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時機未成熟?三國曹操一生不稱帝,是不想取代漢朝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往往少不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八個字的評價。

曹操大權獨攬是真,但畢竟終其一生沒有代漢自立,所以後人對其是否有稱帝野心也頗有議論。

那麼,曹操終身不稱帝,是因為時機不到,還是因為他根本沒有稱帝野心呢?

然而曹操深知,代漢並非易事。

一個是自己功績不足,另一個擁漢勢力過於強大,曹操也不能一手遮天。

更讓曹操心寒的是,建安五年(200年)、建安十四年(209年),漢獻帝居然在曹操的層層監視下發動了兩次刺曹事件,這實在讓曹操如坐針氈。

《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好夢中殺人」的怪習,歷史上的曹操也的確時時刻刻受著刺客的困擾。

為了自身安全,曹操漸漸不再於許昌處理政務,而是將漢所轉移到了鄴城。

漢獻帝太難控制,而赤壁之戰又讓曹操覺得掃平天下的政治資本一時難以取得,於是代漢自立的事就只能另闢蹊徑了。

如果歷史在此終結,或許曹操便會以漢室忠臣之名流傳於後世,正如他自己所說:「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然而,曹操的勢力一日強過一日,後居然又將天子接到了自己的地盤,於是其心也就不一樣了。

曹操久經沙場,然而這一系列戰役卻打得並不像曹操的風格,尤其是收漢中之後,司馬懿力勸曹操順勢取益州完成統一大業,曹操也不肯聽,還說出一句人心不足、得隴望蜀的話,這哪裡像是曹操說出來的話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曹操等不及要稱帝了。

只是老天已經沒有給曹操留太多時間了,襄樊之戰後,曹操病死,最終代漢之事就只能交給他的兒子曹丕了。

怎麼辦呢?亂世之中,當然還是軍功最為重要。

於是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曹操親征的頻率明顯提高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破馬超、韓遂,次年開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孫權,次年曹操封魏公、受九錫。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占漢中、降張魯,次年曹操封魏王。

其實曹操早在靈帝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了對漢室的忠誠。

中平五年(188年),許攸等人找到曹操,希望另立合肥侯為帝,想拉其入伙,曹操便義正辭嚴地拒絕了,並說出「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的話。

討伐董卓時期,權勢最重的軍閥之一袁紹打算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以對抗長安的朝廷,同樣希望拉曹操入伙,曹操再次拒絕。

當時曹操的實力並不強,勉強可算上是一方諸侯,卻不難看出他對漢室還是頗有一片忠心的。

何以見得?因為從漢獻帝踏入許昌的第一天開始,實際上就已經被曹操軟禁了。

《後漢書》說得明白:「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

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

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也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之後,連身邊的衛戍部隊都是曹操的兵馬,聽的都是曹操的號令。

曹操尚覺得不夠,還要努力切斷天子與朝臣的聯繫,以至於趙彥向天子進言了一份時策,就被曹操誅殺。

從這時開始,那個擁漢的曹操已經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個處心積慮想到代漢的梟雄。

由上可知,曹操不僅想代漢,而且已經向前邁出了很多步。

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恐怕曹魏的開國君主就不是曹丕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協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到底是不是英雄

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末年,大漢王朝皇室衰微,從黃巾起義到董卓禍亂朝綱一直到三國歸晉近60年的時間,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你方藏罷我登場,天下生靈塗炭,中間的出現許多的經典人物在後世演繹。現在我們來說說...

關羽活著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稱帝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劉備的權謀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

劉備稱帝了嗎 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於是曹丕成了原來三國之中第一個稱帝的一方。就在曹丕稱帝後不久,劉備也緊隨其後稱帝,定都成都,國號為「漢」,定年號章武,也就是章武元年。

劉備稱帝是早有預謀還是迫於形勢?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在曹操逝世九個月以後,曹魏繼任者曹丕迫不及待地篡漢自立為帝建立大魏,改元黃初,堅挺了400餘年的漢朝滅亡。但是緊接著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僅僅一年劉備就於成都稱帝...

曹操是否有過篡漢自立的想法?

我移動視線,腳下的大地不斷變遷;我定睛一瞧,精彩的故事還在上演 ,歷史的車輪,滿載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不斷轉動......曹操,三國時期的標籤、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