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拿下漢中後為何不趁勢攻擊益州,反而坐視劉備變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征漢中平張魯後,隨行的謀士劉曄向曹操建議,趁勢進攻益州、消滅劉備!
「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
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
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
劉曄建議進攻益州的理由是:劉備是梟雄,但是他得到蜀地時間太短、人心未附;現在曹操攻破漢中,蜀地軍民驚懼不安,如果趁勢進攻,必能取得成效;若放任劉備不管,以諸葛亮治理才能和關羽張飛的勇武,等到蜀地歸心於劉備、據守險要,再要討伐劉備就難了,現在不取益州,一定會成後患。
應該說劉曄的理由合情合理,劉備拿下成都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六月,曹操拿下南鄭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中間僅隔一年時間,算上劉璋殘餘勢力反抗,劉備甚至沒有完全鞏固地盤,更別說勵精圖治了。
那麼,劉曄的建議曹操為什麼沒有採納呢?曹操在張魯投降後,隨即安排夏侯淵等人鎮守漢中,自己則率大軍返還。
從《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曹操急於返還、不趁勢進攻劉備的理由主要有兩個:
第一 孫權進攻合肥,江淮防線告急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固然打出了張遼一世威名,但孫權主力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捲土重來是必然的。
合肥若失,孫權可以直接跨過淮河、威脅許都,對曹操來說,漢中是雞肋,合肥卻是防衛東吳的堡壘,不容有失。
而此時,曹操主力大軍遠在漢中,僅靠張遼部顯然很難再應付孫權反撲,大軍救援合肥是必須的。
第二 曹操要解決後方政治問題
「十二月,公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
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
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三國志·武帝紀》
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從漢中返還,二十一年二月,曹操沒有前往合肥前線而是返回魏國大本營鄴城,到五月,曹操正式加封為魏王,至此曹魏代漢已經只有最後一步。
從曹操行跡看出,對建安二十年的曹操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政治問題,坐鎮鄴城、鎮壓反曹勢力、順利進爵為王,是曹魏集團更為重要的事情。
而處理這些複雜的政治矛盾,非得曹操本人不可。
另外,在軍事部署上,曹魏也一直是以東吳為主要進攻方向。
從曹操、曹丕到曹睿,曹魏幾代人對東吳的進攻次數遠遠多於對蜀漢一方的進攻次數,對蜀漢則更多是採取防守戰略。
曹操的漢中防線被劉備攻破後,曹操將防線撤退到陳倉,而陳倉防線,從劉備到諸葛亮再到姜維,蜀國始終都沒能突破。
細讀中國歷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白龍熱播。
此人出身漢室宗親是曹操手下智囊曾獻兩條統一大計可惜均沒被採用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其中智囊之士更是曹操能打下曹魏基業的重要功臣,比如我們熟知的郭嘉 荀彧 程昱等人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謀臣。但是這次我們說的這個曹魏謀臣他的身份比較特殊而且...
五子良將實力排名,張郃只能排第三?第一名至實歸!
三國時期,以曹操的實力最大,孫權次之,劉備最差,但是劉備憑藉自己才德成功吸引了五虎將的來臨,蜀國實力大漲,於此相對,曹操也有五子良將,他們分別是張遼,徐晃,張郃,樂進和于禁,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
三國三大兵家必爭之地:關羽威震華夏,孫權永生難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指天然地勢險峻的所在,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打仗時兩軍必會相互爭取的地方。比如在戰國後期,上黨地區無疑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上黨地區的爭奪,秦國和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
關羽和張飛居然都是因為他死的!真不敢想像!
眾所周知的自從劉關張桃園結義以來(就算在三國志中陳壽也說了劉關張親如手足),三人就一直不離不棄,就在關雲長短暫降曹之後也成果了一段美談,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得荊州半土...
赤壁之戰東吳完勝 孫權為何還要投降曹操?
赤壁大戰之前,東吳的大部分官吏都勸孫權投降曹操,因為那時候無論是雙方力量還是戰場形勢都對曹操有利。但是,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下定了抗擊曹操的決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統一了東吳君臣的思想,終於在赤...
關羽該不該死,孫權該殺他嗎?探秘孫權殺關羽的幾個重要理由
三國爭霸中,強國最想看到的就是兩弱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偏偏吳蜀在那個時機掐起來,白白葬送掉赤壁之戰後,能大幅度弱化北方最強勢力影響的最後一個機會。後期,諸葛亮從祁山那個方向北伐,東吳也有策應過打...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三國二十四名將的征程之二張兩夏侯篇
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夏侯惇(?-220年),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是西漢開國...
漫談三國:曹操得隴不望蜀,是適可而止還是錯失良機
曹操攻下陽平關後,漢中無險可依最終失守,張魯逃往巴中,被曹操勸降。拿下漢中後,謀士劉曄、司馬懿均建議曹操趁勢南下攻蜀,一舉拿下益州,曹操以「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沒有採納建議。七日後曹操...
曹操占領漢中後為何不進攻蜀地,其實和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一樣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由於損失慘重只得休養生息,孫權開始消滅東南參與勢力,而劉備在與孫權分荊州後,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在建安十九年拿下成都,自此擁有荊益二州,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三國中魏吳兩國傳奇一戰,比赤壁之戰還牛,奠定魏國第一名將地位
在《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戰役數不勝數,大的有虎牢關之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夷陵之戰等等;但是被邊緣化的魏國和吳國之間的故事,卻描述的極少,但是就是寥寥數回中,卻對「逍遙津之役」大書特書。
隆中對的三個重大戰略失誤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隆中對》準確預見了漢末天下三分的歷史發展趨勢,為蜀漢立國提...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
此人十三歲殺佞臣!有佐世之才,屢出天下大計!卻不被採用,被人遺忘!
劉曄七歲時和哥哥接受母親遺命「你父親的侍者有誣陷人的秉性,我擔心我死後會出亂局,你們長大後一定要殺掉他。」劉曄十三歲時就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事情真相後...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曹操面對最後一次統一天下的最佳良機時,為何選擇收兵?
1、好運氣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秋天,曹操攻克漢中,進入漢中首府南鄭。漢中軍閥張魯本來就有歸降的意思,部下張衛等人不同意,才抵抗了一陣。眼看曹軍攻下陽平關,直指南鄭,張魯的部下想燒了庫房,再逃往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