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傳(9)國破山河在 三國歷史爭議最大的人物傳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國破山河在
262年秋天,61歲的姜維最後一次(第九次)率蜀軍北伐,向隴西郡的洮陽縣(洮水北岸)進發。
而鄧艾早就探到蜀軍的動向據城鎮守,姜維看到洮陽有所準備,就往東進發。
結果在侯和被鄧艾軍堵住,蜀軍大敗,姜維不得不再次退兵。
(262年十月) 退軍的姜維想到成都的複雜局勢,無論是黃皓還是諸葛瞻都要除掉自己的兵權,這一次北伐又是失敗,姜維乾脆連成都也不回,向劉禪上表請求去沓中(屬陰平郡靠近隴西)駐守
上表到了成都那裡,劉禪也沒有拒絕。
這個時候,劉禪宮中的一棵大樹無故折斷,反對姜維北伐的譙周深感憂慮,就在樹幹上寫下十二個字 「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 譙老爺一向愛說諱默高深的話,這一次也沒人搞懂。
譙周的徒弟陳壽寫三國志時解釋說, 「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
具而授,如何復有立者乎?」 意思是曹魏將一統天下,還有誰能對抗他呢?譙周這次說得差不多,只不過統一天下的並非曹魏,而是還暫居人臣的司馬氏。
司馬昭立了新皇帝曹奐,屢次推託朝廷加封自己晉公的任命,實則上這時的魏國就是當年的漢獻帝翻版。
司馬昭大權在手,一直考慮著征討蜀漢(他認為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
有人建議說,蜀漢依仗的就是姜維,乾脆派一個刺客刺殺他,將來伐蜀就容易了。
司馬昭還真動了心,荀勖(鍾會的堂外甥)進言說, 「明公以正直主持天下,應該憑大義討伐二逆(蜀吳)。
假手刺客可不是以德服遠的手段。
」 司馬昭一聽孝義的大道理,忙點頭稱善。
既然不用暗箭,那就明刀明槍的真來。
早先,司馬昭的手下對伐蜀的建議都表示反對,只有鍾會認為伐蜀可行,日日同司馬昭商議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司馬昭得到鍾會的支持,更堅定了伐蜀的信念。
262年冬天(就是姜維敗退之後),以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代替之前的督關中衛將軍司馬望)。
為了迷惑蜀漢,司馬昭命令青、徐、兗、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對外顯示為伐吳作準備。
而駐守邊境的督隴西征西將軍鄧艾聽說後卻反對征蜀,認為時機未到。
司馬昭接到鄧艾的反對書信深表憂慮,專門派自己的主簿師纂做鄧艾的征西將軍司馬,去向他解釋自己的戰略意圖。
鄧艾得到消息後,馬上表示奉命從事。
蜀這邊,在沓中的姜維聽說鍾會為鎮西將軍督關中,在263年初向劉禪上疏, 「聽說鍾會治兵關中,肯定將有所動作。
應該派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 劉禪看了後問黃皓,這位黃公公素信鬼巫,當時就按鬼神口氣說「敵終不自致」,魏軍不會被招來的,皇帝您就好好的安歇吧。
姜維上疏的事,群臣竟然沒有知道的。
這個時候的蜀漢,照吳國的使節說法是 「主闇(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
」 他還形容蜀漢猶如屋樑上的燕雀,屋子都已著火,自己卻身在雀巢之中不知禍之將及。
而姜維得不到劉禪的回覆,自己卻沒有進一步加強漢中的防守,還是滯留在沓中。
關於這一點對姜維的非議,我認為蜀漢北部邊防作調整都先是首輔提議,再由劉禪同意才得以實施。
姜維的上疏被黃皓壓制,自己也害怕權力鬥爭不肯交出兵權,所以就在沓中沒有動作。
蜀漢的滅亡完全就是人為的結果。
263年夏,司馬昭決定伐蜀前夕,再次同手下商議說:
「壽春平叛之後,已經休養生息六年,現在已經是討伐蜀吳二逆的時機了。
如果攻吳,是必要大造戰船,而且南方濕土炎熱,容易產生疾疫。
