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

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蜀郡,這樣蜀郡自然為先主所有了。

荊州主簿殷觀獻計:「如果替東吳打頭陣,前往未必能攻克蜀郡,敗退必然被東吳乘機吞掉,大事即此去矣。

當前只可以口頭贊同伐蜀,並告知我方剛剛占取南方四郡,不便於再動眾興師,東吳必定不敢貿然經過我地獨自前往攻取蜀地。

這種有進有退之計,能使我們坐取吳、蜀兩方的好處。

」先主採納殷觀的意見,孫權果然放棄了進取蜀地的計劃。

先主提拔殷觀為別駕從事。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劉璋打聽到曹操將派遣鍾繇等率軍前來漢中討伐張魯,心中十分恐懼。

別駕從事蜀郡人張松勸說劉璋:「曹操兵力強大天下無敵,如果他奪得張魯的地盤再利用其物資糧草攻取蜀地,將無人能夠抵禦他了!」劉璋說:「我正為此事擔憂,但苦於無計可施。

」張松說:「劉豫州與您同宗,又與曹操是仇敵,他善於用兵,如果請他攻伐張魯,張魯必敗,張魯一敗,則益州實力增強,到時即使曹操親自前來,也不能奈我何。

」劉璋稱是,於是派法正領兵四千迎請先主,前後賄送上億的禮物。

法正由是藉機向先主陳述奪取益州的方略。

先主留下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自己親率步兵數萬人前來益州。

到涪縣時,劉璋親自出城迎接,兩人相見十分高興。

張松使法正稟告先主,又有謀士龐統進言,聲稱可在相會處襲殺劉璋。

先主說:「這是大事,不可操之過急。

」劉璋推舉先主代理大司馬,兼任司隸校尉;先主也推舉劉璋代理鎮西大將軍,兼任益州牧。

劉璋為先主補增兵員,讓他攻打張魯,並使他督領白水關的兵馬。

先主聚結各路兵馬計三萬多人,車甲兵械糧草物資甚為豐盛。

同年,劉璋回到成都。

先主北上葭萌,但沒有馬上攻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籠絡人心。

次年,曹操征討孫權,孫權請先主前往救援。

先主派人告知劉璋:「曹操征吳,東吳十分危急。

孫氏與我本為唇齒關係,而且樂進正與關羽在青泥相持,現在如不前往救援關羽,樂進定獲全勝,進而轉頭侵犯益州,其憂患可比張魯大多了。

張魯不過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賊寇,不必過於擔憂。

」於是向劉璋請求撥給一萬兵馬和大批糧草物資,劉璋只答應增派四千人,其他東西也均只提供一半。

張松在給先主和法正的信中說:「現在大事眼看即將成功,怎麼可以舍之而去呢?」張松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害怕禍及自身,便向劉璋揭破了張松的密謀。

於是劉璋逮殺了張松,自是先主與劉璋結怨。

劉璋下令守關將領之文書不要再送達先主。

先主大怒,召劉璋的白水關督軍楊懷前來,責其無禮,將他斬首。

又令黃忠、卓膺領兵進擊劉璋。

先主率軍直奔關中,扣押益州將領和士卒的妻子兒女為人質,然後率軍與黃忠、卓膺等向涪縣進發,占據涪縣城。

劉璋派劉王貴、冷苞、張任、鄧賢等到涪縣抵禦先主,全被擊敗,只得退守綿竹。

劉璋加派李嚴督管綿竹各軍,李嚴率眾投降了先主。

先主兵力更為強大,於是分派各將平定下屬郡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領兵溯江而上,平定白帝、江州、江陽,只留關羽鎮守荊州。

先主進軍圍攻雒縣,其時守城者為劉璋之子劉循,被圍攻將近一年。

建安十九年(214)夏,先主攻破雒城,進軍圍攻成都數十日,劉璋出城投降。

蜀地物產富饒,百姓樂業安居,先主大擺筵席犒賞士卒,取蜀城金銀分賜給將士,將穀物、布帛發放原主。

先主兼任益州牧,以諸葛亮為輔佐,法正為謀士,關羽、張飛、馬超為武將,許靖、糜竺、簡雍為幕僚,其他如董和、黃權、李嚴等原是劉璋授用的官員,吳壹、費觀等又是劉璋的姻親,彭..又為劉璋所排擠,劉巴為過去遭忌恨之人,先主均安排在顯要的職位上,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有志之士,競相勸勉盡力。

