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稱帝?《三國演義》是胡扯,其實曹操才是漢室忠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漢末時期的三位巨頭,曹操、劉備和孫權,後面兩位都先後稱帝,只有曹操,至死也不過是魏王的身份。

當年高祖劉邦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稱王,曹操已經是打破了漢朝的原則了,卻為何一直未稱帝呢?更何況曹操在晚年,殺皇后及皇子,早就把漢王朝踩在了腳下,卻始終未曾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

這樣的疑問是我們當代人倒敘研究歷史得出的結果,假設我們生活在1800年前,和曹操一起經歷風風雨雨,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曹操這個人,是永遠不會稱帝的。

東漢末年,董卓在京城作亂,關東諸侯以袁紹為首,商議如何消滅董卓,除了在軍事上達成一致之外,袁紹還提出了一個另立新君的打算,卻遭到了袁術和曹操的反對,袁術的想法是準備自己稱帝(這是後話),曹操則是完全出於對漢室的忠誠,他對袁紹說:「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非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隨意廢立君主,這和董卓有什麼區別,如果大家非要這樣,那我曹操自己,也要去救當今陛下。

曹操的話擲地有聲,不但說了,而且還確實做到了,正當十八路諸侯陷入內鬥和爭執的時候,曹操獨自引軍向西,結果被董卓打的大敗,自己拉起的第一支部隊就這樣損失殆盡了。

和關東諸侯人人自保相比,曹操可以說是整個關東諸侯中,唯一一個對漢室負責的諸侯。

再說一下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196年7月,當時董卓已死,他的部下李傕、郭汜在長安火拚,漢獻帝過著吃不上飯的日子。

無奈之下,皇帝下詔,令天下諸侯勤王,結果大多諸侯都不予理睬,袁紹甚至認為天子就是累贅。

只有曹操,去恭迎獻帝,自從當上皇帝就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的漢獻帝這才過上了好日子。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曹操劫持皇帝,而是天下沒人願做此事,如果沒有曹操,恐怕漢獻帝早就在長安餓死了。

所以準確的說,漢朝在何進被殺,董卓進京以後,就可以說已經滅亡了。

李傕、郭汜對待獻帝的態度就不用說了,袁紹直接否認漢獻帝,袁術直接自己稱帝,沒有人說這些人對漢室不忠,唯獨一個曹操,被後人稱作是漢賊。

這裡面,《三國演義》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兒子曹丕直接篡漢,也讓曹操背上了罵名。

同時,大家可以發現,凡是否定漢室的軍閥都先後敗亡了,只有打著復興漢室的劉備,和偏安江東的孫權,以及奉迎天子的曹操,成了三國最後的主人。

作為當時親身經歷這一切的曹操,不會沒發現這個規律。

晚年的曹操已經和天子無異了,在只有天子可以修三台的年代,曹操自己就建了銅雀等三台,至於實權,已經不能用權傾朝野來形容了,完全是自己的中央政府。

但是他最終也沒邁出這一步,在曹丕稱帝後,劉備、孫權也先後稱帝,在這些人心中,漢朝的尊嚴,只能在史書當中尋找了。

至於曹操,如果我們非要認為他是漢賊,那整個漢末,就完全是一部漢賊亂舞的歷史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丕的陰招,把漢獻帝送給劉備會如何?

三國時期,各家都在爭一件事——正統性。從董卓進京起,挾天子霸京師,可他太過殘暴,引起諸侯征討,草草退出歷史舞台。接著圍繞「傳國玉璽」展開一系列爭奪,孫堅易手,給到袁術手中,袁術立刻成為眾矢之的,...

「曹賊」一詞究竟是否確切?

文/適存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提到曹操,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形容他的詞恐怕就是「漢賊」。然而這是曹操的敵對勢力對他的稱呼,並不能算數。而《三國演義》的作者身處的時代持尊劉貶曹的歷史觀,只因《三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