達到自己專權的目的。

孫峻問皇帝能不能幹掉諸葛恪。

孫亮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再聰明也缺乏政治經驗。

把自己對諸葛恪的不滿和盤托出,表示自己見了諸葛恪感到十分懼怕。

孫峻一看這是奉召討賊,於是安排下鴻門宴,席間斬了諸葛恪。

 孫峻斬了諸葛恪,接著當自己的御林軍總管不就行了?那不行,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孫峻趁機讓皇帝封他大將軍、丞相、富春侯。

總攬吳國軍政大權於一身,從安保部門主任一躍成為了吳帝國的實際掌舵人。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人,曹操、諸葛亮、司馬懿、諸葛恪幹的事都差不多。

但是後世評價的結果卻大相逕庭。

究其原因,諸葛亮這個忠臣有人配合才保住了名聲。

而配合他的,就是劉禪。

萬一劉禪跟劉協、孫亮一樣耐不住寂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那諸葛亮要麼被殺,要麼殺掉劉禪,要麼斬殺劉禪所有的心腹。

無論結果怎樣,只要劉禪對諸葛亮下手,諸葛亮就做不成忠臣。

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君主們沒有子嬰、崇禎、康熙這樣的人物,所以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權臣。

而正是因為劉禪的忍性比較大,才造就了諸葛亮這個大忠臣。

司馬懿該多羨慕諸葛亮啊。

理清楚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在下一節中,探秘姜維二伐中原的隱藏密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蜀吳三國皇帝世系,感覺一代不如一代

魏國魏明帝曹叡是曹丕長子,其攘外安內,頗有建樹。屢次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遣司馬懿擊殺公孫淵,收復遼東,且安定北疆,使鮮卑「種族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但曹叡是一時明主,並未思慮維護...

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