所以還是先取蜀,破蜀之後三年,再順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討伐孫吳。
現在蜀的軍隊大概有九萬人,除了成都守備和其他郡縣的駐軍有四萬人的話,餘眾(姜維部)不過五萬。
只要能將姜維阻隔在沓中,使他無法向東援助;我方通過駱谷,乘其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趁著蜀軍各守城隘兵力必定分散,我軍將城圍困,再遣精銳繼續突進,漢中必定是我囊中之物。
以劉禪的懦弱,聽說門戶被破,百姓震怖,滅亡是必然的事。
」
司馬昭的這段言論基本就是日後伐蜀的戰略指導。
五月,曹奐下詔討蜀。
司馬昭徵集四方之兵十八萬。
任命討蜀三方面大軍:
征西將軍鄧艾督帥(隴西)諸軍,往甘松、沓中方向絆住姜維。
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趣武都、高樓方向,配合鄧艾牽制姜維東援。
鎮西將軍鍾會在長安由駱谷進漢中方向。
由司馬昭統一指揮。
263年秋八月,司馬昭在洛陽大賞將士,陳師誓眾,派遣大軍出發。
臨行時有個不識趣的將軍鄧敦還在說伐蜀未可,被司馬昭當雞給宰了。
司馬昭具體分配各路兵力:
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屬下有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頎等。
師纂(原為司馬昭主簿)為征西將軍司馬。
合計三萬人左右(裡面有鄧艾自己徵召的「涼州兵馬、羌胡健兒五千餘人」)
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合計三萬人左右。
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杜預(馬上就要娶司馬昭之妹高陸公主)為鎮西將軍長史。
主力十二萬人左右攻漢中。
在這三路軍上,又設置監軍由廷尉衛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有自己的士兵千人左右。
魏軍這麼大的動靜,黃皓是想瞞也瞞不住了。
這時蜀地還湊熱鬧的來了一場地震,劉禪驚恐之下,大赦,改元炎興(漢是火德,所以要再燃燒一把)。
劉禪這時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赴沓中支援姜維;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趕赴陽安(平)關口。
魏軍迅速行動,鄧艾督諸軍前往沓中,九月時,天水太守王頎進攻姜維營圍,隴西太守牽弘進攻正面,金城太守楊頎從甘松方向進攻後面雍州刺史諸葛緒則到了建威(武都以北,已進入蜀境),前往援助姜維的廖化聽說後就在陰平停了下來,以防中路諸葛緒繼續向下突進。
鍾會的軍隊最多,分兩路於駱谷、斜谷進入漢中(另外還有魏興太守劉欽在子午谷有部分軍隊,實則是三路並進),又從以前曹爽攻漢中的老路進發。
當年曹爽是灰頭土臉的才出的駱谷(見前文),如今鍾會可沒有曹爽那樣無能。
鍾會的大軍之前,是牙門將許儀(許褚子)在前開道。
鍾會隨後跟進,當通過一座橋時,突然橋破馬足陷入。
鍾會憤怒之下將許儀斬首(鍾會持節的權力只能殺犯軍令者),許儀是功臣之子還被砍頭,這一下子眾將官都心驚膽戰。
魏軍很順利地就通過秦嶺,進入漢中盆地的外圍險要地帶。
而漢中的守軍按照事先的「斂兵聚谷」的計策退守陽安關,放棄外圍險要地帶;監軍王含五千人守樂城,護軍蔣斌五千人守漢城。
鍾會根本就不在這裡糾纏,派遣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後來蔣斌至蜀降時尚在,魏軍這時對兩城其實是圍而不攻)。
剩下十萬魏軍漫山遍野的就向陽安關衝過來了。
這個時候,姜維在沓中的圍守已被鄧艾攻破。
姜維聽說陽安關被圍就向東進發援救,在強川口(具體位置不明從名稱判斷在某河口)被楊頎等人阻截,無心戀戰的姜維敗退。
憑著對地形的熟悉,姜維率剩餘的蜀軍甩開鄧艾諸軍的糾纏,星夜向陽安關馳援。
駐守陽安關的守將是傅僉(劉備伐吳時戰死的傅肜之子)、蔣舒,大概有一萬左右的守軍。