建安二十年(215),孫權因先主已經取得益州,便派使者前來致意,想收回荊州。

先主說:「待我得到涼州後,定把荊州還給你們。

」孫權甚為懊惱,便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先主率領兵卒五萬下抵公安,令關羽進駐益陽。

這年,曹操平定漢中,張魯逃往巴西。

先主聞訊,與孫權和解結盟,將荊州平分,江夏、長沙、桂陽歸屬東吳,南郡、零陵、武陵歸屬西蜀,然後領兵返還江州。

先主派黃權率軍迎接張魯,但張魯已投降曹操。

曹操派夏侯淵、張郃駐軍漢中,曹軍屢次前犯騷擾巴西邊界。

先主令張飛領兵進駐宕渠,與張郃等交戰於瓦口一帶,擊敗張郃等,張郃收兵退還南鄭。

先主也回到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率領眾將進軍漢中。

另派將軍吳蘭、雷銅等進入武都,他們都被曹軍殲滅。

先主進兵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相持對抗。

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先主自陽平關南下渡過沔水,沿著山勢逐漸推進,在定軍山、興勢山紮營。

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奪要地。

先主令黃忠依山勢居高擊鼓吶喊發起衝擊,將夏侯淵軍打得大敗,並斬殺夏侯淵曹操委任的益州刺史趙..等。

曹操親自從長安率領大隊人馬南征。

先主預測說:「雖說曹操親自前來,也無力挽回戰局,我們一定能夠占領漢中。

」待曹操到來,先主集結軍隊固守險地,始終不與曹軍正面交鋒,曹軍累月攻打未能獲勝,開小差的軍卒卻日益增多。

到夏天,曹操果然撤軍北還,於是先主占有漢中。

先主派劉封、孟達、李平等前往上庸攻打申耽。

是年秋,群臣擁立先主為漢中王,上表獻帝說:「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次:古代唐堯聖明至極而朝中有四兇橫行,周成王仁賢之主而諸侯有四國作禍,高后臨朝聽政而諸呂竊取權柄,漢昭帝年幼登基則上官桀陰謀反叛,他們都憑藉世代之恩寵,藉機篡奪國家權力,窮凶極惡,社稷傾危。

非得大舜、周公、朱虛侯劉章、博陸侯霍光,則不能對這些元兇或流放或討伐拘拿,安定國家的動亂。

如今陛下以偉人之身之德君臨天下,卻值國家困頓危亡之秋。

前有董卓發難,盪覆京都地區;繼有曹操起禍,竊取國家權柄。

他們殺害、鴆毒皇后、太子,播亂天下,禍害百姓,毀壞財物。

長期使陛下勞碌風塵憂愁困頓,困居於窮困的縣城之內。

漢家宗廟無人祭祀,天下臣民不得皇恩,奸賊欺君篡政意在搶奪皇權。

左將軍兼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州牧宜城亭侯劉備,承受朝廷爵祿,志在盡力漢室,為國難而獻身。

窺破曹賊謀篡先兆,勃然奮起,與車騎將軍董承共謀誅殺曹氏,穩定國家、安寧京都。

不料董承行事不夠慎密,使曹操性命苟全繼續作惡天下。

為臣們常常擔心漢室禍患之起,大則如閻樂殺害秦二世,小則如王莽廢棄孺子嬰,日夜擔憂不安、戰兢屏息。

過去《虞書》有言,要厚待自己親族,周朝以夏、商二代為鑑,分封建立同姓諸侯國,《詩經》闡揚其中義理,歷時久遠悠長。

漢朝初建,實行分封,皇室皆受尊位,王子封地立國,故而能夠挫敗諸呂的叛亂,使太宗建立的大業立定基礎。

為臣們認為劉備乃皇室後裔、漢家重臣,心在國家,志在平亂。

自其在漢中擊敗曹操後,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蟻附影隨。

然而他爵位不高,未賜九錫,不能以此鎮衛社稷,立下萬世功德。

為臣們奉詔在外,朝廷的命令和禮節都被阻隔。

以前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室中興時,因山河隔阻,而幾位郡守的地位和權力相當,彼此不能統率,於是眾人共推竇融為元帥,終於建立功業,平息隗囂叛亂。

