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之子諸葛瞻:壓垮蜀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借風借火借箭,羽扇輕搖。

盼來日登蜀道,再續出師表。

相信「諸葛亮」這個名字,即使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也不會陌生,畢竟還有某農藥的推廣呢。

現實中的諸葛亮肯定沒有演義描寫的「多智而近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智父」當然也會有「智子」,但是,作為「蜀漢之神」的諸葛亮,他的兒子卻鮮有人提,那麼武侯之子諸葛瞻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呢?三國演義中的諸葛瞻是充滿悲劇色彩的,最後時刻,面對偷渡陰平插入腹地的鄧艾,諸葛瞻在綿竹與魏軍決戰,只可惜蜀軍完全不是魏軍精銳的對手,諸葛瞻父子戰死沙場,鄧艾直逼成都。

失去了諸葛家的後主劉禪如同精神支柱崩潰,萬念俱灰的他在數千魏卒的包圍下竟選擇了獻城出降,至於還在劍閣握著十萬大軍的姜維如何懵逼以及聯繫鍾會密謀造反失敗被殺這都是後話了。

縱觀魏國滅蜀整個過程,綿竹之戰可以說是蜀漢的絕唱了,那麼作為主帥,諸葛瞻自然要為失敗負上主要責任成為千夫所指。

綿竹之戰蜀國敗在哪裡呢,全部是諸葛瞻的鍋嗎?

我認為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1.軍隊之間的差距

對比下對陣雙方,諸葛瞻率領的是成都守軍和周邊郡縣守軍臨時編制而成的增援軍,而且成都守軍還有一部分支援了被鍾會正面進攻的劍閣。

成都守軍本來就不會經常遭遇戰事的精銳,因此蜀軍的戰鬥力綜合來講並不強。

反觀魏軍,鄧艾本來就是在蜀北伐時魏國防禦的主將之一,具有豐富的與蜀軍對戰經驗。

看過亮劍的應該都知道山本特工隊,在戰爭中要出其不意插入敵方腹地攻其不備的話,對於士兵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由此可知鄧艾率領的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

兩相比較,蜀軍的士兵素質明顯處於下風。

2.主帥的指揮錯誤

身經百戰的鄧艾就不用多說了,而蜀漢這邊,雖然等著很多閃亮的頭銜,但諸葛瞻卻有一個跟當年趙括一樣的缺陷——沒有實戰經驗,對戰場洞察力不足。

諸葛亮老來得子,本來應該將畢生所學各種開掛技巧傳給諸葛瞻才是,但誰知在諸葛瞻八歲那年他爹就秋風五丈原了,留下的遺產只有一本《誡子書》,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出處。

但憑藉著老爹的名聲,諸葛瞻還是平步青雲,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軍師將軍,還娶了劉禪的女兒做了駙馬。

劉禪把對相父的依賴放在了諸葛瞻身上,當鄧艾偷渡陰平成都震驚之時,扶大廈之將傾的大任理所當然地落在了諸葛瞻肩上。

鄧艾偷渡陰平後進逼涪縣,此時離成都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仍然有迴轉的餘地。

隨諸葛瞻一同出征的尚書郎黃崇是個頭腦清醒的人,他力諫諸葛瞻迅速前進占據險要地勢阻擋魏軍繼續進入平川,依賴蜀道天險堅守並等待援軍。

但諸葛瞻猶豫不決,黃崇都說到眼淚鼻涕一起流諸葛瞻仍無法抉擇。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鄧艾長驅直入來到了綿竹,一切為時已晚。

3.戰局形勢變化超出意料

第二點說到諸葛瞻猶豫不決其中很大原因在於鄧艾要進逼成都首先要跨過江油,而江油地勢險惡,諸葛瞻相信鄧艾數千兵馬跨過江油要費很大的勁,到時候以逸待勞更容易擊敗他。

結果仗還沒打起來江油守將馬邈就掛了白旗叛國投敵,鄧艾輕而易舉地突破前進。

還沒來得及生氣的諸葛瞻只能返回綿竹,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堅守綿竹拒不出戰,但這樣一來鄧艾就可以繞過綿竹來到劍閣背後,劍閣十萬蜀軍危矣,劍閣一旦失守,關外的鐘會十五萬大軍將長驅直入,後果就不用多說了;另一條路是與鄧艾在綿竹展開正面會戰,消滅這股敵人。

通過上面的形勢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綿竹之戰的失敗主要還是歸咎於主帥諸葛瞻,因為對於戰場洞察力不足進而導致指揮失當,但各種客觀條件包括蜀軍的被動應戰也使得蜀國在這場大戰中處於劣勢,最終也是以蜀軍戰敗蜀國滅亡結束。

平心而論,諸葛瞻並不是文韜武略的大才,充其量是乘著父親光環扶搖直上的人才,但在國家存亡之際挺身而出,拒絕高官厚祿的勸降,最終以死報國,還是能從中看出諸葛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傳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