蔣舒這個人原來是別處的守將,因為不稱職而被撤換到陽平關上給傅僉當副手。
看到有如潮水的魏軍,蔣舒就打定投降的主意,他對傅僉說, 「魏軍到關下不出擊而閉城自守,並非良策。
」
傅僉說,「如今受命保城,惟全為功。
你要是違命出戰,白白喪失士兵,沒有一點用處。
」 蔣舒等不了那麼多,「你保你的城得功勞,我出戰克敵得功勞。
各行其志。
」
蔣舒率眾而出,卻馬上倒戈投降了鍾會前軍胡烈,得知陽安關守軍失去一半的胡烈趁機強攻。
憤怒的傅僉拚死抵抗,無奈魏軍勢大,傅僉不支戰死。
(魏軍對不屈身死的傅僉很是崇敬,後來司馬炎還下詔讚揚這先後戰死沙場的父子兩人)
陽安關輕易的就被魏軍拿下,還正在派人祭掃諸葛亮廟(亮廟在沔陽,就是漢城所在,今陝西勉縣)的鐘會大喜,率軍挺進漢中門戶,還得到了蜀軍在陽安關的儲糧。
志滿意得的鐘會給漢城的守將蔣斌寫信說,
「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
比如足下、諸葛思遠(諸葛瞻)。
如今我大軍西到,想要再祭掃尊大君公侯墓(蔣琬),還希望能告其所在。
」
知道大勢已去的蔣斌並未在此時投降,出於禮貌,回信說,「亡考昔遭疾疢,沒於涪縣。
按卜卦(卜雲其吉)的說法就安葬在此地。
知君西邁,就可以順便祭掃先人了。
」
得到蔣斌回信的鐘會大是得意,連蜀將也認為我能長驅直入(涪縣距陽安關近千里),還有什麼辦不到的?
魏軍取得漢中,十月二十二日,洛陽的司馬昭面對朝廷第七次的晉公任命,終於心安理得的接納。
馳援的姜維到達陰平和廖化的援軍會合,聽說陽安關已失。
震驚之下,決定迅速突進到東南方向的劍閣好擋住魏軍的主力部隊鍾會。
而雍州刺史諸葛緒已在白水上的橋頭停駐,正好擋住姜維東進方向。
姜維遇到阻隔馬上就往北孔函谷做偷襲諸葛緒後路的舉動:姜維作決定是夠迅速的,他也是不得不啊,鄧艾就在他身後呢。
諸葛緒受到蜀軍牽制就往後退卻三十里,就把白水橋頭讓出了個空當。
姜維得到消息,打了個花槍折返從橋頭經過,諸葛緒傻乎乎被牽著跑,等趕到橋頭時和蜀軍居然差了一天!
這時鄧艾的軍隊也到了陰平,聽說姜維跳過諸葛緒的阻攔前往劍閣,那就是面對鍾會的主力軍。
按照之前的戰略規劃,這時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援救漢中的任務已經完成。
鄧艾研究地形,打算簡選精銳,從漢德陽入江由、再由左儋道向綿竹,往成都方向進發。
他向諸葛緒要求共行,諸葛緒認為自己只是受命阻隔姜維,並無繼續西行的命令。
現在姜維從他這裡溜了,諸葛緒覺得有些不妙,也不管鄧艾的建議,自己沿白水向鍾會主力靠攏。
這時鐘會派遣田章等向劍閣西部進發,掃清了陰平與劍閣之間的蜀軍殘餘。
諸葛緒就與鍾會主力會合在劍閣。
鍾會見了諸葛緒的三萬軍隊好像貓見了腥,就密報諸葛緒畏懦不進,同時把他打入檻車同密書送到後方,三萬軍隊都歸了鍾會管轄。
姜維、廖化到了劍閣。
之前援救陽安關的張翼、董厥到了漢壽(在劍閣東南不遠),也是聽到漢中失陷的消息退守劍閣。
這樣蜀漢的殘部全都集中在劍閣一線對抗鍾會的十多萬大軍。
鍾會聽說大名鼎鼎的姜維在守劍閣,就又寫了一封信說,
「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
」意思是用故國之意感召姜維歸降姜維並未回信,而是列營據守險要。
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在劍閣下列開陣勢強攻,還移檄(移是曉喻責備、檄是聲討征伐)蜀將吏士民說了一番大道理,「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
」大有一舉滅蜀之氣概。
可是和陽安關同樣險要的劍閣在姜維等蜀將的堅守下屹立不動。
而魏軍這時的糧草漸漸接濟不上,鍾會稍稍退卻,在猶豫是否見好就收。
在陰平的鄧艾看到鍾會前進不得,就給司馬昭上言:
「現在敵人敗退,正應乘勝進擊。
從陰平抄小路經過德陽亭直取涪城,離劍閣百餘里,離成都三百餘里。
像這樣出奇兵直搗敵人心臟,劍閣守敵必然回軍救涪,鍾會大軍就可長驅直入;如劍閣守敵不還,涪城守敵也是不堪一擊。
我軍就可攻下涪城、直取成都。
軍志有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我們奇襲敵之空虛,必定能夠攻滅蜀國。
