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否有過篡漢自立的想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移動視線,腳下的大地不斷變遷;我定睛一瞧,精彩的故事還在上演 ,

歷史的車輪,滿載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不斷轉動......


曹操,三國時期的標籤、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他的一生功勳卓著。

政治上,代表漢室,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與蜀吳形成三足鼎立;軍事上,南征北戰,結束了北方諸侯割據的局面;經濟上,實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卓有成效。

取得如此的豐功偉績,擁有無限的權利,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是否想過篡漢自立呢?

漢獻帝劉協劇照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篡漢自立的想法」的分界線。

本文所指的篡漢自立的想法,是指曹操在某一特定時期有集中的強烈的以魏代漢並自立為帝的慾望,沒有特殊情況無法變更的事實。

那些隨意性的、一時性的、大眾心理的想法並不是本文所說的篡漢自立的想法。

如果曹操有篡漢自立的想法,哪些時期的可能性更大呢,又需要什麼樣的主客觀條件和原因呢?

曹操劇照

  •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立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時候的曹操已經擁有青徐等地,且兵多將廣,又兼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事業發極速發展時期,但是又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曹操應該能夠認清形勢,開疆闢地,而不會想著稱帝。

  •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擊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打敗了最強大的敵人,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這時候曹操應該是很有成就感的,因為他打敗了自己都認為不太可能打敗的袁紹,而且是以少勝多的光輝勝利。

    此時,曹操功績已經不小,已經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

    但是曹操地位不及丞相,可能還沒打算一步登天。

    而且袁術坐擁淮南時候稱帝號的慘劇還歷歷在目,曹操怎麼能不警醒。

  •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撤軍北還。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而且在政治經濟領域實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此時的他已經位居丞相高位,一定想過篡漢自立,但是在做這事之前,他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擊敗孫劉聯軍。

    而赤壁之戰,曹操不但沒有勝利,而且大敗,這客觀上打消了曹操篡漢自立的想法。

  •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

    赤壁之戰的陰影已經煙消雲散,國內人民也逐漸得到休養生息。

    曹操逐漸把重心放到了政治上,開始一步一步的往頂峰上攀登,本來志得意滿的他以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卻遭到自己最重要謀臣荀彧的強烈反對,雖然於次年進封魏公,但是心有餘悸。

    因為荀彧代表的不是荀彧一個人,而是代表著一大群擁護漢室的士族,所以曹操是不敢奢望稱帝的。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這時候的曹操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王子皆為列侯。

    此時三足鼎立的局面日趨明朗,如果自己稱帝,也不符實。

    而且曹操已經位極人臣,根本沒有打算更進一步,至於原因,我們下面會提到。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曹操立曹丕為魏太子。

    曹操知道自己年齡大了,所以該立曹丕為世子了,不是想著自己當天子。

實際上,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代表的就是中央,一旦篡漢自立,勢必有許多諸侯效仿。

那時候,與其它諸侯的關係也只能是平起平坐,表面更進一步,實際影響力卻一落千丈。

曹丕稱帝劇照

分析了以上的幾個時期,我們得出結論,曹操是忠於漢室的,並沒有篡漢自立的想法,以上客觀條件在早期是起主要作用的。

那麼曹操不想篡漢自立的主觀原因有什麼?第一,曹操心底對大漢是有感情的。

也多次提及自己對大漢的忠誠,包括晚年的「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的名言。

第二,曹操是一個避虛就實的人,就是實用主義。

曹操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的權利非常大,他與皇帝就差一個名義,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

當然,曹操自己不想稱帝,不打算稱帝,絕對是想讓曹丕稱帝的,曹丕不會有那麼多主觀制約,一旦時機成熟(實際上曹操後期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稱帝就是順理成章。

到那時候,自己的兒子還會給自己追尊帝號,何樂而不為?這些主觀原因也是曹操後期(稱魏公以後)不稱帝主要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裡面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說法,我們完全不用理睬。

後來劉備、孫權紛紛稱帝,都沒有人那麼說。

所以今天我們要為曹操平反,曹操是真真切切的大漢臣民。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學習歷史,以史為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曹操沒有稱帝,曹丕卻敢篡漢自立呢?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