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至死沒有自立為帝,為何背上了曹賊的罵名,毀於兒子之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至死沒有廢漢室而自立為帝,真的是忠於漢室嗎?
第一階段:黃巾起義。
(曹操在這個階段還是忠於漢室的,很賣力的討伐黃巾) 第二階段:討伐董卓。
(曹操在這個階段也很忠於漢室,擬詔討賊可以看出) 第三階段:群雄割據。
(曹操此時在不斷地討伐戰爭,後來發展與袁紹抗衡,野心終於開始膨脹) 第四階段:官渡之戰。
(曹操在這個戰役中擊敗袁紹,北方統一,開始有了稱王的想法。
) 第五階段:赤壁之戰。
(曹操現在最大的敵人就是劉備和孫權。
劉備實力很弱,但是孫權和劉備形成孫劉聯軍,以3萬人之勢抵抗曹操二十萬大軍,此時曹操的這場戰役勝利,就統一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的忠心此時已經在數百場割據戰爭中煙消雲散)
第六階段:攻取漢中。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只得退守北方,而劉備和孫權趁機發展實力,尤其是劉備勢力膨脹很大,已經取得蜀川。
曹操趁劉備與孫權爭奪荊州之際攻占張魯地區,但沒有聽從劉曄的意見,放棄了攻占蜀的念頭,這也放棄了消滅劉備的最好時機,而他此時已經沒有對皇上而且對良心的忠心了)
最後階段:晚年稱王。
(皇帝已經無法做些什麼了,連衣帶詔這樣的計劃也無法實行了。
劉備稱漢中王。
孫權更是表面依從,內心不從。
曹操更是進出宮殿如無人之境,且殺害伏後,逼迫獻帝迎娶自己的女兒。
) 曹操的一生從忠臣到了奸雄的階段,是因為討伐戰爭的頻繁,讓他認識到自己已經沒有辦法繼續做一個忠臣了,於是慢慢成為一代奸雄,慢慢忠心也削弱了。
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知道他的野心了,後來更是加封自己為異姓王,但他畢竟將漢室保存了數十年而未滅亡。
否則以漢室當時的情況,若非曹操站在漢獻帝身旁,只怕漢室早就不存在了。
在曹操刺董失敗之後,一路逃命陳留尋找自己的父親,在逃亡過程中,曹操刺董的事跡已傳遍四海之內,因當時董卓弄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卻又無力抵抗,終有一人做出此英雄事跡,雖敗猶榮,天下豪傑更是仰慕佩服。
逃到陳留之後,曹操就揭竿起義,天下豪傑慕名而來,而曹操卻有賢主明君之能,麾下更是人才濟濟,武將有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張遼等將,文將有荀彧,郭嘉,程昱,司馬懿等人,有這些忠義之人一心輔佐,曹操的勢力日益壯大,以神速般崛起,可謂聲勢滔天。
而當時的大漢名存實亡,奸臣當朝,漢獻帝劉協也並非昏庸無能,苦於無人輔佐,當朝大臣人人但求自保,又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弄,又是戰火逃亡,漢獻帝早已成驚弓之鳥,各路諸侯均無視此天子存在,不滅,也不助,唯有曹操看透當中玄機,前往護駕,並以一碗肉湯深得皇上之心。
當時的漢獻帝對曹操也無戒心,甚至以為曹操是忠良之士,等曹操的人進入朝堂以後,曹操便鞏固自己在朝廷的勢力,以至於皇帝無力去反駁曹操的任何一個決定,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對於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很多人做過猜測,有人說曹操根本沒有稱帝的野心,說曹操心如止水,對稱帝並不感興趣。
其實,這種猜測的可信性並不高。
曹操南征北戰,特別是官渡之戰,讓曹操坐擁大半個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紹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曹操戰勝袁紹後,手握百萬雄師,其良田土地更是數不勝數,追溯歷史,多少人僅僅獲得一點土地就稱帝了,所以有些人猜想曹操只想當南征北戰的將軍,而不想稱帝的說法,可信度絕對值得質疑。
可是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1、孫權勸曹操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
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
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2、擔心會給政敵和擁漢派一個輿論上的藉口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利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陷入被動。
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為保自己晚年的聲譽名節
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4、實權比虛名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5、年紀大了,將不久於人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
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曹操的話有合乎情理之處,「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不就說他要做好準備後才稱帝嗎?且不說稱帝,獻帝封他十萬人口不就是想讓他辭去兵權、官職,他已經看穿了,並表示拒絕,甚至放棄封地。
他是用行動暗示群臣,他是永遠不會放棄兵權,就意味著身後讓兒子繼承自己的權勢,解決代漢問題。
曹操真正要告訴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稱帝,但不會放棄手中大權,這種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孫也要繼承下去。
如果真如此發展下去,以後東漢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時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將軍們操辦,將軍是當權者,但將軍永遠不會廢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
從他兩個兒子的名字里,也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志向。
要知道曹操的兩個嫡子,後來的魏文帝曹丕與其弟曹彰都是曹操十分重視的子嗣。