」
等不及司馬昭回信的鄧艾決定走陰平小道。
十月底,鄧艾率軍進入蜀軍未設防的陰平山區。
沿途七百里杳無人煙,處處是懸崖深谷,奇峰突起,怪石嶙峋。
鄧艾的另一個司馬段灼後來說此時軍隊不滿兩萬,車馬等器具都留在陰平,全是步兵的將士們鑿山開道,在陡峭的懸崖上修築棧道、架設橋樑。
67歲的鄧艾身先士卒,上山的時候手攀樹木,足蹬峭壁,艱難地往上爬;下坡的時候用毛氈裹著身體,從上面往下滾。
糧食快吃光了,全軍已瀕臨絕境。
然而鄧艾終於突破天險,(十一月)突然出現在江由城前,蜀江由守將馬邈面對天兵神將嚇得趕緊投降。
鄧艾的軍隊得到了及時的軍糧補充。
成都方面大為吃驚,派遣衛將軍諸葛瞻率數千人前往迎戰。
蜀軍挺進到涪縣,諸葛瞻開始猶豫不決,同行的黃崇(黃權留在蜀之子)屢次勸說諸葛瞻應當速行據險,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地(江由和涪縣之間尚有數百里的左倫道險路)。
可是諸葛瞻卻不知如何是好,黃崇痛哭流涕卻怎麼也不能說服他。
鄧艾的軍隊出左倫道與蜀軍先鋒交戰小勝,諸葛瞻就率領蜀軍退卻到綿陽列陣迎戰。
鄧艾寫信給諸葛瞻說, 「你若投降必表為琅邪王。
」
諸葛瞻怒斬來使,憤然出擊。
鄧艾派遣司馬師纂出左,子鄧忠出右。
兩人初戰不利,退到鄧艾身邊說, 「打不過啊!」 鄧艾大怒喊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
魏軍已是身在絕地,此時孤注一擲奮勇殺敵。
蜀軍被殺的大敗,諸葛瞻竟戰死在亂軍中,他的長子諸葛尚悲痛道,「我父子深受國家重恩,卻無能早斬黃皓,以致今日的慘敗。
我還活著幹什麼?」說完也奔馳在亂陣中戰死。
黃崇知道已是無望,激勵士兵後也死於陣前(他是文官),張飛的長孫張遵(尚書)也在此役戰死。
蜀軍死的壯烈,卻攔不住鄧艾前往成都的腳步。
56歲的劉禪聽說最後的依靠諸葛瞻也戰死了,整個成都頓時亂作一團,百姓奔逃入山中不能禁止。
蜀漢的官員在朝堂上亂鬨鬨的向劉禪瞎出主意:要麼逃到盟友孫吳那裡;要麼逃到南中蠻夷之地。
早就預料到今天的譙周提議還不如投降,說,
「東奔吳國的意見不能成立。
魏吳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已成定局。
投奔吳國是稱臣,投降魏國,也是稱臣,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以免受再辱之恥。
至於南下,也不是好辦法。
首先,大敵逼近,人心離散,恐怕無人願意南行。
再說,魏人此行誓在滅蜀,陷落成都也不會放棄南下追擊的機會。
況且南中諸夷,平時猶不安定。
如果據守此地,增征貢賦,也就會激起他們的反叛。
所以,乘沒有勢衰力竭的時候投降魏國,可以得到優待。
這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
群臣反對說,「鄧艾如今都打到眼前了,還能接受投降嗎?」
譙周爭辯說,
「現在還有東吳,(投降受優待正好可以做他們的榜樣)。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我願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
鄧艾這時已經到了雒城(綿竹成都之間),劉禪也沒有別的主意,覺得譙周說得挺有道理,就派遣張紹(張飛次子)、鄧良(鄧芝子)向鄧艾請降。
劉禪第五子劉諶傷國之亡,先殺妻與子,然後自殺(漢晉春秋說劉諶哭於劉備昭烈廟後自殺)。
鄧艾看到張紹、鄧良帶來的皇帝璽綬和降表,大喜過望。
鄧艾趕到成都北門的時候,劉禪自縛雙臂,帶著棺材,和眾子群臣六十多人正等在那裡。
鄧艾解開繩索,燒掉棺材,接受劉禪的投降。
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滅亡。
(悲夫!眼前成都北門的蜀漢君臣可曾想到五十年前,劉備與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等人步入成都的情景?)
估摸姜維是在退兵回成都的路上上的表,得到同意後自己又率軍北返到魏蜀邊境的沓中。
