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到底是不是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末年,大漢王朝皇室衰微,從黃巾起義到董卓禍亂朝綱一直到三國歸晉近60年的時間,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你方藏罷我登場,天下生靈塗炭,中間的出現許多的經典人物在後世演繹。


現在我們來說說三國爭議最大的人物「英雄」曹操,至少我認為他是個英雄,如果說他是個民族英雄也不為過,之所以加引號就是我希望這只是我的看法,還望大家不要攻擊,但是可以互相討論。

曹操養於閹宦之後,一直被人看不起,曾經有一個大儒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至於這句話是誰說的無法考證,是不是這樣說的也無法考證,但是從曹操後來的治理北方的能力可以看出這句話是對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毛澤東,是中國偉大的領袖。

國家的締造者解放者,一個詩人,文學家,軍事家,在對曹操的評價相當高,就像英雄惜英雄。

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詞中這樣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首詞在對於曹操的評價中給予了十分高的讚許。

曹操被後世評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這樣的評價我感覺是非常合理的,通過曹操後世留下的詩詞《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可以看出曹操胸襟,這樣一位有壯志的詩人政治家,在開始的時候他一直希望自己作為漢臣,不敢有越位之處,匡扶漢室是他的理想。

但是漢室的滅亡是歷史的決定,以曹操一人之力無法阻擋,如果在抱著漢室的靈牌不丟,那麼只會讓天下更亂。

更不安定,只有破而後立才能真的造福蒼生。

了解三國不能只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因為老羅不是一個寫歷史的人,他是一個寫小說的,說書的,在他的小說中必須加入自己的愛憎,把故事人物變得更為的豐富,個性更為的鮮明,因為劉備打著皇室後裔,這就是正統,曹操是漢臣卻有點驕橫跋扈,所以在當時要想得到讀者的喜愛,當朝的統治者的支持,必定要維護正統,做到君是君,臣就是臣,絕不絲毫的僭越。

而當時的讀者也喜歡英雄人物,既然曹操有僭越之嫌,為了使壞人更壞,好人更好的想法得以實現,所以老羅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好的不能再好了,什麼好事都往他頭上放,對劉備身邊的謀臣武將也都是神化,已達到對讀者的共鳴。

要想真正的了解三國了解曹操必須讀徐壽的《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在我們來說說曹操,曹操在離開董卓之後變賣家產,帶領自己家族子弟起兵與己吾城,在陳留太守張邈的默許和支持下逐漸擴大,汴水之戰後張邈投靠曹操,曹操就有了堅實的軍事和政治基礎,占據兗州和周邊縣城,開始有了自保安身之地,在董卓北呂布殺死之後,李傕、郭汜在毒士賈詡的建議下攻擊長安,殺了王允,趕走了呂布,裹挾漢獻帝,內訌不斷,在最後在車騎將軍董承的保護下逃亡洛陽,沿途給諸侯下旨到洛陽接駕,天下諸侯結不為所動,只有曹操在謀士毛介的建議下「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我感覺這兩種提法都有問題,我分析改成「協天子以令諸侯」其實無論是奉還是協都是幫助的意思,只是奉更好聽些,之所以我說「協天子以令諸侯」,是更接近曹操的做法。

因為他也這麼幹了。

當把漢獻帝迎回許昌,乾的就是以天之的名義分封諸侯,討伐不臣軍閥,雖然打著天子的名義但是實際上是曹操的話語,或許你們感到矛盾,但是我卻不覺得,曹操在迎接漢獻帝初期並沒有想完全架空漢獻帝的權利,給予了漢獻帝足夠的尊崇,並且把自己的宮殿翻修讓漢獻帝住下,事實上並不是曹操用武力逼迫漢獻帝回許昌,而是董承為了和韓暹爭奪權利主動召曹操前往洛陽絞殺韓暹,因為洛陽殿宇並未修葺完善,缺吃少喝,沒有一點皇家的氣派禮儀,大漢的威儀更加不存在,李傕還在旁邊虎視眈眈,所以董承和百官提出去許昌暫居,我分析曹操開始並不想架空漢獻帝,至少開始時他認定自己還是漢臣,對漢獻帝畢恭畢敬的,但是人都有私心,這種私心不以任何的道德約束和忠誠所改變,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想做霍光,匡扶漢室,天下歸心,名垂青史。

曹操在「短歌行」最後句寫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可不可以理解為他想天下歸心,而不是自己做皇帝呢。

現在不從魏書的角度看,咱們來從曹操的謀士的角度來看,曹操對於漢室的態度,荀彧和荀攸、劉燁、孔融,這些人其實都是忠於大漢王朝的,需要藉助於曹操的力量匡扶漢室,這些人最後才被殺,但是前期既沒有離開曹操,也沒有反對曹操,一心一意的幫助曹操打天下,這個時候他們都知道曹操並不想篡漢而是想匡扶漢室,這些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他們想走曹操也不會殺他們因為殺了他們天下謀臣勇士都不會來投,所以以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會看不出曹操的心思,所以他們才會幫助曹操。

曹操在赤壁之戰敗後,回到許昌的曹操明白了,大統一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完成的,必須是十年,數十年,甚至是幾代人來完成,他再也沒有了那種急功近利的思想,這時候的曹操開始務實了,曹操赤壁戰敗知乎,消息傳到漠北,北方匈奴,草原各部又開始蠢蠢欲動,洗劫邊境,攻占北方,禍亂百姓,曹操就讓自己的兒子曹彰在建安二十一年開始北出大漠開始攻殺匈奴,烏丸,安定北方,確保北方的居民不在收到騷擾,這可不可以說曹操是個英雄,有人會說那是曹操為了保存自己的底盤不得不做出的軍事行動,那麼我想問下,如果曹操在南面面對這孫權的步步緊逼,西邊面對這劉備的北伐,這個時候的曹操是不是可以割地送人,來繼續保持著軍事上的優勢,整兵備戰,沒有必要非要派出軍隊北上平定草原,這時候的曹操依然有著漢人的情懷,犯我大漢者亡,依然心系者百姓。

這樣的人不能被稱作英雄嘛。

曹操在北方統治地開始頒布《求賢令》,養民,開發水利,屯田。

北方的開始安定,經濟上升,民眾安居樂業。

這時候的曹操已經是暮年這,雖然當初的那些雄心壯志依然還在,但是早已不及當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曹操這個時候也已經看不見漢室的復興,這時候的百姓已經記不起漢王朝的好處了,他們這個時候只記得都是曹操給予他們的,曹操不是神,也不是聖人,做不到手柄權握,還無動於終,即便被奉為聖人的王莽不也一樣篡漢了嗎?那可是食漢祿,世代公卿富貴,天下敬仰聖人,這些都是曹操拿命打下來的為何做不得江山,這很不公平,即便現在曹操把權柄給了漢獻帝,漢獻帝就能在讓劉備孫權歸順嗎?答案是當然是不可能的。

漢室頹廢,不可救藥。

但是曹操到最後還是只稱王也沒篡漢,也可見曹操一生也是想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但是他不能不考慮死後曹氏一族的死活,所以讓兒子代漢。

個人見解請各位讀者莫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賊」一詞究竟是否確切?

文/適存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提到曹操,大家想到的第一個形容他的詞恐怕就是「漢賊」。然而這是曹操的敵對勢力對他的稱呼,並不能算數。而《三國演義》的作者身處的時代持尊劉貶曹的歷史觀,只因《三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