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雄才大略,一生俯首稱臣,你憑什麼說他是漢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聽讀書官方團隊作品
文 | 鄒春曉· 主播 |讀書君 · 編輯 | 淺墨
建安元年,在腥風血雨中壯大起來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將漢獻帝迎至許昌,遷都於此。
而曹操此舉,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曹操欲「挾天子以令諸侯」,被扣上了「漢賊」的帽子,但是真相是,曹操本人和他的集團從來沒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獻帝遷都許昌後,雖一直未曾掌握實權,但曹操一直給予他豐盈的物質生活和充分的尊重,漢獻帝甚是滿意,先後授給曹操節鉞,任司隸校尉,官至大將軍,是其它文臣武將所不能企及的,兩人一個實權皇帝,一個傀儡皇帝,相處還是十分融洽的。
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話是從何而出的呢?
▲《三國演義》袁紹劇照(圖源網絡)
讓曹操背黑鍋的是袁紹。
袁紹手下有位謀士叫沮授,此人眼光長遠,頗有軍事頭腦,於是有一天就勸袁紹說,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那麼就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了,袁紹麾下的其他謀士一聽不願意了,七嘴八舌的說道,我們物資並不充裕,拿什麼養活皇上呢?現在的皇上就是一個傀儡,要他來不僅沒用,萬一他對我們的計劃提出反駁,我們是聽呢,還是不聽呢?別自找麻煩了。
袁紹一聽,又想到自己曾經在立漢獻帝的時候持反對票,現在又要把他接過來侍奉,這不是啪啪打自己臉嗎?還是拉倒吧!就這麼一猶豫,機會就被曹操給搶去了,結果還替袁紹背了個黑鍋。
曹操這口黑鍋背的著實冤枉,明明雄才大略,從未更改過「匡扶漢室」的方針,但卻被後人詬病,口誅筆伐,「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頂帽子就被硬生生的給戴上了,一戴還拿不下來了,但是「漢賊」這個說法實在勉強。
▲曹操畫像(圖源網絡)
首先,曹操出身於官宦世家,他從小接受的正宗儒家思想決定了他一定是出色的儒家思想的踐行者。
無論處在怎樣殘虐的環境中,曹操對儒家文化思想始終都存有一份深刻敬畏,這份感情致使他一直在丞相的位置上盡忠職守,沒有實行代漢自立。
一朝是漢臣,終身是漢臣,雖然在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以魏代漢,但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漢朝江山早已搖搖欲墜,時日無多,東漢末年「民人相食,千里蕭條」的社會景象就足以說明問題,而曹操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統一了北方,繼而屯田囤糧,興修水利,解決了萬里荒野的匱乏問題,在用人方面,他知人善任,重用賢才,當時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曹操見到荀彧,情不自製,「大悅」說:「吾之子房也」。
▲《三國演義》曹操劇照(圖源網絡)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曹操起到了延緩漢室滅亡的作用,怎麼能叫「漢賊」呢?
第二,根據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秦漢史》中所言:「自靈帝死後,東漢政府內部發生了政變。
大將軍何進誅宦官,反為宦官所殺。
袁紹又勒兵閉北宮門,逮捕所有的宦官,無少長皆誅戮之,凡二千餘人。
宦官絕了種,權臣又登台。
董卓廢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是為獻帝。
董卓放棄了洛陽,把獻帝送到長安,而以大軍駐潼關之外,欲挾天子以令諸侯。
於是,中原豪族以討董卓為名,乘時蜂起。
天下大局,遂由農民暴動轉入豪族混戰的局面。
所以獻帝在位雖有三十一年,實際上,東漢王朝已經等於滅亡了。
」按照這個說法,實際上漢朝已經滅亡了,如果沒有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許昌,漢朝更不會有後來風雨飄搖的25年,而漢獻帝更不可能有後來全身而退的餘地。
第三,曹操頂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帽子統一北方之後,孫權、劉備等人看著曹操權位日重,自覺危機重重,在軍事上干不過,就開始拿名分說事,抨擊曹操此舉未安好心,欲廢漢自立。
這不是典型的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嗎?孫權諸葛亮在當時又為衰微的漢室做過什麼?
曹操在眾人的討伐聲中終於站出來了,他在建安十五年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在文中明確宣稱:「設有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曹操在謾罵聲中還是保持著自己的冷靜與明智的,如果不是他做這個奸臣,自會有人虎視眈眈,趁虛而入,而他一旦離開這個位置,面臨的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他需要把自己和這份權利捆綁在一起,也必須要接受天下人的唾罵,與整個漢室共存亡,才是他的宿命。
▲《三國演義》曹操劇照(圖源網絡)
第四,建安末期,魏蜀吳三足鼎立,曹操已經充分得到了漢獻帝的信任,被封為魏王,單獨設府治事。
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以魏代漢成為必然趨勢,當時孫權也給曹操寫信誇讚他雄才大略,勸他登基稱帝,自己則甘願俯首稱臣,但是曹操看到這封信後說:孫權這是要把我放到爐火上烤啊!這說明曹操是有實力稱王的,擁護他的人也不在少數,連他的僚屬夏侯淳也多次勸他:「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
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
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儘管身邊的人都勸曹操快舍了東漢吧,別再給我們拖後腿了,但是曹操仍無異舉,並回應道:我能做好我應該做的事就足夠了,反正我是不會做皇帝的,如果這註定是我的命,我願意效仿周文王,帝位給我的兒子好了。
所以,說曹操是「漢賊」,憑什麼呢?他並未偷漢朝一磚一瓦,也未弒君賣國,如果詬病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話,也只能說是他在政治上的謀略,可是古往今來,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雄才大略之人,誰的雙手又是乾淨的呢?
▲《三國演義》曹操劇照(圖源網絡)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被塑造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奸雄形象,原因在於《三國演義》里的形象取之於民間,而坊間民眾評價曹操時更多注重道德品行,其中也有坊間傳言不屬實的成分。
但是,在陳壽的《三國志》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對曹操的描寫都是稱讚有加,如果曹操真是奸賊,史學家為何毫不吝嗇地對他大加讚嘆呢?原因在於史學家著眼於歷史進程的前前後後,從而肯定曹操的功績。
意識範疇不同,鑄就了曹操在歷史上是這樣的一個矛盾綜合體。
後來再讀《三國演義》,發現羅貫中有意識的把劉備和曹操的形象分的很鮮明,但是細細看來,能從曹操的奸詐中讀出可愛,甚至忠厚,而從劉備的忠厚里感受到虛偽。
魯迅看的分明:「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人本來就有多面,歷史更是帶有勝利者的色彩,真假七分,心中自辨。
「勝者王侯敗者寇」,而曹操錯就錯在他敗了,一敗塗地,全盤否定。
《三國演義》中被忽略人,卻為曹操獻了最重要的計策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名將輩出。對大多數人而言,相比於郭嘉、荀彧、荀攸、司馬懿、賈詡這些大名鼎鼎的謀士,他實在是太不起眼。但是他為曹操所獻的計策,卻對成就曹魏的霸業至關重要,絲毫不亞於諸葛...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麼?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天下打亂,在後來被稱為梟雄的曹操,為了在眾多諸侯中發展壯大,進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搬出皇帝,為我所用。曹操採納了毛階的建議:「夫兵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