而往常跟隨姜維北伐的張翼、廖化都沒有同去。
至於為何選擇駐守在偏遠的沓中,應該是因為這裡靠近羌人的聚集地,姜維心中還有為再次北伐作準備的念頭。
華陽國志記載: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
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後主敕皓詣維陳謝。
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
而魏國後來的討蜀詔書中也說,「往歲破敗之後,猶復耕種沓中,刻剝眾羌,勞役無已,民不堪命」。
262年,嵇康被司馬昭所殺,很大部分是鍾會的原因。
嵇康事件的來龍去脈很顯示了司馬昭政權的虛偽,起因是與司馬昭關係親密的山濤(司馬昭的外婆是山濤的本家)任選曹郎,後將去職,就推薦自己的好友嵇康接替(他和嵇康同屬「竹林七賢」)。
嵇康是當時名士,不願意出仕司馬家,回了一封信,就是《與山巨源絕交書》,巨源是山濤的字,嵇康很不客氣地與他絕交,書中自說不堪受禮法的束縛,晉書有這封信的全文。
司馬昭以前就想徵召嵇康,現在他公開回信說「不堪流俗而非薄湯武」,司馬昭聽來很是生氣。
魯迅先生解釋說,「非薄了湯武周孔,在現時代是不要緊的,但在當時卻關係非小。
湯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讓天下的。
嵇康都說不好,那麼,教司馬懿(氏)篡位的時候,怎麼辦才是好呢?沒有辦法。
在這一點上,嵇康於司馬氏的辦事上有了直接的影響,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
正好當時鐘會正在辦理呂安案件(呂安兄長呂巽淫安妻徐氏,反過來誣陷安不孝,結果呂安被下獄),嵇康為好友呂安奔走伸冤和鍾會又碰了面。
以前鍾會年輕時去拜訪嵇康(世語說鍾會之前把自己所作的文章丟在嵇康家院子裡,希望得到名士誇讚),嵇康正在和好友向秀一起在樹下打鐵(家貧幹些零活),兩人對貴公子鍾會都沒做搭理。
鍾會站了半天很是尷尬就準備返回,嵇康抬頭來了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
兩人對答得挺瀟洒,可是鍾會卻在心裡打下了疙瘩。
這時嵇康牽連呂安案,再加上他寫《與山巨源絕交書》觸怒了司馬昭。
鍾會就向司馬昭說,「嵇康,臥龍也,不可起。
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又說「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
」如今呂安、嵇康言論放蕩,詆毀先賢典論,這是影響精神文明建設的大事,所以必須懲辦「以淳風俗」。
於是司馬昭就下令將呂安、嵇康斬首棄市,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願也被拒絕,嵇康臨刑彈《廣陵散》而死。
嵇康死了,鍾會還在到處找別人的事,看還能不能發掘出什麼。
當時就有人說,見鍾會「如觀武庫森森,但見矛乾在前」,可見鍾會的口碑有多「好」。
說了這麼多別的事,只為說明鍾會這個人,才幹是有的,卻容不下別人,為了自己和討好上司,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伐蜀一事,鍾會表現積極,並不一定是他和司馬昭所見略同,多少還是諂媚的緣故。
這樣的為人,為日後鍾會、鄧艾之爭埋下了隱患。
只是鍾會狡黠,司馬昭卻更加老辣。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尚有十萬大軍,為何劉禪會投降?因為一個人
魏元帝景元四年,魏國征四方之兵約十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當時征西將軍鄧艾率魏軍三萬餘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魏軍三萬餘人,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魏軍主力約十二萬人,分別...