而曹丕字子恆,而曹彰則字子文,這兩個人的字和在一起就是「恆文」了。
也就是說,曹操將自己的抱負都融入到自己兒子的名字之中。
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兩個諸侯,一個齊桓公,一個晉文公,這兩人不僅是當時諸侯之中的霸主,更是一直以尊王攘夷為己任。
而且在春秋亂世之中,即便他們的實力再強,最終也沒有登基稱帝,至死都是大周的臣子。
曹操的志向也是與齊桓公和晉文公一般,以尊王攘夷為己任,雖說最後成為異姓王,但至死都沒有廢漢室而自立為帝。
更何況他在世之時,對待漢獻帝也十分敬重,並沒有像董卓等人那般視漢室於無物。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於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初登高位手掌大權的曹丕,面對突而其來的權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動和志滿意得。
面對從乃父手中接管下來的國家,深感完成乃父復興國力和實現統一之遺志,將是他人生今後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漢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董卓之亂後就已開始紊亂。
曹操遷漢獻帝至許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政令皆出於曹氏。
在皇權的擁有上來說,漢獻帝已經成為一個傀儡。
曹操雖然戎馬戰爭四方,但以臣子的身份征周旋在各個割據勢力之中。
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魏王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
十二月十日,漢獻帝正式禪讓帝位,曹丕三次上書辭讓。
辛未,曹丕登受禪台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以河內郡山陽邑(今山東菏澤巨野縣)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
只可惜曹操最終也沒有挽回漢室,而他的兒子曹丕又取代漢室,建立魏國,因此讓曹操背上了曹賊這個罵名,讓人感慨。
如果沒發生這三件事,三國早已一統?根本不會出現三分天下?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年代,說的是劉備,孫權,和曹操三人爭霸天下幾十年間發生的許多事情。不過在天下三分之前,也就是東漢末的時候,當時的天下,諸侯非常多,像什麼袁紹,董卓,袁術的勢力,都要比曹...
劉備稱帝沒人反對,為何曹操封個魏王就有很多人反對?
劉備稱帝沒人反對為何曹操封個魏王就有很多人反對曹操不只是封魏王時有人反對,早在封魏公時就有人反對,因為這代表著這個力挽狂瀾的中興大臣一步步進行著篡漢自立的過程。所以曹操不只是封魏王時有人反對,早...
三國時曹操死後,曹丕、劉備相繼稱帝,為什麼唯獨孫權等了8年後才稱帝?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治理下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維持了十幾年時間。三國雖然已經是實際上的獨立王國,但是名義上還是漢王室統治下的諸侯而已,並沒有實現實際上的獨立和稱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
孫仲謀力勸曹孟德自立為皇,卻被斥之賊子?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孫權等亂世梟雄,不惜在中原大地上,刀光劍影,龍爭虎鬥,無所不用其極,只為搶占一席霸主之位。可見這皇位寶座的誘惑力,就連桀驁不馴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都無法逃脫。
如果十八路諸侯消滅董卓,他們之中都有誰會成為第二個董卓呢?
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曾經在關外聚集,討伐董卓。都說董卓殘暴,欺凌天子和群臣,那麼,十八路諸侯如果殺到關內,滅了董卓,那麼他們就會全力輔佐朝廷嗎?就沒有人會成為第二個董卓嗎?這不見得吧!小...
曹操是怎樣一個人 他是如何強大的(一)
三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歷時很短,從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西晉滅東吳,只有60年時間,這是狹義上的說法。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歷史,是小說《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年代,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
「曹賊」一詞究竟是否確切?
文/適存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提到曹操,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形容他的詞恐怕就是「漢賊」。然而這是曹操的敵對勢力對他的稱呼,並不能算數。而《三國演義》的作者身處的時代持尊劉貶曹的歷史觀,只因《三國演...
三國亂世,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唯曹操至死也不做皇帝,忠臣也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
為什麼曹操沒有稱帝,曹丕卻敢篡漢自立呢?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劉備敢稱帝,孫權敢稱帝,比他們都強大的曹操為何不敢稱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軍閥相互攻殺,好在曹操橫空出世,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中國北方,而後來魏蜀吳三國相繼稱帝,值得稱道的一件事情是,蜀漢昭烈帝劉備220年稱帝,魏文帝曹丕220年稱帝,東吳孫權...
曹操一心向漢,最終卻被說成漢賊,原因只怪當時漢獻帝太懦弱
漢末三國,群雄爭鬥,大家都應該知道《三國演義》只是一部被羅老師加入了感情色彩的小說,其中的內容就有很多不真實的存在,比如曹操就是一個被黑了千年的典型,三國的曹操一直被人罵成是漢賊,忤逆,謀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