當前國家危難,比隴、蜀割據時期嚴重得多。

曹操外則并吞天下,內則殘害群臣,朝廷有內亂之危,而朝中並未結成抗禦曹氏的陣線,實在令人寒心。

為臣們擅自根據我朝典章,加封劉備為漢中王,授官大司馬,督統六軍,召結同盟,掃滅叛賊,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郡所轄建立封國,按照漢初諸侯王的先例設官置府。

這種因時變通之舉,只圖現時利於國家,專權行事應為可行。

等待將來功業告成,為臣們將退而承擔假託詔命之罪,雖死亦無怨恨。

」於是在沔陽設立壇場,軍民排隊相列,百官依秩陪位,奏章宣讀完畢,即進獻王冠給先主。

先主上表漢獻帝說:「臣下以備位充數之才,承擔上將的重任,督統三軍,奉旨於外,卻未能掃除賊寇,匡扶朝廷,長期讓陛下神聖教化處於衰微,天下動盪不安,對此為臣常懷憂心,輾轉難眠,痛心疾首。

往者董卓肇啟禍亂,繼之而後,亂臣賊子猖獗橫行,殘害天下。

全憑陛下崇高的德行神威,人應神助,或忠勇志士奮起討賊,或上天降禍懲罰頑凶,亂臣賊子一掃精光,有如冰消雪化。

惟獨曹操,一直未被除掉,篡奪國家權柄,肆意擾亂天下。

過去臣下曾與車騎將軍董承策劃討伐曹操,因機密泄露,董承被害,臣下奔亡無立足之處,忠義之心難以實現,反倒讓曹操窮凶極惡,殺皇后、毒皇子。

臣下雖召集結盟,一心想著奮力匡扶社稷,終因秉性懦弱缺乏雄威,以至多年不得成功。

常常擔心自己早逝,而辜負國家的恩望,夢中長嘆息,晝夜不得安。

現在屬僚們認為從前《虞書》有言厚待親族,用眾多賢明之士來輔佐治理,自五帝對此義理修改以來,歷傳不衰。

周朝借鑑夏、商的經驗,分封姬姓諸侯國,後來也確實得到了晉、鄭兩同姓諸侯國輔佐之福。

漢高祖創立漢朝,尊崇王室子弟,封立諸侯九國,最終賴此誅滅諸呂,保穩社稷。

現在曹操厭恨直臣、仇視忠良,其追隨之徒眾多,包藏禍心,篡權竊國已暴露無遺。

有鑒於宗室衰微,皇族中無人處於權要,現在屬僚們參照古制,以權宜之計,上表尊臣為大司馬漢中王。

臣下退而思之,受國家厚恩,負一方重任,出力而未得實效,而自己現在所得的過了頭,不宜再空居高位而招致更多的非議。

但屬僚們以大義迫臣稱王。

為臣退而考慮到賊寇不滅,國難不已,朝廷將傾,國家將亡,這些都成為臣下憂慮自責但求以死報國的負擔。

如果因時通變,以此能安靖朝綱,即使赴湯蹈火,臣下也在所不辭,又豈敢過分考慮不逾越常規而無所作為,致使將來後悔。

暫且順從眾議,拜受印璽,以抬高朝廷聲威。

抬頭想到爵號,位高而寵厚,低頭思慮報國,憂深而任重,心中惶惶,氣息吁吁,如身臨萬丈深淵。

為臣將盡力盡忠於朝廷,努力獎勸六軍將士,督率天下忠義志士,順應天時,掃滅逆賊,安寧社稷,以報陛下恩德的萬分之一。

謹拜上奏章,借驛使交還原來授予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於是先主退往成都以其為治所。

提拔魏延為都督,鎮守漢中。

此時關羽進擊曹將曹仁,並在樊城生擒于禁。

不久孫權襲殺關羽,奪還荊州。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稱帝,尊號魏文帝,改年號為黃初。