三國志中的24名將應該都有誰—曹魏篇(四)
前文說道,據《三國志》記載(有單獨傳記)的將領中,以東吳人數最多,共80位,我選出了我認為最優秀的6位。同時也歡迎大家積極留言評論,說說你心中的二十四名將。曹魏在三國志記載中有單獨傳記的武將有6...
諸葛亮的詛咒:蜀國滅亡不久,鄧艾鍾會雙雙家破人亡!
曹魏元皇帝景元四年春,曹魏大舉伐蜀漢。兵分三路,鎮西將軍鍾會統十萬大軍從子午谷等地進攻漢中,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軍隊攻沓中,牽制蜀漢姜維部隊,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軍隊從祁山奔武街橋頭,斷姜維退路。
鍾會遠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何蜀國還是被滅?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在決定命運的魏蜀大決戰之前,蜀國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長期執掌尚書台的尚書令陳袛病逝。劉禪異常悲痛,史稱:「後主痛惜,發言流涕。」(《三國志•陳袛傳》)。並且給了陳...
蜀漢不到3個月快速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劉備歷盡滄桑,千辛萬苦,在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心腹之下建立起來的政權,後來在劉禪手上延續,共歷二帝,四十三年。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蜀漢最後一批勇將,寧死不屈,上至70多歲,下至19歲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司馬昭弒君之後,急需改變獲得巨大的威信以及轉移輿論點,於是乎在公元263 年,司馬昭徵集四方之兵18 萬,分兵三路大舉伐蜀。從此司馬昭滅蜀之戰拉開序幕。而,蜀漢一方,一直是三國...
鄧艾才兩千人,劉禪十萬大軍就投降了?羅貫中是弱智麼
前天在頭條問答,有一哥們問:《三國演義》說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兩千人,成都還有十萬守軍,鄧艾他膽子真大啊。劉禪十萬人向兩千人投降,腦子抽了麼?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到底鄧艾滅蜀,雙方兵力是多少。先...
鄧艾和鍾會過招,一人一場大戲,談笑間,卻讓司馬昭撿了便宜
司馬昭要想篡位,必須建立功業。怎麼立功呢?伐蜀。他想大規模伐蜀,可是多數群臣都認為不可,就連一直在關中和姜維抗衡的鄧艾都持反對意見,只有司隸校尉鍾會贊同。這個時候的蜀漢是什麼情況呢?兵權確實在姜...
這時的姜維,正在撤退的路上 他聽說諸葛瞻戰死後就知道不妙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動議,姜維自然也知道了。他立即上表後主劉禪,請求增派援兵加強陽平關及陰平橋頭的防守。劉禪看到後,先問問黃皓啊。黃皓向來迷信,來個「不問蒼生問鬼神」,然後告訴劉禪,沒事!劉禪這下...
攻取漢中,險度陰平,魏滅蜀之戰中都發生了什麼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大浪淘沙,最終形成了曹魏、蜀漢、東吳三足鼎立的格局。在經過數十年的分裂之後,三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蜀漢自宰相費禕被刺殺後,接掌軍權的姜維多次大規模北伐,消耗大量人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