有傳聞說漢獻帝被害,於是先主身著喪服訃告全蜀為獻帝發喪,並追諡他「孝愍皇帝」。

此後各地紛紛報告祥瑞現象,天天月月都有此類消息。

原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偏將軍張裔、黃權、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絋、治中從事楊洪、從事祭酒何宗、議曹從事杜瓊、勸學從事張爽、尹默、譙周等上奏道:「臣聽說《河圖》、《洛書》,五經讖、緯,經孔子闡釋甚驗而流傳後世。

臣聽說聖明的君王若在天時之前行事,天命也不會違逆他的意願,若在天時之後行事,則是順承天命與神靈相洽。

希望大王能應天時順民心,趕緊登臨皇位以安定天下。

」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等上奏說:「曹丕篡位弒君,毀滅漢室,竊奪國家政權,脅迫忠良之士,殘忍無道,人怒天怨,民心思念劉氏重有天下。

現在國家無主,全國人心惶惶,無所仰瞻。

臣民上書者前後計八百之多,紛紛報告描述祥瑞的徵象,圖、讖亦應驗甚明。

如今上天降下吉兆,儒士英才紛紛進獻《河圖》、《洛書》的秘密及孔子闡釋的圖讖真義,應驗的徵兆全都出現。

 大王是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嫡系庶出百代相傳,天地降福,姿容偉岸高大,神明英武,仁深德重,禮賢下士,故而贏得天下歸心。

考究《靈圖》,闡發讖、緯,神明顯示的名號昭然若揭。

理應馬上登臨皇位,繼承高祖、世祖創下的偉業,續傳宗廟位秩,對天下百姓則是幸事。

為臣等謹與博士許慈、議郎孟光,擬定登基禮儀,選擇吉日良辰,為您奉上尊號。

」於是先主在成都武擔山南即位登基。

祭告天地的表文為:「建安二十六年(221)四月初六,皇帝劉備恭謹奉獻黑牛祭品,告示天地神靈:漢朝得到天下,萬代相傳不絕。

昔日王莽篡位,光武皇帝勃然震怒將其誅滅,使漢家社稷重得安定。

現在曹操倚仗武力行兇天下,戮殺皇后太子,罪惡滔天,天理難容。

曹操之子曹丕,繼承其父兇殘悖逆,竊篡皇位。

群臣將士認為漢家社稷墮廢,應由劉備加以修復,承嗣高祖、世祖大業,替天行道。

劉備自知德行淺陋,懼怯難當大任。

徵詢國民及藩屬部落首領,都認為『天命不能不應,祖宗基業不可長期廢置,天下不能一日無主』。

全國仰慕劉備一人。

劉備豈敢違抗天命,且擔心漢阼中斷無繼,故慎選吉日,與百官登壇祭告,領受皇帝印璽。

現舉行祭天地之禮,以登基之事告示神靈,望神賜福於漢朝,使天下永遠安定!」

章武元年(221)夏四月,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設置百官,創建宗廟,合祭漢高祖以下列祖列宗。

五月,立吳夫人為皇后,兒子劉禪為皇太子。

六月,封兒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車騎將軍張飛被手下部將所殺。

當初,先主對孫權襲殺關羽一事十分憤恨,準備東征,秋天七月,親自率領各路軍馬征伐東吳。

孫權派遣使者致信請和,先主盛怒拒不答允,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駐軍巫縣、秭歸一帶,蜀將吳班、馮習自巫縣擊敗李異等人,進軍秭歸,武陵郡五溪蠻部落派使者前來請求出兵。

章武二年(222)春正月,先主率軍返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領水軍駐紮夷陵,沿長江東西兩岸安營紮寨。

二月,先主自秭歸率領眾將進軍五溪,翻山越嶺,至夷道犭虎亭紮下營寨,從亻艮山開通至武陵的山路,先主派侍中馬良安撫五溪蠻各部,各部相繼響應先主。

鎮北將軍黃權督率江北各軍,在夷陵道與吳軍交戰。

夏六月,秭歸十餘里外出現黃氣,寬有幾十丈。

此後十幾天,陸議在犭虎亭大敗先主軍隊,將軍馮習、張南等人陣亡。

先主從犭虎亭退還秭歸,收攏戰鬥中打散的士卒,丟棄船艦,由陸路撤回魚復縣,改魚復縣為永安縣。

吳國派遣將軍李異、劉阿等尾追先主部隊,吳軍進駐南山。

秋八月,先主撤兵退還巫縣。

司徒許靖去世。

冬十月,下詔命丞相諸葛亮在成都營修冬、夏二祭祭壇。

孫權聽說先主駐屯在白帝城,頗為恐懼,派遣使者求和。

先主許和,派太中大夫宗瑋前去議和完成使命。

冬十二月,漢嘉郡太守黃元打聽到先主病重,抗命發兵拒守。

章武三年(223)春二月,丞相諸葛亮從成都趕到永安。

三月,黃元進兵攻打臨邛縣。

先主派遣將軍陳竈討伐黃元,黃元兵敗順長江下逃,被他的親兵捉住,綁縛押送成都後處斬。

先主病危,委託丞相諸葛亮輔佐扶立太子,並讓尚書令李嚴協助之。

夏四月二十四日,先主逝世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

諸葛亮上奏後主說:「已故皇帝布仁施德,恩澤無疆,上天未賜吉祥,致使重病不起,於本月二十四日突然逝世,百官、後宮號啕痛哭,如喪父母。

拜視遺詔,國事轉由太子執掌。

居喪期間,儀容舉止要斟酌得當,百官痛悼,滿三日後除去喪服,入葬之日再按葬禮行事,各郡太守、郡國國相、都尉、縣令縣長,三日後脫下喪服。

臣諸葛亮親受先主諄誡,震畏先主神靈,不敢違背遺命。

臣請求告示奉行。

」五月,靈樞從永安宮起運成都,追加諡號為「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於惠陵。

評述:先主恢宏果毅,性情寬厚,知人善任,禮賢下士,頗有漢高祖劉邦之風度,懷英雄豪傑之器量。

至於他把整個國家和輔佐太子的大事全權託付諸葛亮,而不存半點疑心,君臣實在都為正直無私至極之人,可謂古往今來最佳楷模。

在機權謀略方面不及魏武帝曹操,是故所得疆域版圖也較為狹小。

但他百折不撓,始終不甘居於曹操之下,還因為他揣摩到曹操的氣量難以容忍他,並非專是為了爭奪名利,也是為了避免遭受迫害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先主劉備傳

  先主傳,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之子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縣陸城亭侯,因在宗廟祭祀時所獻祭金違犯禮制,而觸犯律令被削去爵位,於是便在涿...

益州之戰經過

益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

他是漢末群雄中當之無愧的仁義英雄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一句諺語讓劉備在後世被黑了個透。可是劉備作為一個草根出身的平民百姓,開創蜀漢政權真是靠哭嗎?本文以史為憑,全盤解析一個真實的劉備。

諸葛亮一生哪些故事值得你看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其實古人和今天的我們是一樣的,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段又一段艱辛的故事,關於諸葛亮你了解多少呢?

三國人物法正評述

法正(公元175-220年),字孝直,右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劉備最得力的謀主之一。史稱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法正死的時候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

三國演義之龐統的加速度

看起來在益州這個項目上,諸葛亮和龐統都是閒庭信步、按部就班的做著自己的事。張松從許都灰頭土臉的走了之後,剛進入荊州地界就遇上了等候多時的趙雲。單從知名度上看,趙雲的腕比張松大多了。趙雲當時仿佛...

三國時期的益州爭奪戰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三分了荊州。荊州七個郡,曹操據有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孫權呢,據有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劉備呢,趁著孫權派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時候,奪取了荊州南方的四郡,就是長沙、貴陽...

男人都想穿越去的年代——三國時期

三國之蜀漢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故國家四處爆發動亂,起義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亂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熱血英雄,。想必很多人都閱讀過《...

歷史上第二個草根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

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得他,則如虎添翼

法正,字孝直。本是劉璋部下。劉璋為人暗弱無能,青梅煮酒之時,被曹操稱為守戶之犬。因為他一無進取之心,二不能識人用人。終究難成大事。法正作為名士之後,家世顯赫,才學滿腹,但在劉璋手下時,卻只做得個...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